垃圾處理,不僅要看技術可實現性,還要講究性價比。特別是在溼垃圾的處理上,主要難點不在技術,而是出路,處理不當更會造成二次汙染。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老百姓將乾濕垃圾分得更清了,溼垃圾的處理手段和方式有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圖說: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中心。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黎明廠看到「黎明」
「我們這裡每天一大早,運送溼垃圾的車輛就開始排起了長隊,到了十點左右,溼垃圾基本上都已經進入了卸料庫裡面,接下去就是開始溼垃圾最後的『旅程』了。」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衛華邊走邊說,「隨著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將在源頭『乾濕分離』,更多溼垃圾會通過專門的收運渠道,被送到我們這裡處置。」
作為目前上海最大的單體溼垃圾處理企業,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的有機質固廢處理廠主要是讓溼垃圾在厭氧環境下產生沼氣,然後利用沼氣發電。「在我們的處理過程中,如果有塑料之類的物質,會浮在厭氧罐內部物質的上層,時間一長,形成一層不透氣的膜,下層的沼氣和水都出不來,會導致系統崩潰,因而在我們的處理工藝中,這些塑料製品會纏繞刀頭,並會影響各個環節。」陳衛華說。
許多人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溼垃圾不能連帶可降解塑膠袋一起投放?陳衛華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可降解塑膠袋要降解的時間遠遠超過「預處理+厭氧消化產沼」工藝的時間,因而溼垃圾一定要破袋處理。只有每個環節都確保垃圾正確分類,垃圾進入末端處置環節後,才會更加高效地變為有用的資源。
「垃圾分類之後,特別是溼垃圾的破袋,在我們這裡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陳衛華指著「垃圾質量提升對比圖」表示,今年以來,溼垃圾中的塑膠袋、一次性餐具、飲料瓶罐數量大幅減少,我們的機器通過率大幅提升,處理能力翻倍,溼垃圾經處理後用於沼氣發電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有機質固廢處理廠採用「預處理+厭氧消化產沼」工藝,沼氣經淨化後送入填埋氣綜合利用工程,與填埋場產生的填埋氣共同發電上網;餐飲垃圾分離油脂通過「酸鹼聯合催化」製成粗脂肪酸甲酯後作為工業原料;厭氧沼液脫水後的沼渣焚燒處理;廢水與廠區其他生產廢水通過專門的工藝處理達到納管標準;臭氣經收集後,採用「化學洗滌+一級植物液+低溫等離子+二級植物液」組合工藝處理達標後排放。目前,有機質固廢處理廠一期日均處置能力為300噸,正在建設的二期工程,每天的處置能力可達700噸,建成後黎明園區溼垃圾處理能力將達1000噸/天。
據陳衛華介紹,有機質固廢處理廠所處的浦東黎明生態產業園區,目前已建成包括黎明焚燒廠、黎明填埋場(已封場)、填埋氣綜合利用工程、有機質固廢處理廠、垃圾滲濾液處理廠五大系統的固廢綜合終端處置中心。園區以幹垃圾焚燒、溼垃圾厭氧產沼、填埋氣與沼氣共發電為核心,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同時,實現園區內物質交換、能量交換及資源共享。
據介紹,截至今年5月,有機質固廢處理廠已累計用溼垃圾產沼1261萬立方米,累計發電約2500萬度,全部供應電網。如按照1噸溼垃圾約產生80立方米的沼氣來計算,每七八公斤溼垃圾就可以發1度電。
圖說:經過處理的納濾出水清澈見底。
參觀者絡繹不絕
現在每天都會有大量市民來到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參觀,當看到垃圾分類產生了巨大的成效之後,許多市民都表示要回去將垃圾分類這個工作繼續做細做好。
「我們小區的垃圾箱房目前上午傍晚各兩個小時開放,方便居民丟垃圾,在這個時間點之外,還設了一個延遲投放點,在物業所在樓的門口。」帶領居民們參觀的北蔡鎮南江苑小區居委會治保會陳主任說,「在垃圾桶旁邊不僅有專業的保潔人員,還有志願者為廣大居民提供服務。現在居民垃圾分類的熱情都非常高,在群眾相互提醒、相互監督下,未發現垃圾隨意丟棄事宜。提升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環保理念的形成,努力倡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共建宜居家園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在問及溼垃圾的破袋以及清運問題時,陳主任表示,雖然破袋讓居民感到了不便,但是大家都能理解,「我們小區現在的垃圾清運是一日兩次,晚上還會將垃圾桶放入垃圾箱房內。目前我們正在改造垃圾箱房。」
正在參觀的一位王阿姨表示,沒想到溼垃圾可以發電,垃圾分類原來這麼有意義,回去之後,不僅自己要垃圾分好類,還要跟鄰居們一起宣傳一下,大家一起努力將垃圾分類做好。
陳衛華表示,通過讓普通市民來參觀,不僅是要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垃圾減量化的重要性,「其實我們現在的溼垃圾處理能力相比國外並不低,但是我們的溼垃圾產生量實在太大了,因而造成了處理能力還是跟不上,因而只有從源頭降低溼垃圾的量,才能使得垃圾分類的意義進一步體現出來。」
圖說: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理廠中央控制室。
新技術指日可待
溼垃圾含水量高,易腐並產生惡臭,易汙染其他垃圾,焚燒發電熱值低,還容易產生滲濾液等二次汙染物,是垃圾場鄰避效應的罪魁禍首!但世上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溼垃圾中粗蛋白和粗纖維等有機物含量較高,也具有一定的資源利用價值。
據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張士成教授介紹,溼垃圾處理的技術主要有兩種:厭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厭氧消化技術是利用厭氧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將溼垃圾中的有機成分轉化為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可以用於燃燒供熱或發電,沼液作為廢水處理後達標排放,而由於沼渣中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可以作為生物肥料。好氧堆肥技術是在高溫、好氧條件下,溼垃圾被好氧微生物高效降解,再將降解後的物質深度處理後製備成土壤肥料。堆肥產品對於改善土壤疏鬆、增加土壤肥力、降低板結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這些技術要真正產生作用,關鍵還在於前端的垃圾分類要做好。
值得注意的是,沼渣可以用於改善土地肥力,但這種較高附加值產品在應用方面仍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鹽分高、存在風險汙染物(病原菌、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因此,如果沼渣或堆肥產品的施用不當會造成二次環境汙染,如何有效、合理地處理及利用生物肥料是溼垃圾資源化利用面臨的一大難題。截至目前,沼渣主要作為肥料或土壤改良劑,然而由於施肥具有季節性特點,需要長期儲存,其中有機物分解排放多種氣體,致使系統能效損失,環境效益降低。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張士成教授團隊目前正在探索溼垃圾處理的新技術,比如可以採用熱化學方法,將溼垃圾轉化製備糖類、有機酸等化學品,也可製備不同功能的活性炭材料。高溫過程可以實現溼垃圾中病原菌、抗生素抗新基因滅活等,降低環境風險。製備的化學品經膜分離等方法提純後可以作為工業原料等利用,活性炭材料可以促進厭氧消化過程中產氣速率,同時也可以去除沼液中N、P、重金屬等物質。活性炭材料還可以吸附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惡臭氣體,實現以廢制廢。這將有助於提升溼垃圾處理的資源回收效率。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