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一邊帶娃一些學習垃圾分類?老人一邊唱歌一邊宣傳垃圾分類?這個街道的垃圾分類竟然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垃圾分類也可以這麼有趣,一邊唱歌一邊宣傳垃圾分類,不僅好記,還有趣,下次的活動我也報名了,我還叫了我的幾個朋友一起來參加」,寧波鄞州首南街道格蘭春天社區的李阿姨說。據了解,李阿姨是首南街道格蘭社區的一名居民志願者,一直積極參與社區相關志願服務工作。但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活動,逐漸的報名少了,因為覺得自己也記不住相關的分類要求。為了解決分類難、居民參與不積極的問題,首南街道創新傳統分類模式,聯合米口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啟動「綠創179」公益項目,寓意一起創造綠色美好家園。
首先在首南街道陳婆渡社區推行出「三級桶長制」垃圾治理新模式,自上而下建立三個層面的管理工作模式。一級桶長由社區擔任,通過社區巡邏,統查各個垃圾分類站點的最新信息,落實垃圾分類相關情況等。二級桶長由熱心居民、黨員擔任,負責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培訓等,每天針對居民投放情況進行督導,對分類不理想的家庭進行入戶指導。三級桶長由家庭中的家庭成員擔任,定時匯報家庭分類情況,以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家庭分類成果,完成垃圾源規範化處理。
各個小區居民還根據實際投放情況,向社區提出不少有效建議。
一、在垃圾亭裝燈能為居民晚上投放垃圾時提供方便,同是也方便志願者分辨,促進分類。
二、在垃圾亭邊上裝設自來水臺,一是方便擦拭垃圾桶,二是日常志願者在分類指導時會開袋檢查,能夠為其清洗提供方便。
三、居民提出下雨天扔垃圾不方便,路程較遠。因此,社區通過多方協調,在每個小區每個樓道放置3把垃圾分類專用公益傘,用於雨天投放垃圾。
如今,這些建議都得到了落地實現。
不僅如此,為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在疫情期間的有序開展,使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陳婆渡社區在小區內4個撤桶並點的垃圾亭點位上安裝了智能語音系統,以此在疫情期間代替志願者成為「督導小管家」。另外,「小管家」體內裝有存儲卡,可對垃圾亭投放點附近進行可視化監管,在手機App上進行錄像回放。因此,當點位上的垃圾桶堆滿時,工作人員藉助「小管家」,可及時獲取信息並安排人員清運垃圾。社區寶媽張女士告訴說:「之前看了一些垃圾分類宣傳,可還是經常分錯,社區舉辦宣傳活動又沒有時間參加,要帶小孩,現在社區專門設計了寶媽主題的分類活動,一邊帶娃,一邊學習帶娃過程種會產生的垃圾如何分類,特別好」。
為了鼓勵更多居民加入志願者隊伍,社區「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從原先的居民日常在全民垃圾分類微信群上圖得積分,有害垃圾兌換得積分...到如今的志願者桶邊督導得積分,入戶指導得積分,或者組織垃圾分類活動得積分...積分能量卡中得積分則能再社區積分兌換超市換取一定數額得小禮品,以期推動擴大志願者隊伍。
項目負責人何霞娜告訴記者,「綠創179」公益項目主要是指「1個平臺+7類群體+9種方式」。通過數據管理信息化,把社區內的模範社工、巾幗志願者、魅力商戶、熱血青年、黨員骨幹、陽光少年、樂活長者七大進行分類統籌,創新設計九種特色服務。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與特定人群有效結合設計多樣化的垃圾分類方式。如給社區志願者阿姨設計有趣好記的「分類之歌」,一邊做著桶邊督導,一邊還能娛樂。給社區青少年以娛教結合的方式,設立「綠色實踐家」家庭崗位,以青少年的載體,帶動家庭共同參與進來。聯合社會組織力量,以點帶面,最大限度的發揮全民力量,實現全民參與,共同助力社區綠色文明的全民大融合,提升城市文明和居民的幸福感。目前「綠創179」公益服務項目已經覆蓋了街道下屬所有社區,開展活動30餘場,參與人員達到1000多人次,居民反向熱烈,獲得社會各界的點讚學習。
通訊員 何霞娜 袁佳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