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街道的居民因為參加垃圾分類,幸福感提升!

2020-11-27 中國網科學頻道

寶媽一邊帶娃一些學習垃圾分類?老人一邊唱歌一邊宣傳垃圾分類?這個街道的垃圾分類竟然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垃圾分類也可以這麼有趣,一邊唱歌一邊宣傳垃圾分類,不僅好記,還有趣,下次的活動我也報名了,我還叫了我的幾個朋友一起來參加」,寧波鄞州首南街道格蘭春天社區的李阿姨說。據了解,李阿姨是首南街道格蘭社區的一名居民志願者,一直積極參與社區相關志願服務工作。但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活動,逐漸的報名少了,因為覺得自己也記不住相關的分類要求。為了解決分類難、居民參與不積極的問題,首南街道創新傳統分類模式,聯合米口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啟動「綠創179」公益項目,寓意一起創造綠色美好家園。

首先在首南街道陳婆渡社區推行出「三級桶長制」垃圾治理新模式,自上而下建立三個層面的管理工作模式。一級桶長由社區擔任,通過社區巡邏,統查各個垃圾分類站點的最新信息,落實垃圾分類相關情況等。二級桶長由熱心居民、黨員擔任,負責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培訓等,每天針對居民投放情況進行督導,對分類不理想的家庭進行入戶指導。三級桶長由家庭中的家庭成員擔任,定時匯報家庭分類情況,以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家庭分類成果,完成垃圾源規範化處理。

各個小區居民還根據實際投放情況,向社區提出不少有效建議。

一、在垃圾亭裝燈能為居民晚上投放垃圾時提供方便,同是也方便志願者分辨,促進分類。

二、在垃圾亭邊上裝設自來水臺,一是方便擦拭垃圾桶,二是日常志願者在分類指導時會開袋檢查,能夠為其清洗提供方便。

三、居民提出下雨天扔垃圾不方便,路程較遠。因此,社區通過多方協調,在每個小區每個樓道放置3把垃圾分類專用公益傘,用於雨天投放垃圾。

如今,這些建議都得到了落地實現。

不僅如此,為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在疫情期間的有序開展,使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陳婆渡社區在小區內4個撤桶並點的垃圾亭點位上安裝了智能語音系統,以此在疫情期間代替志願者成為「督導小管家」。另外,「小管家」體內裝有存儲卡,可對垃圾亭投放點附近進行可視化監管,在手機App上進行錄像回放。因此,當點位上的垃圾桶堆滿時,工作人員藉助「小管家」,可及時獲取信息並安排人員清運垃圾。社區寶媽張女士告訴說:「之前看了一些垃圾分類宣傳,可還是經常分錯,社區舉辦宣傳活動又沒有時間參加,要帶小孩,現在社區專門設計了寶媽主題的分類活動,一邊帶娃,一邊學習帶娃過程種會產生的垃圾如何分類,特別好」。

為了鼓勵更多居民加入志願者隊伍,社區「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從原先的居民日常在全民垃圾分類微信群上圖得積分,有害垃圾兌換得積分...到如今的志願者桶邊督導得積分,入戶指導得積分,或者組織垃圾分類活動得積分...積分能量卡中得積分則能再社區積分兌換超市換取一定數額得小禮品,以期推動擴大志願者隊伍。

項目負責人何霞娜告訴記者,「綠創179」公益項目主要是指「1個平臺+7類群體+9種方式」。通過數據管理信息化,把社區內的模範社工、巾幗志願者、魅力商戶、熱血青年、黨員骨幹、陽光少年、樂活長者七大進行分類統籌,創新設計九種特色服務。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與特定人群有效結合設計多樣化的垃圾分類方式。如給社區志願者阿姨設計有趣好記的「分類之歌」,一邊做著桶邊督導,一邊還能娛樂。給社區青少年以娛教結合的方式,設立「綠色實踐家」家庭崗位,以青少年的載體,帶動家庭共同參與進來。聯合社會組織力量,以點帶面,最大限度的發揮全民力量,實現全民參與,共同助力社區綠色文明的全民大融合,提升城市文明和居民的幸福感。目前「綠創179」公益服務項目已經覆蓋了街道下屬所有社區,開展活動30餘場,參與人員達到1000多人次,居民反向熱烈,獲得社會各界的點讚學習。

通訊員 何霞娜 袁佳媚

相關焦點

  • 同步推進,「硬核」管理 青島八大峽街道啟動開放式樓院生活垃圾...
    這是市南區首個開放式樓院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點,將有效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和準確性。4月20日上午,八大峽街道辦事處在貴州路65號舉行垃圾分類標準點揭幕式,八大峽街道辦事處主任管學軍、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陸晗為定時投放標準點揭幕。
  • 河西街道打造全市首條廚餘垃圾示範路線!在這裡垃圾分類進行完整...
    為破解這一難點,市北區在河西街道打造全市首條廚餘垃圾示範路線,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到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實現完整閉環。據河西街道城市管理分管主任欒述先介紹,打造的廚餘垃圾示範路線共涉及到7個小區、77棟樓、245個單元,共計4323戶居民,主要是樂天家園、富居園、德馨築家、天怡景園新區等小區。
  • 守桶志願者協助垃圾分類!流過車陂街道的河湧又見魚群暢遊
    記者隨體驗團,走進今年3月率先在全市城中村推行垃圾分類的天河區車陂街道了解到,車陂街道全面推行垃圾分類8個月,不僅實現廚餘垃圾收運量大幅增加,還助推了車陂湧治水工作。參團的專家和市民代表,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城中村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 綠色積分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重慶商報-上遊新聞記者 韋玥 通訊員 羅姍珊 「此舉不僅增強了轄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更提高了垃圾分類知曉率和參與度。」連日來,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人大工委組織轄區60多名退休黨員、熱心居民成立了「垃圾分類在行動」志願者隊伍,定期開展「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廢舊物品再利用」等活動。
  • 垃圾分類準確率上不去?這個小區引進專業公司倒逼居民精準分類
    在越城區北海街道金昌美苑小區,每天早中晚,垃圾收集員都會開著裝有智能雲秤的收集車,穿梭於6個新設的垃圾收集點。除了給垃圾稱重,收集員還有一項重要工作——逐一檢查各家的垃圾分類質量,並及時將信息「上報」。「這是專業垃圾分類公司進駐小區後的做法,居民垃圾分類變得更自覺了。」該小區居民王女士說。
  • 從垃圾分類準確率看「湖裡實力」
    「這麼做可以大大提升垃圾分類成效,從源頭上杜絕垃圾混裝問題。」湖裡區垃分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機制實行一年多來,垃圾分類準確率大大提升,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頭一批試點,金秋花園一期小區居民黃大姐一開始挺不習慣。
  • 四點半課堂 玩轉垃圾分類——中山路街道從娃娃抓起 寓教於樂開展...
    隨著《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實施,垃圾分類「大考」已然拉響。中山路街道上下掀起了垃圾分類熱潮。街道社區會如何響應上級號召推進垃圾分類的落實,有哪些好做法、好舉措?社區居民接受度如何,生活方式有哪些變化?衛生環境又有哪些改善?為了更加深入了解垃圾分類在街道的落實情況,本報推出「垃圾分類 文明生活」欄目,持續關注中山路街道的垃圾分類行動,並及時與居民朋友們分享。
  • 分類垃圾桶送進居民家!從源頭上「隔離」廚餘垃圾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為了讓垃圾分類工作真正落實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4月21日,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在甸新佳園開展垃圾四分類宣傳及分類垃圾桶發放活動。
  • 贛州經開區黃金嶺街道:生活垃圾分類初見「綠色」成效
    黃金嶺街道楊梅村作為贛州經開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之一,於2020年9月正式施行垃圾分類,建成了垃圾分類收集亭7個和1處大件垃圾投放點,同時配置7名垃圾分類指導員,4名垃圾分類監督員以及30餘名垃圾分類志願者,生活垃圾分類初見「綠色」成效。志願者正在協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 崮雲湖街道開展「敲門行動」,垃圾分類入戶入腦
    為紮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打造高標準的垃圾分類社區,廣泛發動小區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切實實現引導有序、規範投放,同時提升居民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和投放準確率,崮雲湖街道聯合志願者在文匯嘉苑和蘭園小區開展「敲門行動」,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 九宮廟街道:迎國慶,慶中秋,居民原創節目精彩上演
    九宮廟街道:迎國慶,慶中秋,居民原創節目精彩上演 2020-09-30 17:4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廢舊燈管屬於啥垃圾?社區活動教居民咋分類
    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應該扔到哪一個垃圾桶中?7月11日下午,為讓社區居民更好地了解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鄭州市管城區航海東路街道銀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以請給垃圾找個合適的家為主題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普及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引導更多人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 居民、社區、物業齊發力 雲水灣小區垃圾分類和諧又溫馨
    雲水灣小區是洪塘街道體量最大安置房小區,有2860戶居民。小區實施「撤桶並點」後,原先119個垃圾投放點位只剩5個點位,1個垃圾投放點位平均「承包」500到700多戶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每天早上,由小區樓道管家上門宣傳垃圾分類,專門到那些不方便丟垃圾的老人家裡上門收取垃圾,同時對分類不當的居民進行現場督導,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同時也提高了小區垃圾分類的精準度。垃圾點位少了,住得遠的居民,扔一次垃圾要步行5分鐘。小區物業在走訪過程中發現,12幢的200多戶居民多以老年人為主,撤桶並點以後,他們要繞遠路去最近的點位投放垃圾,十分不便。
  • 鞏固背街小巷改造成果 推進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安寧區培黎街道...
    位於安寧區東部的培黎街道,轄區內共有 60 家樓院,其中,老舊樓院 30 家、「三不管」樓院 15 家,面對老舊院落多、環境衛生治理難等城市管理薄弱環節,街道奏響創建「長效鍵」,時刻銘記「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聚焦問題癥結、精準靶向施策,確保整治效果不滑坡。近段時間以來,集中整治了一批亂貼亂畫、亂堆亂放等不文明行為,全面提升轄區環境衛生整體面貌。
  • 不髒手、沒異味,懷柔這個鎮這樣幫村居民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
    分類桶站遠、異味大、投放垃圾髒手,是影響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幾大因素。在懷柔區廟城鎮,工作人員通過破解這些問題,幫助村居民培養垃圾分類好習慣,美化身邊環境。「新設的桶站乾淨衛生、分類方便,夏天也沒有異味,很受村民歡迎。」
  • 「圍著人心轉」,垃圾分類「不難」
    「將常見垃圾以實物形式分類展示,方便居民迅速掌握垃圾分類知識,獲得居民一致好評。」頂山街道綜合執法大隊副大隊長陳飛說,該小區屬於酒店式公寓,共有3226戶,入住率達90%,住戶多為年輕人,考慮到年輕人上班忙、生活節奏快,就在小區內用「微景觀」等方式進行宣傳。不少小區在推進垃圾分類時,不僅「圍著垃圾轉」,更「圍著人心轉」,力求宣傳入戶更入心。
  • 垃圾分類難不難?上海這個社區的居民、白領唇槍舌劍來辯論
    垃圾分類到底難不難?這個居民區的居民、白領有話說。「垃圾分類的具體實施辦法裡也規定了從生活垃圾源頭就按類別裝入不同顏色垃圾袋,一般居民只要在家準備好分類垃圾桶,分類收集垃圾。出門就可按相應顏色放入垃圾箱。請問對方辯手,這有什麼難的呢?」
  • 構建區域命運共同體 提升怡心人認同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經過半年實踐,一系列可視化成果逐一呈現,怡心人的認同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明顯提升。「以前基本沒有機會和兄弟單位交流,今年街道搭建的這個聯席會,有效把我們整合在了一起,會上不僅能梳理資源、解決問題,還能發現機遇。」企業代表劉芳說。據了解,通過會議的開展,已經碰撞出80餘個共建項目,並通過項目PK、演講競技等,保障了項目高質量落地施行。
  • 定時定點破袋投放,島城這個小區讓垃圾分類變成新時尚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為引導小區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行動,市南區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徐州路32號海林花園啟用了全封閉定時、定點、破袋投放的新型垃圾房。經過一個多月的運行,目前小區居民已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垃圾分類已在小區變成新時尚。
  • 科技賦能,龍崗街道率先探索垃圾分類「雲」計劃
    5月20日,龍崗區龍崗街道辦召開專題會議,就如何做好疫情下龍崗街道2020年垃圾分類督導和宣傳推廣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並針對性提出了率先探索垃圾分類「雲」計劃的創新性舉措。會上,龍崗街道辦指出,街道將充分利用當前的網際網路+思維和信息化手段,以科技賦能垃圾分類,打造垃圾分類「雲體系」,實施一系列垃圾分類「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