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陂全面推行垃圾分類8個月,成效顯著
體驗團的小朋友在車陂垃圾主題文化公園內學習垃圾分類 羊城晚報記者 梁喻 攝
羊城晚報記者 梁懌韜 實習生 吳之行 黎裕珊 王沫依 黃士
15日,羊城晚報與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聯合舉辦「廣州垃圾分類觀察體驗」活動。記者隨體驗團,走進今年3月率先在全市城中村推行垃圾分類的天河區車陂街道了解到,車陂街道全面推行垃圾分類8個月,不僅實現廚餘垃圾收運量大幅增加,還助推了車陂湧治水工作。參團的專家和市民代表,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城中村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廚餘垃圾收運量提升9.5倍
11月15日下午,記者隨體驗團到訪車陂街道時並非垃圾投放時間,但街道範圍的23個定時投放點都嚴格落實守桶督導制度,守桶員守候在垃圾桶旁指導協助居民分類投放垃圾。這與記者提前一周到車陂實地觀察的結果一樣。
記者了解到,車陂街道抓住生豬養殖行業規範化時機,治理餐飲行業長期存在的「賣潲水」陋習,同時打擊向河湧偷排偷倒餐廚廢棄物行為,適時引導餐飲企業將廚餘垃圾交政府部門統收統運。據車陂街道環衛站統計,自今年3月車陂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以來,車陂每天的廚餘垃圾收運量約19噸,而全面推進垃圾分類之前,該範圍每天僅能收運約2噸廚餘垃圾,目前每天的廚餘垃圾收運量相當於之前的9.5倍。
「每一位車陂居民,都能體會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車陂街道沙美社區居委會主任劉玉清表示,流經城中村核心地帶的車陂湧,曾因居民偷排偷倒餐廚廢棄物常年黑臭,近來,在前期治水消除黑臭的基礎上,車陂嚴格落實垃圾分類制度,不僅讓黑臭消除的效果維持,清澈的河水還引來魚群暢遊。
垃圾分類宣傳與當地文化結合
「今天走訪車陂,讓我刮目相看。」廣州市城市礦產協會秘書長李志紅表示,城中村是具有廣州特色的社區構成,能夠讓精細化城市管理制度在這類社區推行,與車陂的基層治理能力和有效的科學決策分不開。李志紅還發現,車陂街道有不少掛在牆上的垃圾分類宣傳文圖,當中不少與龍舟文化相結合,更好地宣傳了垃圾分類。
廣州東部生物質綜合處理廠(廣州朗坤公司)總經理張卓在體驗活動前一天,也曾到車陂城中村探訪。「守桶志願者協助居民分類,是現階段不少城市提升垃圾分類成績幫助居民養成習慣的有效辦法。」張卓表示,他所在的工廠負責處理廣州不少地方的廚餘垃圾,目前廠裡廚餘垃圾的處理量和純度超過前期預期,「類似車陂這樣的城中村將廚餘垃圾分出來,或是廚餘垃圾量超預期的原因」。
車陂垃圾分類成果明顯,但體驗團認為,車陂垃圾分類水平仍可再上新臺階。蹲訪車陂期間,記者就發現,還有一定數量居民不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城中村空間狹小也讓不少垃圾分類設施難以設置。
來源:金羊網
【來源:金羊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