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後的垃圾有什麼用?志願者舉例講述告訴您垃圾分類多重要!

2021-01-08 中國網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蔡君彥 通訊員 潘慧慧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到廣大民眾的生活環境,關係節約資源,也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體現。為進一步推行垃圾分類,改善社區環境,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率及社區文明程度,鄭州市惠濟區新城辦事處日前聯合美家淨物業在正商家和家組織開展了主題為「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創建優美社區環境」的志願者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志願者通過精彩分享和舉例講述,讓更多居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並引導更多人積極行動,身體力行。

  「為什麼倡導人人參與垃圾分類?」「分類後的垃圾去哪兒了?」「四色垃圾桶究竟怎麼用?」 活動中,志願者向居民拋出的幾個問題,啟發大家思考,積極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逐一弄清答案。

  「垃圾分類不只是口號,它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垃圾分類志願者介紹說,隨著城市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垃圾產量也越來越驚人。每年有大量的耕地被迫填埋這些垃圾,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汙染了空氣,填埋場環境也十分糟糕。但是,如果把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再經過分類收集、處理,垃圾則搖身一變,成為了對人們有大作用的資源,「所謂的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分類後的垃圾究竟有什麼用呢?志願者給大家舉例講述:每回收一噸紙張,能再造700公斤好紙;每噸廢塑料可回煉成600公斤柴油;每噸鋁製易拉罐,能融化結成一頓好鋁塊,可少採20噸鋁礦;被分類收集後的易腐爛廚餘垃圾可以經過生物技術堆成有機肥料,有害垃圾將由相關企業進行專業的無害化處理,其他的幹垃圾進行焚燒也可以發電或供熱……當然,所有對垃圾進行高效利用的前提,是把它們不亂丟、分好類。

  接下來,志願者現場普及垃圾分類的方法,帶領居民認清四種垃圾桶的顏色和標誌,教大家如何正確分類和投放垃圾。重在實踐!志願者還把垃圾模擬卡片分發給現場的男女老少,讓大家正確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中。對全部投放正確的居民,均贈送小禮品一份,鼓勵大家學好、做好垃圾分類,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

  此次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投放準確率,激發了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僅有助於積極營造小區持久潔淨的衛生環境,而且讓廣大居民意識到垃圾分類人人有責,身體力行,為呵護我們的美好家園出一份力。」

相關焦點

  • 從人類行為學看垃圾分類
    行為持續6個月方能成習慣宋慧告訴記者,專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持續6個月,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並且這個習慣不會輕易改變,「要養成垃圾分類這個習慣,從我們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志願者很重要。此外,客觀上垃圾廂房幹不乾淨、垃圾廂房旁邊是否有洗手池等細節也都很關鍵。
  • 宋慧:垃圾分類中的人類行為學
    行為持續6個月方能養成習慣宋慧告訴記者,專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持續6個月,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並且這個習慣不會輕易改變,「要養成垃圾分類這個習慣,從我們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志願者很重要。此外,客觀上垃圾廂房幹不乾淨、垃圾廂房旁邊是否有洗手池,等等細節也都很關鍵。
  • 快板書——垃圾分類綠色行!
    內容提要:12月1日起,《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施行。《條例》明確規定相關法律責任。作為普通的百姓,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將垃圾分類並正確投放呢,全國優秀志願者,退休律師馬芳菲老師為此編寫了一段快板書《垃圾分類綠色行》,告訴您生活垃圾到底怎麼分類。
  • 「圍著人心轉」,垃圾分類「不難」
    南京施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已近一個月,但一些小區居民仍然覺得,要做到「人人願意分、會分」有點難。不過,馬群公寓居民邵建國擺擺手說,不難!到目前為止,他們小區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都超95%以上。垃圾分類新時尚,在部分小區先行一步、漸成風氣,有什麼秘訣?記者進行了探訪。
  • 垃圾分類 一起行動
    「保護生態環境,垃圾分類一起動。」7月19日上午,柳市鎮人民政府和樂清市環保公益協會柳市管委會在智廣村開展垃圾分類環保宣傳,60多名村民參加活動。自去年11月1日《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實施以來,柳市鎮持續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和省市級垃圾分類示範小區創建工作。
  • 克拉瑪依垃圾分類圖標
    正式條例由市會通過,其中針對「垃圾不分類將罰」的條已。正式條例提出本市按照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條例》提出。但截至目前。4、民眾價值觀念 垃圾分類是處理垃圾公害的解決方法和的出路。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個發展的必然路徑。
  • 暖冬行動——勝利社區為垃圾分類志願者送溫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段羅君 通訊員 邱蓉「美麗下城」創建暨「『迎亞運』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長效管理工作系列宣傳報導——自垃圾分類開展以來,不少志願者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中來,並以個人分類投放垃圾的具體行動影響周邊群眾,發揮引導作用,
  • 平谷鎮凝聚「紅藍橙」力量 垃圾分類見成效
    居民最初隨意亂投亂放、對勸導置之不理,後來迎賓花園居委會、物業公司、黨員志願者、青年團員志願者、金玫瑰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宣傳、引導、值守,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得到了大幅提升。平谷鎮以「創建生態、和諧、宜居、美麗平谷鎮」為目標,把垃圾分類作為重要抓手,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整合「紅 藍 橙」力量,讓垃圾分類工作見成效。
  • 垃圾分類首日 我們這樣做
    社區工作者這樣做盯桶盯人確保分類質量「這位大哥,您先別投,把袋子打開,我們看看裡面是什麼。」昨天一大早,和平區南市街慶有西裡小區門口,幾位垃圾分類志願者攔住了一位正要扔垃圾的男士。打開垃圾袋,發現裡面有煙盒、礦泉水瓶、茶葉渣等。這位男士不好意思地說自己還不太懂分類。
  • 我們是垃圾分類小小志願者—本溪市藝術實驗幼兒園社會體驗活動
    11月30日下午,市藝術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參加了由遼寧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遼寧省共青團委員會、遼寧省志願者協會、遼寧省綠色監理會及本溪市住房與城市建設廳聯合組織的本溪市首次宣傳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此次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工作人員通過圖文講解,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生活垃圾分類的意義,生活垃圾分類的模式及常見的生活垃圾分類的標識等基本知識。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還帶來了分類垃圾箱的圖示,根據分類垃圾箱的樣式為小朋友們講解了什麼是可回收垃圾、什麼是其他垃圾、什麼是有毒垃圾、什麼是廚房垃圾等。
  • 從人類行為學看垃圾分類:持續半年方能成習慣
    行為持續6個月方能成習慣宋慧告訴記者,專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持續6個月,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並且這個習慣不會輕易改變,「要養成垃圾分類這個習慣,從我們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志願者很重要。此外,客觀上垃圾廂房幹不乾淨、垃圾廂房旁邊是否有洗手池等細節也都很關鍵。
  • 學術垃圾的分類
    學好學術垃圾的分類,便於大家更好地(避免)製造學術垃圾。可回收垃圾特點:問題大而廣,語言假大空,多採用常見的總分總的論述形式用途:回收後,可用於不同課程相似命題的作業;或用於不同年級的同一門課程作業;或用於不同學校的好基友的相似課程作業。
  • 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如何區分 生活乾濕垃圾分類圖片標識
    乾濕垃圾的處理處置方式  溼垃圾收集後可利用微生物進行堆肥、厭氧消化處理或製備生物燃料,而幹垃圾收集後便於後續工作人員從中挑出可利用的物質,剩下的垃圾進行填埋或焚燒處置。  你到底是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推廣初期,為了指導和督促群眾分類,上海會在投放點設志願者。
  • 洗髮水瓶是什麼垃圾?聽聽西安垃圾分類特聘講師怎麼說
    宣講師舉例說明  垃圾分類重要性  上午10時30分,活動如期舉行,來參加活動的除了超市工作人員,還有不少購物的市民。  如果把全國一天產生的垃圾扔到西安,可以填埋3個西安;把一顆紐扣電池扔進水中,能汙染600噸的水,而且這種汙染是無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的;我們平時用到最多的塑料製品需要1000年才能完全分解,一個玻璃瓶需要200萬年才能分解,田偉強先用幾個例子說明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阿姨在家最常做的事情是什麼?」田偉強問。「做飯!」一位參與活動的市民回答道。
  • 螢光燈管壞了是什麼垃圾?這場趣味分類垃圾課,你學懂了嗎
    喝過的茶葉是什麼垃圾?用壞的螢光燈管是什麼垃圾?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在我市的逐步試點,如何分類垃圾,已經成為很多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一些真真正正出現在生活中的垃圾,往往比網傳的垃圾更加「棘手」,讓人不易分辨。
  • 推進總結再提升 垃圾分類首善行 高新區舉辦《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
    2020年12月30日上午,由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中心、西安高新區城市管理局共同主辦的「同創共享引領示範垃圾分類智啟新程——西安高新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2020年總結暨《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貫徹實施推進會」雲直播活動在高新區管委會舉辦。  三年施治分類大計,首善高新勠力同心。
  • 【垃圾分類】海洋公園管理中心的垃圾分類工作
    ,將垃圾分類各項工作落到實處。1月13日,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邀請軍綠公司垃圾分類培訓員進行垃圾分類培訓,垃圾分類領導小組組長於國旭主持,全體幹部職工參加,學習了垃圾分類知識,激發了參與全區垃圾分類活動的鬥志。
  • 跟著垃圾去「旅行」 分類後垃圾去哪了?一起來「追蹤」吧!
    交道口經過垃圾分類的「洗禮」 街道、胡同變得越來越整潔 不少小夥伴開始發出了「靈魂問題」按分類要求投放垃圾後 這些垃圾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會不會白費工夫了呢?今天 讓我們跟著生活垃圾的軌跡 一起去「旅行」 看一看分類後的垃圾到底去哪了第1步:源頭分類 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每戶交道口轄區居民可自行準備兩個垃圾桶,一個放置廚餘垃圾,一個放置其他垃圾,包裝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則單獨裝在一個袋子裡。
  • 垃圾分類成為日常生活「新常態」,以後扔垃圾咱得見「圾」行事!
    >「平常家裡的垃圾就是廚餘垃圾比較多,另外就是一些瓶瓶罐罐的多,就自己備個垃圾袋隨手帶下來也很方便。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社區居民薛似玉笑著告訴記者。在和平區小白樓街開封裡社區,明黃色的智能分類垃圾桶特別顯眼。它可以對紙類、紡織物、塑料、金屬等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居民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屏幕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即時實現垃圾的分類回收。居民黃雯已經習慣了每天將垃圾分好類再投放,她說:「垃圾分類對於保護環境非常重要,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是個好的生活習慣。作為市民,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和義務為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出力。」
  • 【美麗家園·垃圾分類】所前鎮三泉王村垃圾分類進入2.0時代~
    科技助力,智慧分類建立三泉王村垃圾分類數位化管理系統,家家戶戶的垃圾桶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二維碼。垃圾減量分類放,共建美好三泉王。接下來,三泉王村將繼續通過科技助力,智慧分類,不斷改革創新,用「智能化+大數據」助力垃圾分類,持續深化垃圾分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