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行為學看垃圾分類:持續半年方能成習慣

2021-01-10 瀟湘晨報

廣州某小區的垃圾分類區域

「垃圾分類的效果如何能長效維持?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瑪麗·哈德教授專門針對與我們開展合作的社區作為研究對象,從人類的可持續行為研究角度分析出12個關鍵要素。瑪麗教授覺得,我們已經抓住其中的絕大部分,這也是我們在推廣垃圾分類上比較成功的原因。」常年帶著保溫杯,幾乎不買瓶裝水的宋慧告訴記者。

宋慧是上海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的總幹事,這家民非組織已經創辦近10年,目前,上海市的各級政府通過購買其服務,已在300多個社區推進垃圾分類,覆蓋超18萬戶居民,收穫較好的效果,「根據復旦大學的調查(以40個小區為樣本),我們介入的大部分社區能夠分出廚餘(溼)垃圾的比率達到70%以上,這個數據超過了倫敦。」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決定一個人亂不亂丟垃圾?又有哪些因素讓人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宋慧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了他們的實踐經驗。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張丹

去年12月10日,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我國宣布包括上海、廣州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垃圾分類的「廣東標準」也應運而生,最新頒布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未按分類規定投放生活垃圾,情節嚴重的,將對個人處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垃圾分類又一次成為全民熱點話題,如今法制已經建立,而垃圾分類背後的人類行為學動因,同樣值得一探。

行為持續6個月方能成習慣

宋慧告訴記者,專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持續6個月,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並且這個習慣不會輕易改變,「要養成垃圾分類這個習慣,從我們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志願者很重要。此外,客觀上垃圾廂房幹不乾淨、垃圾廂房旁邊是否有洗手池等細節也都很關鍵。我們觀察過,如果垃圾廂房旁邊髒亂差、味道大,人們是不會願意接近垃圾廂房的,大家漸漸就會把垃圾『飛』過去,最後環境越來越差……」宋慧介紹,垃圾分類是最需要持之以恆的事,養成這一「新時尚」,背後有12個行為改變要素,「這12個要素是瑪麗教授通過研究社區後提出來的。分別是1、知識:讓居民清楚了解到垃圾分類是嚴肅的事情;2、角色:確認每個人都清楚他們各自的職責;3、社會共識:讓居民感到這是件有意義的事;4、對能力的信任:相信你的社區可以成功,參與者具備相應的能力;5、對結果的信任:社區的居民相信他們的行動會帶來不同;6、技能:具體的一些手段、比如依靠志願者的力量;7、情感:關注居民的正面或負面的情感;8、設施和資源:乾淨的垃圾廂房、洗手池、給居民發廚餘垃圾桶;9、提醒與注意力:好的宣傳手段和清晰的標識等;10、動機:居民需要進一步的推動力和激勵手段;11、行為規劃:幫助居民制定可行的分類計劃;12、習慣培養:制定一些有利於培養居民習慣的計劃。」

而在實踐中,還有一些因素是阻礙人們去踐行垃圾分類的,宋慧所在的團隊也在積極做改進。比如上海要求大家丟廚餘垃圾的時候是要除去垃圾袋的,但這樣很多人就會弄髒手,所以他們就會在垃圾箱旁建一個水槽給居民洗手,到了冬天,還要為居民準備熱水洗手。「我們要在實踐中發現總結一些阻礙人們去踐行垃圾分類的因素,這樣才能保證垃圾分類的持續。」宋慧說。

從小區內動員「積極分子」

早在2011年,宋慧便和他的夥伴們一起,以環保公益小組的形式探索在小區裡宣傳讓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他們進入社區之後,首先對社區開展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調研,包括該小區內的硬體設施、垃圾的產量,以及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程度等,同時也要了解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態度,包括社區內以及社區外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還有運輸垃圾的企業等。

「我們的經驗是,只有各方的力量共同去推動,才能將垃圾分類這件事做好,只靠一個社會組織,或者一個小區的物業,或是政府某個單一的相關職能部門去推動都是很難的。居民永遠是垃圾分類的主體。」宋慧說,每次他們的調研問卷最後都是同一個問題——您願不願意成為社區垃圾分類的志願者?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找到了一些熱心垃圾分類的志願者,我們的理念是,一定要把小區內部的力量動員起來,這些住在小區裡的志願者最合適不過,如今垃圾分類強調黨建引領,越來越多的社區黨員也成為我們的志願者。」宋慧說,在上海每個小區都「臥虎藏龍」,就算是一個只有100多戶的小區,裡面都有可能有影響力很大的人來支持垃圾分類。

宋慧最開始做垃圾分類的一個小區裡,住著一個上海滑稽戲的元老級藝術家,經過溝通了解,他就非常支持垃圾分類。「像這位老藝術家,只要是他認可的事情,他就非常願意投入,那年中秋,他自編、自創、自演了一場垃圾分類的戲劇,親自給小區居民演了一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至今這個小區的垃圾分類也都做得非常好。」

宋慧告訴記者,他們在2011年做的第一個小區,是此前招募了一些當地街道的本地誌願者,一起進入小區早晚做垃圾分類的指導,在幾個月之後,居民已經養成了習慣,他們就慢慢退了出來,至今這個小區仍保持很好的分類習慣。

而當做第二個小區時,則是真正將小區內的「積極分子」動員起來了,包括業委會代表、黨支部的黨員,熱心垃圾分類的志願者,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做培訓,一起推動小區垃圾分類。

「志願者是一個關鍵因素,他們會站在垃圾投放點邊上指導人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也會上門進行宣傳,習慣的養成需要持之以恆。」而宋慧表示,如果發現人們垃圾分類錯了,志願者也要講究「戰略戰術」,「我們不能魯莽地批評,更不能當著他們的面替其重新分類,而是應當以鼓勵為主,有禮貌地告訴他們該怎麼分,下回投放時不要投錯。」

總結出「三期十步法」經驗

長期在社區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愛芬環保也總結出一套垃圾分類的「三期十步法」,作為經驗推廣到其他社區。

「這三個『期』很長,『導入期』是3個月左右,『執行期』是2~3個月, 『維持期』則是一個更長期的過程。」宋慧介紹,「導入期」包括社區調研、工作小組、硬體設施、宣傳動員、人員培訓等五個步驟,而「執行期」則包括了正式啟動、值班督促、社區激勵三個步驟,「持續期」則包括了總結評估、制度建設。

「具體執行起來,如果某個環節做得不充分,都有可能導致最終的效果不佳。」宋慧說,「我們公益組織會滲入到社區半年左右,之後垃圾分類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後期制度建設的結果。」

宋慧舉例,上海某小區從2012年開始垃圾分類,至今還有志願者每天巡查垃圾分類的情況。在他們撤出之後,業委會接過了「大旗」,把垃圾分類的要求寫進了小區物業管理要求中,每當有新住戶搬進來時就會告知他們小區垃圾分類的現實情況和要求,所以,小區的垃圾分類參與率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準,「上海、廣州都是流動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小區住戶的流動性大,所以這也是我們要關注的。」 宋慧說。

宋慧認為,真正做好垃圾分類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垃圾分類的工作未來都會變成一個精細化的管理。垃圾分類處理,不僅僅是一個環保問題,也是一個城市管理問題,同時還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宋慧說。

記者手記:

面對面宣傳最有效

要讓居民成為分類主體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同樣是新習慣。而要讓原本沒有分類習慣的社區居民養成這一習慣,既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居民的認同,在採訪中,記者意識到這需要更多的面對面宣傳。上海包運大廈是上海市的知名垃圾分類優秀小區,其中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思考。

包運大廈高25層,每層10戶,過去10戶人家共有一個樓層裡的垃圾桶,2016年10月,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訪談,愛芬環保提出小區有效推進垃圾分類的前提是先進行高層撤桶。為了推動居民達成這一共識,小區不斷進行動員,有序開展撤桶工作和垃圾分類信息宣傳。小區內還特地設置了黑板報,愛芬環保還召開社區培訓會,組織大家參觀垃圾分類後端處理廠,志願者團隊更是挨家挨戶宣傳,為居民耐心地講解撤桶的好處及垃圾分類的要求。

經過5個多月的前期準備,該小區於2017年3月正式啟動垃圾分類。但啟動後仍然有各種難題,比如居民很難適應垃圾除袋投放;租戶比例高,30%~40%的人是租戶,因為上下班時間偏早或偏晚,志願者很難宣傳到位;仍有少數居民不願意撤桶,有些人直接丟到小區外的公共垃圾桶等。

面對這些困境,該小區做了三大塊的工作。

第一是確立共識。小區通過黑板報、微信群等途徑及時與居民溝通,通報小區的各事項,讓居民在對具體事件的討論中達成共識。

第二是營造氛圍。該小區堅持發揮榜樣帶動作用,樹立3戶居民作為典型,在小區微信群裡分享好人好事,給予居民和志願者精神激勵。志願者對於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會給予口頭上的表揚和感謝;而對於未養成分類習慣的居民則給予熱情的指導。這樣,垃圾分類就會漸漸在社區內形成氛圍。

第三是調動情感。該小區每年組織召開年終總結會,正面宣傳先進個人和志願者的奉獻。

如今,包運大廈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已經達到95%。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推進,小區內部的人際關係和人情氛圍都發生了很好的轉變。

垃圾分類是一項尤其需要持之以恆推進的工作,而做好這件事,一定要發動居民成為主體。

【編輯:劉歡】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從人類行為學看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的效果如何能長效維持?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瑪麗·哈德教授專門針對與我們開展合作的社區作為研究對象,從人類的可持續行為研究角度分析出12個關鍵要素。瑪麗教授覺得,我們已經抓住其中的絕大部分,這也是我們在推廣垃圾分類上比較成功的原因。」常年帶著保溫杯,幾乎不買瓶裝水的宋慧告訴記者。
  • 宋慧:垃圾分類中的人類行為學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瑪麗·哈德教授專門針對與我們開展合作的社區作為研究對象,從人類的可持續行為研究角度分析出12個關鍵要素。瑪麗教授覺得,愛芬已經抓住其中的絕大部分,這也是我們在推廣垃圾分類上比較成功的原因。」常年帶著保溫杯,幾乎不買瓶裝水的宋慧告訴記者。
  • 持續的動力來自哪裡 從垃圾分類看城市治理(下)
    社區書記梁旭珍說,這些嘗試卻都沒能長久,「那時候基本只依靠社區的力量,社區幹部不時還要幫居民進行垃圾二次分揀,該由居民承擔的責任劃分不清,社區人手又不足,只能不了了之。」這一次能持續嗎?梁旭珍把目光投向了蔣彩庭,她是江幹區第一個由普通居民選出的社區主任,「綠鄰聚落部」正是由她帶頭組建的。
  • 垃圾分類是現代社會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個標誌
    須知,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最為重要的背景,無論學習、工作還是休閒,人們都在一定的環境中展開,但是任何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副產品——垃圾。垃圾的處理既關係到自然環境也關係到人們的生活環境,如果不分類別隨意處置,就會影響到環境的改善和人們的幸福生活指數。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的利國利民的行為。近些年來,政府一直在倡導垃圾分類,但是並沒有很好地落實。沒有落實的原因有多種。
  • 垃圾分類「半年戰報」 還原踐行新時尚「蘇州路徑」
    昨天,蘇州市垃圾分類工作專班發布「半年行動戰報」,全面解讀蘇州垃圾分類現狀。「經得起看、經得起聞、經得起問、經得起查」是最終的質量評判標準。關鍵詞2公共機構「綠色先行」「數」讀:4.3萬名黨政機關人員參與垃圾分類在線考試,參與率95%;辦公室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從二季度的53%上升至目前的80%。
  • 垃圾分類齊動手—椒山初中、實驗二校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看過來
    垃圾分類齊動手—椒山初中、實驗二校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看過來 2020-10-31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垃圾分類「家」行動丨生活垃圾分類「小妙招」學起來!教你做「最美...
    垃圾分類「家」行動丨生活垃圾分類「小妙招」學起來!自活動開始,每天早上7:00----8:30,中午11:30--13:00,晚上18:00--20:00,都有幾位身穿綠色馬甲的垃圾分類引導員守候在垃圾分類點旁,引導碩博住戶正確投放生活垃圾。積分兌換禮品活動現場每一張小小的積分卡片,都見證著住戶們分類習慣不斷養成的過程。這讓我們相信,將垃圾分類看成一件事認認真真做好的住戶還有很多,分類習慣養成後,正確投放就是很簡單的一樣事情。
  • 論習慣的養成|煙花爆竹能不放,垃圾分類還難嗎?
    【編者按】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垃圾分類,利國利民,好處不用多講。
  • 行為科學如何助推垃圾分類?這三條建議可行
    雖然政策已出臺,但要改變人們多年養成的習慣是很困難的。行為科學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行為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人是懶的,喜歡固守陳規。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科學研究也提出了一系列可以促進習慣改變的方法。這裡我們想探討如何藉助行為科學的理論,提出可行的建議,助力垃圾分類。
  • 生活垃圾分類要嚴查了!這些行為要注意……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於2020年12月1日正式實施。一個多月來,全市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本著「教育為主、處罰為輔、注重宣傳、引導規範」的原則,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工作,促進管理責任單位和個人積極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義務,初步形成了「市區聯動、部門聯合、屬地負責、社會參與」的良好格局。
  • 垃圾分類:釐清責任做除法更大成效靠乘法
    福建環協副秘書長黃厚新在發布會上介紹說,廈門十分重視社區相關方協調的作用,社區原本出現問題就在於各方職責不清、督導員隊伍也缺乏經驗,於是居委會引進了第三方公司對自身、督導員、物業進行培訓、指導、規劃設計。在撤桶並點後,通過督導員登記臺帳掌握每戶居民是否已經養成分類習慣,對尚未養成習慣的居民進行定向溝通,真正實現了精細化動員。
  • 加大垃圾分類軟硬體設施投入 創新宣傳推廣活動載體 垃圾分類倒...
    為提高垃圾分類宣傳精準度,實現廣大居民由理念到意識、由意識到知識、由知識到行為、由行為到習慣的轉變,努力做到全民參與,我市各街道社區加大垃圾分類軟、硬體設施的投入力度,創新宣傳推廣活動載體,確保落實。&nbsp&nbsp&nbsp&nbsp走進工業大學社區大門,一間嶄新的白色小屋讓人眼前一亮,小屋外圍設有醒目的垃圾分類標識和大屏幕,向過往的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這就是河東區首座環保驛站,是集智能分類回收、分類數據成果展示、積分兌換、垃圾分類知識宣講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站點。
  • 10個問題解答北京的垃圾分類
    06 現在北京的垃圾分類的準確率如何?    2019年4月起,市人大常委會曾委託專業調查公司對在北京市16區內連續居住半年及以上的普通公眾進行生活垃圾管理情況調查分析。調查發現,北京市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有一定認知,但實際上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存在不分類、亂分類都等情況。    另外,廚餘垃圾的準確投放率只有兩成多,垃圾分類的混亂情況非常嚴重。07 分類後的垃圾會不會被混裝混運?
  • 中國垃圾產量成世界第一?背後竟是美國強盜行為
    說到垃圾分類!可能有很多人腦殼痛了,不光要天天定時定點扔垃圾面對「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還有罰款、坐牢的風險,真的是太難了!對此你可能有疑問了?中國為什麼這麼著急搞垃圾分類呢?唉,感覺自己也沒生產多少垃圾啊!怎麼就成世界第一了呢?難道就是人多力量的大原因,所以中國是如何成為世界第一的呢?當然人多力量大確實是原因之一,畢竟咱有14億人口,人多產生的垃圾就多。光北上廣深四個城市,2007 年就產生超過 3000 萬噸的生活垃圾。
  • 論習慣的養成|垃圾分類「在人不在桶」,這波操作更見用心
    【編者按】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 廣東河源: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 「新時尚」養成文明「好習慣」
    為城市文明添彩,為綠色生活賦能。作為廣東省河源市首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河源市源城區上城街道自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堅持全面發動、全民互動、全程推動,居民文明好習慣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街道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城市文明程度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 亳州:看萌娃爭當垃圾分類小能手
    近期,安徽省亳州市在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使幼兒從小樹立垃圾分類環保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爭當垃圾分類小能手,實現「小手拉大手」,共同為美好的環境注入力量。譙城區譙陵幼兒園:垃圾分類我知曉 共創文明美家園保護地球,愛護環境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職責。
  • 我分類 我承諾|21天,垃圾分類「變形計」
    >主動參與社區垃圾分類活動帶動身邊家人親友開展垃圾分類自覺成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宣傳者、引領者各級婦聯、最美家庭、巾幗志願者紛紛發起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活動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2l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這就是21天法則。
  • 《垃圾情緒分類圖鑑》:消除情緒垃圾的9個妙招,學到就是賺到
    垃圾分類的精髓在於「實用性」,比起填鴨式的垃圾分類口訣,情緒垃圾分類更加抽象。畢竟佛洛依德也沒教過這事,歷史上也只有「巴普洛夫的狗」,可沒有豬的什麼事兒。但是!我們畢竟是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心理學公眾號。
  • 【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宣傳進機關 科學分類我先行
    【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宣傳進機關 科學分類我先行 2020-11-09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