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垃圾分類,利國利民,好處不用多講。但不少人擔心,積習難返,恐怕難以堅持做到。
我想起了四年前,春節期間上海禁放煙花爆竹。當時,也有人認為,過年放爆竹,乃是一種習俗。不讓放爆竹,居民有意見,要改也難。
四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風俗習慣既然是人培養起來的,自然也可以人為地「移」和「易」。不是所有的民俗都要保存下去。有些民俗不適應時代的進步,就要改變。燃放煙花爆竹,就是理應改變的民俗之一。
風俗也要與時俱進。新風俗的建立和舊風俗的革除是勢之所然。2016年過年,開了一個不放煙火爆竹的良好的先例,令行禁止,立竿見影。四年以來,經過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爆竹之聲不聞,少了噼裡啪啦聲,年味一樣濃鬱,迎財神也有了好空氣。現在,過年不放爆竹,人們已習以為常。
不過,垃圾分類與過年不放爆竹,又有不同之處。垃圾分類,一年365天,天天要做,男女老少,無一例外。垃圾隨手一扔,許多人已成習慣。要求天天做到,比過年不放爆竹更難。但是,為了城市美好的今天和明天,為了維護人們的健康,我們必須堅持做到垃圾分類。隨手扔垃圾的習慣,雖然改也難,但一定要改。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對隨手扔垃圾的行動說「不」。只要把理念化為一種自覺行動,持之以恆,許多看上去很困難的事情,經過努力,難就會變得不難。過年不放爆竹是如此,垃圾分類亦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