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今年12月1日起,《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全面施行。為提高垃圾分類宣傳精準度,實現廣大居民由理念到意識、由意識到知識、由知識到行為、由行為到習慣的轉變,努力做到全民參與,我市各街道社區加大垃圾分類軟、硬體設施的投入力度,創新宣傳推廣活動載體,確保落實。
    走進工業大學社區大門,一間嶄新的白色小屋讓人眼前一亮,小屋外圍設有醒目的垃圾分類標識和大屏幕,向過往的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這就是河東區首座環保驛站,是集智能分類回收、分類數據成果展示、積分兌換、垃圾分類知識宣講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站點。
    驛站佔地約20平方米,設有垃圾回收站、禮品屋、宣傳區等多個區域,為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環保理念。驛站內配有智能積分兌換機、有害垃圾收集箱以及LED 顯示屏、宣傳展板等設備設施。驛站外還設置了可回收智能分類收集箱,每次投放後,系統將自動進行稱重,每千克回收物都可獲得積分。根據累計所得,市民可在驛站的智能積分兌換機上,兌換所需的垃圾袋、捲紙等日常生活用品。
    「投放垃圾的居民會得到一個印有二維碼的鑰匙鏈,掃碼就可以積分。」工作人員說,「我們還自己設計製作了一個分揀臺,能進行乾濕垃圾分類的分揀,也能讓居民更直觀地學習,每一次居民參與投放都能學到一些分類知識,投放後積分窗口對投放正確的居民進行積分。」
    目前,每個垃圾投放口的容量為240升,小屋可容納8個投放口。每天早晨八點到十點,驛站工作人員開車到小區收運垃圾,以保證收集箱回收空間充足。環保驛站還配有室內、室外兩個水盆,冬季可在室內洗手有冷熱水,還有方便清潔小區垃圾桶的衝桶設備。
    據了解,河東區選取嘉華小區、晨陽小區等6個社區設置全鏈條智能回收設備,高標準配置廚餘垃圾等4個垃圾桶,合理分布、統一標識,方便群眾使用,建立垃圾分類積分制,引導群眾通過手機APP積累環保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在河東區唐家口街道嘉華小區,整套的垃圾智能投放設備和垃圾分類宣傳欄已經投入使用。
    不久前,河北區寧園街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開園。公園坐落於河北區華新大街道同裡小區,佔地面積850平方米,參照先進經驗,通過探索和實施三個「新」,即新裡程、新速度、新未來,以「自然、生態、和諧、清馨、實用」為原則,運用天津市4種垃圾分類的顏色標識元素,採用廢棄輪胎、遺棄磚石等再生資源變廢為寶,解鎖了大美寧園的「綠色密碼」,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了新時尚。園內設有情境引入、分類遊戲、分類百科、休憩遊玩等區域,通過寓教於樂的拓展方式讓居民可以悠閒地徜徉在公園內,進行遊覽、觀賞、休息、學習、保健和娛樂等活動,親身感受垃圾分類的神奇與美妙。
    「認清四色垃圾桶,垃圾分類要清楚,藍色大桶可回收,變廢為寶好顏色,綠色大桶裝剩菜,變成肥料來灌溉,紅色垃圾最有害,電池燈管就是它,灰色大桶裝其他,尿布舊物來安家。」昨天,楓葉正紅志願服務隊與博學優貝幼兒園學前班小朋友,共同開展了「大手牽小手、環保路上一起走」主題活動。楓葉團隊的爺爺奶奶志願者與幼兒園小朋友結成對子,分成兩個小組,開展了「環境保護我先行,垃圾分類我能行,我是環保小衛士」的趣味遊戲。
    據悉,河北區教育局堅持「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的理念,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全民參與,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引導師生養成愛護環境、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物的良好生活習慣,提升文明素養。天津市第七十八中學、河北區育嬰裡小學、第八幼兒園創建為「垃圾分類示範校」。
    與此同時,和平區勸業場街道濱西社區組織轄區居民開展了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活動;河北區匯園裡社區組織社區青少年開展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主題實踐活動;和平區新津社區攜手和平頤養中心開展「大手牽小手」垃圾分類親子趣味賽……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增強了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記者 宋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