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用垃圾分類積分卡還能換米麵花生油。今後,我們要繼續把垃圾分類做好,做徹底,讓我們的環境也變得更好。」近日,長島綜合試驗區公用事業服務中心在步行街西首舉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活動,市民欒曉玲看著家裡的垃圾「換」成了各種生活用品,切實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好處。
今年4月份,長島綜合試驗區選擇在瀛洲小區、聚仙假日山莊、嵩前村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分別為封閉小區、半封閉小區、漁村的推行工作摸索經驗。在兩個月的試點過程中,小區實行的「定時定點」、漁村實行的「上門收集」模式逐漸成熟。6月份召開的現場觀摩會、鄉村工作會議,將這種成熟模式向全區正式推廣。9月30日,隨著南長山街道南城村垃圾分類工作的正式啟動,長島綜合試驗區城鄉垃圾分類的最後一塊「版圖」拼接完成,垃圾分類在全區6000餘戶城區居民及40個漁村7000餘戶村民中全面實施。
居民區和各鄉鎮充分借鑑試點經驗,完美複製試點模式。一方面是加強宣傳動員工作,以「長島一家人·黨群心連心」及各村文明實踐站為依託,聯合軍綠公司工作人員開展進門入戶宣傳,發放家庭用分類垃圾桶及宣傳材料15000餘組(份),講政策、說方法、答疑惑的工作方式為垃圾分類的啟動營造了充分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加快各項工作籌備進度。通過分解工作任務、建立工作檯帳、明確責任人與完成時限,做到設施配備與人員招募並進、資源統籌與重點攻堅並重,在較短時間內招聘工作人員64人,配置各型收運車輛75輛,發放積分卡6700戶,建設村級回收站26處。
「剛開始接觸垃圾分類,大家都不太熟悉。村裡就安排人到外邊學習,區裡也安排專人挨家挨戶貼畫報、作宣傳。現在絕大多數村民不看畫報就能分,100%的群眾參與其中,分類達標率達到了95%以上。」嵩前村村委委員李平告訴記者,經過這段時間的垃圾分類,能明顯感覺到村裡的環境好了。過去一到高溫季節,垃圾箱周圍的味道特別難聞,蒼蠅黑壓壓一片,現在這個現象沒有了。到了大風天氣塑膠袋到處亂飛,這個現象也沒有了。「有遊客來了,我們也會積極地給他們講怎麼進行垃圾分類。能為海島的環境出一分力,大家都很支持。」
據悉,作為全省首個全域實施垃圾分類的地區,長島在配套設施建設、市場化運營等方面累計投入了800餘萬元,構建了一整套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到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程閉環」、從政府機關到人民群眾「全民參與」、從城區到鄉鎮「全力推進」的運作體系,能力適應、協同高效,居民參與率、分類正確率不斷提升。
垃圾分類在長島的全面啟動,既是新的開端,也是新的挑戰。下一步,在推進「撤桶並點」、提高分類質量方面,長島將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的政治作用、宣傳輿論的導向作用、積分兌換的鼓勵作用、行政執法的強制作用,多措並舉地打造長島垃圾分類的「生態名片」。
【來源:大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