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清縣舞陽街道長春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升級」了:垃圾分類從「二分法」變成了「四分法」。「看起來變複雜了,但村民都分得更清楚了!」長春村垃圾收集員陳文勇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7月10日午後,記者跟著陳文勇的電動三輪垃圾車,從垃圾回收作業入手,一探究竟。
沿途,記者看到,每戶人家門前都配有一整套分類垃圾桶:綠色「易腐垃圾」桶和灰色「其他垃圾」桶,它們中間嵌有一個回收「有害垃圾」的紅蓋鐵箱子。記者以為,陳文勇只需挨家挨戶將小桶垃圾倒入車上相應顏色的大桶中進行收集和二次分揀就行。然而事情並沒這麼簡單。
陳文勇拿出一把「掃描槍」,它便是解開長春村垃圾分類「升級」秘密的「鑰匙」。
只見陳文勇來到村民丁連忠家門前,一番「小桶倒大桶」後,他舉起「掃描槍」,對準垃圾桶後的信息板輕輕一掃,再將「掃描槍」電子屏上顯示的信息與信息板進行核對,確認無誤後,便按下數字鍵「3」。
「我用它給每家每戶打分,分得好得3分,小錯給2分,不太好給1分。」陳文勇說,丁連忠家常常拿3分,上了村垃圾分類紅榜。
陳文勇負責的片區有一百來戶人家,一趟跑下來,車上的3個「其他垃圾」桶全滿,「易腐垃圾」收了半桶多,「有害垃圾」箱也有不少廢電池、廢燈管。「以前只分兩類還分不好,廚餘垃圾經常混在其他垃圾裡,按新的辦法反而分得清了。」
然而記者仍疑惑:「四分法」應有四類,但每戶門前和垃圾車上只有「易腐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和「有害垃圾」箱,那麼,第四類垃圾哪去了?
為了解開記者的疑問,陳文勇在村「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門口停下車,示意記者走進超市尋找答案。
只見超市牆邊貨架上,擺放著玩具、保溫杯、手工竹編籃、洗衣液、大米、食用油等商品,每個都貼有積分標籤。村幹部郭俊華正站在櫃檯前,核對全村的積分兌換帳本。
「在長春村,垃圾分類積分不僅關乎每戶榮譽,還能按比例兌換成商品。」郭俊華說。
很快,「第四類垃圾」的秘密也被解開。
「阿華,東西來了,你算算。」村民孫建明拉來了家裡收集的可回收垃圾。紙板40斤、塑料7斤、廢鐵13斤……折合165個積分,加上原有的355個積分,剛好換一袋50斤的大米和一桶油。一車垃圾轉眼「變」成了生活必需品,孫建明臉上笑開了花。
「可回收垃圾都是村民主動送到這裡兌換,積極性特別高。」郭俊華說,每周六上午8:30至11:30是兌換時間,「稱重、記分、兌換不停歇,時間都不夠用。」
長春村黨支部書記章衛民介紹,全村461戶家門口的垃圾桶都有十幾位責任人。他們分別屬於收集員、桶管家、督考員3支隊伍,層層遞進,組成村垃圾分類責任體系,保障了垃圾分類工作的有力推進。
作為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首批試點之一,長春村的成功經驗很快將在德清全面推開。回望過去,章衛民有些感慨:在全省「千萬工程」建設的指引下,長春村奮鬥多年,終於擺脫「採礦灰滿天」的不堪情狀,礦山關停、環境提升,走上了招引「康養項目」發展集體經濟的轉型道路。
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
在踐行「兩山」理念、推進「千萬工程」的過程中,垃圾分類是迴避不了的命題,是必須答好的答卷。2014年起,我們從農村破題、向城市輻射,探索出了符合德清實際的「農村包圍城市」垃圾分類工作路徑,獲評全國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
結合新形勢、新要求,今年我們高規格召開了德清縣垃圾分類工作部署會,進一步調動了全縣上下積極性,掀起了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熱潮。以此為新起點,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堅持把垃圾分類作為護美環境、撬動發展、改善民生、檢驗作風的重要抓手,堅持翻篇歸零、堅定必勝決心,不斷鋪開「桶管家」「全面撤桶+定時定點」等特色舉措,持續深化「人工智慧+」「大數據+」「地理信息+」等科技運用,進一步推動理念翻新、習慣改進、作風提振、成效提升,切實為德清奮力當好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提供堅強的環境保障。
德清縣農村垃圾分類工作亮點:
2009年,德清實施全縣城鄉垃圾統一收集處理。2014年,實施「一把掃帚掃到底」城鄉環境管理一體化模式,同時以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破題,逐步輻射城區,引入社會資本。
2017年,德清148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達100%,惠及農戶8.5萬戶。
2018年,德清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初步形成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垃圾處理體系。
2019年,長春村實施垃圾分類「四分法」後,發放1500個垃圾桶,每年垃圾減量1000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