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以來,垃圾分類在國內持續「霸佔」熱門話題榜。德國的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走在世界前列,7月上旬,記者到德國旅行,特意對德國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實地觀察和探訪。
公共場所扔垃圾不難
走在德國的大街小巷,想扔垃圾並不費事。在公交車站站臺、紅綠燈路口、街心小花園……各種顏色和造型的垃圾桶隨處可見,而且通常是混合投放的單桶。在火車站等人群停留的地方,也設置有分類垃圾桶,從二分法到四分法的都有。
在科隆火車站站臺候車時,記者注意到旁邊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只見他熟練地拆開一個用過的盒子,把塑料部分投入垃圾桶上標著「包裝」的桶口,把紙盒部分投入標著「紙張」的桶口,態度非常認真。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德國城市設在公共場合的垃圾桶,如果採用二分法,就多出一個「紙張」桶;如果採用三分法,就在前者基礎上多出一個「包裝」桶,即投放塑料、泡沫類垃圾;如果是四分法,就再多一個「玻璃」桶。四分法的垃圾桶,在每個投擲口用不同顏色的字體標註著「紙張、包裝、玻璃、垃圾」字樣。當然,混投的單桶還是佔多數,這也是照顧到路人步履匆忙、無暇細分的實際。
在分類投放的垃圾桶中,紙張桶的投放準確率最高。匆匆走過的人們,會把手上的廣告單頁、報紙等塞進紙張桶。走在德國大街上,時常能看到商店扔出的大量包裝盒,或是住戶扔出的厚厚的報紙,都綑紮整齊地堆放在垃圾桶旁。這類廢品在國內可以稱重出售,但在德國沒有這個價值。知情者說,德國人工成本很高,沒法指望賣廢品掙錢。
垃圾桶多是「巨無霸」
在德國城鄉的一些路口,還安放著一組組專用於玻璃瓶回收的垃圾桶,桶身已被分別塗成綠色、棕色和白色,或者是分別標註「綠色、棕色、白色」字樣,提示各自回收不同顏色的玻璃瓶。記者從投擲口向裡看,桶裡的玻璃瓶顏色果真與要求一致。
有趣的是,這些回收玻璃瓶的垃圾桶既粗又高,體積巨大。德國人怎麼有這麼多瓶子可扔呢?留學生陸小暢告訴記者,他和幾位男同學租住在一起,平時經常喝啤酒和紅酒,因此,每過兩三個月,他們就要集中清理一下酒瓶,把攢下的百餘個瓶子抬到街口,按顏色分別投進回收桶裡。德國人不喝熱水,愛喝啤酒,酒瓶的用量很大,超市裡很多氣泡水、礦泉水也用玻璃瓶包裝,這就難怪玻璃瓶回收桶長得那樣「巨無霸」了。
同樣身材「巨無霸」的還有盛放建築垃圾的垃圾箱。它們就安放在施工現場附近,厚實得近似一座小房子,裡邊建築垃圾放滿後,相關回收企業會來把它運走。因為要按垃圾的體積交費,有的主人還會給這種垃圾箱上鎖,以確保專用。國內小區的建築垃圾經常露天堆放,與德國相比顯得很粗放。
除了住樓房公寓的,獨門獨院的德國家庭所用的垃圾桶也不小。家住德國中部城市卡塞爾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從江蘇移民德國17年,在自家別墅院內,常年放著幾個一米多高的垃圾桶,紙張、塑料、可分解的有機垃圾都分別存放。回收企業給每家一份垃圾日曆,註明前來收取不同垃圾的時間,比如扔紙的桶,要一個月才來收一次。到了日子,她就把相應的垃圾桶從院子裡拖到馬路邊,方便垃圾車操作。已經入鄉隨俗做垃圾分類十多年的王女士說:「這個不複雜,時間一長就習慣了,而且能保護環境,也有成就感。」
押金體系促進回收
德國垃圾的循環利用率非常高,一半以上的社區垃圾、絕大部分的建築垃圾都能被回收利用,扔垃圾的人並不能用它們賣錢,但可以取回預付的押金。
在超市買水時,記者看到,許多礦泉水瓶上都印著可回收標誌和「押金0.25歐元」字樣。水喝完後,把瓶子塞進超市門口的退瓶機,機器就會吐出一張單據,在購物時可以抵扣現金。「我予我取」的押金體系,在促進回收方面非常有效,鄰國的人愛開玩笑說,「德國人不管走多遠都會把礦泉水瓶帶回超市」。
德國街頭也有拾荒的,他們翻垃圾桶的主要目的是撿這種含押金的瓶子。畢竟,超市賣的食物並不貴,撿4個礦泉水瓶能換到1歐元,足夠買一升鮮牛奶。
「退押金的礦泉水瓶要保持形狀,不能壓扁。」在亞琛工業大學就讀的李慶宇同學提醒說。李慶宇租住在一對德國老夫妻家裡,雖然來亞琛才短短一年,他對當地的垃圾分類要求已很熟悉:「吃剩的瓜果要扔進可降解垃圾桶,草稿紙要扔到專門放紙的垃圾桶……最好別扔錯,別給房東添麻煩,畢竟垃圾車不是每周都來收垃圾,如果因為沒分好類被拒收了,等下一次要好久。」
記者了解到,雖然德國推行垃圾分類已有數十年,雖然德國人出了名的嚴謹細緻,但每年仍有很多垃圾被扔錯桶,為此,德語中還出現了一個專用詞「Fehlwurf」(意思是「錯投垃圾」)。可見,推廣垃圾分類的確是一場持久戰。本報記者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