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近日,韓國忠清北道堤川市的兩個垃圾桶登上了微博熱搜。火的原因並非其造型多麼獨特,又或者是多麼高科技,而是由於高昂的造價。據韓媒報導,韓國忠清北道堤川市部署了兩個垃圾桶,這垃圾桶高1.5米、寬1.1米。外形與常見的奶茶杯、咖啡杯十分相似。桶身是白綠相間,顯得非常環保,然而,價格卻讓人大吃一驚。
圖片來源網絡
據悉,這樣一個垃圾桶的造價高達780萬韓元,接近5萬元人民幣。垃圾桶上僅標有「塑料杯」的字樣,甚至連介紹都沒有。不出意外的,該垃圾桶在投放了一個月後,效果並不是很好。
有網友表示,「一個垃圾桶這麼貴,拿這錢買排骨,它能不香嗎?」「可以,但沒必要。」「沒想到我現在連一個垃圾桶都比不過了。」 「迷惑行為,看不懂!」就連韓媒自己也吐槽,兩個垃圾桶都夠買一個小汽車了。
而小編自己認為,垃圾桶就是拿來裝垃圾的,我們不要求它要多貴,也不要求它要怎麼設計多精美,關鍵是能做好分類指引和回收方便就可以了。如果能發明出可以智能分辨垃圾類目,無需我們人工來分類的垃圾,那就更好了。
說到垃圾桶,一直困惑我們的無非就是垃圾回收分類。雖然說垃圾分類對於中國人來說,還算是比較新鮮的事物,但如果放眼世界,實現垃圾分類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早在2006年,澳大利亞國家就推出了彩色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扔進黃桶,普通垃圾扔進紅桶。讓人覺得難受的是,桶上還曾經安裝過攝像頭,顧名思義就是監督是否有人將垃圾扔錯了。如果投放出錯誤,門口的垃圾桶就被收走,要花錢才能「續」回來。瑞典每300米就會有一個垃圾回收點;德國甚至還有專門為動物屍體設立的回收點;韓國也要求居民要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扔垃圾,而且還要使用統一的標準垃圾袋……
你以為這樣的垃圾回收已經很嚴苛了?事實上,並不是。英國的垃圾分類才是真正的讓人髮指。可以說,英國的垃圾回收已經到了強迫症的地步。
雖然他們的垃圾桶外觀和材質方面都非常普通,但卻有著N中類別,不同顏色就對應著不同的垃圾分類。
例如棕色的垃圾桶,就可以裝入玻璃瓶和罐子,塑料瓶(但不是蓋子),罐子,罐頭,錫箔和鋁箔容器,氣溶膠。但不可以放入塑膠袋,保鮮膜,植物盆,酸奶罐,塑料玩具,瓶蓋,塑料食品託盤。
紅色的垃圾桶則可以放入軟塑料(如塑料包裝,保鮮膜,報紙套,塑膠袋,垃圾袋)、尿布、小貓垃圾(需包裹好)、衣服和破布、繩、花園軟管、破碎的玻璃器皿和陶器(需包裹好)、聚苯乙烯和泡沫包裝、泡沫裝肉碟和食物託盤、泡沫包裝和塑料綑紮等等。
而綠色的垃圾桶就可以放入所有食物(煮熟或生的,肉,魚,蔬菜),骨頭,樹枝和樹枝,茶葉袋,花草,草籬和樹籬,葉子和雜草(日本虎杖除外)。但不可以放入塑膠袋,花盆,花園家具,土壤,瓦礫,入侵植物等等。
至於可回收垃圾,雖然每個地方的垃圾桶顏色都不一樣,但也一定要有個「回收」的標誌才能進行投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國垃圾回收系統是非常嚴格的,如果做不好就會面臨罰款、被告上法庭等風險。而且英國的垃圾上門回收時間比較長,基本上一個月才有工人來回收兩次。回收次數少、頻率低也就算了,關鍵環保工人在回收垃圾時也非常嚴格。如果垃圾桶沒蓋好,又或者是垃圾太重了,這些在我們看來很小兒科的事情,都會成為他們拒絕回收垃圾的理由。
如果你以為英國的垃圾分類已經是非常「可怕」,那你應該還沒了解過日本的垃圾分類,那才叫人一個崩潰。
在日本,家庭垃圾就可以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類垃圾」、「粗大垃圾」等種類。
可燃垃圾:日常生活垃圾,廚餘垃圾等。
不可燃垃圾:金屬製品、玻璃製品、橡膠製品和小家電等。
資源類垃圾:這個類目的種類是最多的,比如瓶罐,塑料瓶、各種紙包裝、紙箱和舊衣服等。
粗大垃圾:又分為可燃和不可燃兩種。
如果還想深入理解日本垃圾分類的話,其實還可以細化:瓶罐垃圾、容器包裝塑料、大型垃圾、非可燃性垃圾、可燃性垃圾、報紙、紙箱等其他紙類等等。
舉個嚴(喪)謹(心)無(病)比(狂)的例子:裝過飲料的瓶子上的標籤紙要去掉,瓶蓋也要擰下來單獨分類。(金屬的瓶蓋,屬於非可燃性垃圾,塑料瓶蓋則是可燃垃圾。)最後瓶子還要用水把瓶子涮一下,弄扁了才能扔。
看到這裡已經覺得頭皮發麻了是吧,還不夠! 在對垃圾做好分類之後,日本人還要在規定時間才能扔,而根據地區的不同,規定的時間也不同。如果錯過了時間,那就只能等下一個收集日再投放。
曾經有個日本小哥因為弄錯了垃圾被退回,從此再也沒有丟過垃圾把自己家裡堆成垃圾屋……
所以很多日本家庭,基本上都會在家貼一張扔垃圾的時間表在冰箱或廚房的牆上,以免弄錯。
除了要做好垃圾分類、記住垃圾投放日期之外,就連裝垃圾的垃圾袋都有標準。每個城市的垃圾分類制度是不相同的。例如京都就有自己獨特的垃圾袋,而這個垃圾袋是需要付款在便利店購買的,尺寸不同價格也不同。
日本人嚴謹得可怕的垃圾分類,也帶來了日本環境的乾淨、整潔,雖然說這樣分類讓人覺得很是頭疼,也感覺很累,但為了地球的環境,環保意識是很有必要養成的,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先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