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間,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直播訪談節目,和市政協委員王蘭、郝金明,以及現場觀眾、網友一起聊聊如何加強垃圾分類,促進生活垃圾減量。
垃圾「四分法」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介紹,北京現在實行的是垃圾「四分法」,就是把垃圾分成四類: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廚餘垃圾顧名思義就是廚房產生的,像菜葉菜頭、剩飯剩菜。
●有害垃圾是對身體和環境有害的,比如說廢螢光燈管、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
●將這三類除掉就是其他垃圾,比如說保鮮膜、塑膠袋、紙巾等等。
北京的垃圾分類的特點
一是兩個條例同時推出。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推行的同時,《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也推行了。物業作為社區垃圾分類的管理責任人,承擔了重要的使命和責任。所以物業條例對垃圾條例是一個加持。
二是兩個常態並駕齊驅。一個是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另一個是垃圾分類的常態化。
第四,理性分類,因地制宜。儘量不把垃圾分類搞得高不可攀,降低分類門檻,減少分類困惑。
第五,強調源頭治理,重視治本。因為分類本身不減量,關鍵是要在源頭減少產生。資源變成物品,物品用後再回收,也是要成本的。有些成本還很高。所以減少鋪張浪費、源頭預防最關鍵,是重中之重。
第六就是問題導向,急症先治。孫新軍介紹,目前,影響垃圾分類水平問題最大的就是社區分類。社區分類的癥結就在居民源頭分類,源頭分類程度取決於壓力傳導,壓力傳導不足是由於監督管理不夠,它的背後又是倒逼機制沒有跟上。現在越來越聚焦到桶前值守上,所以要環環解扣,捅開瓶頸,疏通全流程。
如何做好源頭減量
隨著城市發展,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產生量的增加不可避免,為了做好源頭減量,也做了頂層設計。
一是圍繞農產品的三個環節,推廣淨菜上市、淨菜進場,提升場地的粗加工能力。
第二是賓館飯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洗漱用品,重申了限塑令。
第三是電子商務行業,加快實施綠色包裝,減量包裝,推廣原發包裝,電子運單,瘦身膠帶等措施,紙箱用的時候要採用優化的設計。
北京垃圾分類進展如何
北京早在2000年就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並且是國內第一個以立法形式規範垃圾處理的城市。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首都垃圾分類也迎來「提檔升級」的新契機。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到如今已經過去三月有餘,北京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得怎樣了呢?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孫新軍介紹,垃圾分類的第一步就是把廚餘垃圾從生活垃圾裡分出來,所以在現階段,這兩個指標是垃圾分類效果最直接的體現,也是垃圾分類總體進展的體現。原計劃是到8月底,家庭廚餘日分出量要到2000噸,但是在7月底,就提前完成了。昨天日分出量已經到了3200噸,出現了「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本文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紀珂_b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