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問題困擾了人們多年。最近,這一難題的解決有了新進展——日前,記者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獲悉,截至目前,全國46個重點城市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多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初見成效。
「一年多來,各地加快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不可否認,目前這項工作整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楊海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持續深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讓居民在參與垃圾分類的過程中體味更多獲得感。
垃圾分類面臨諸多挑戰
居民分類投放的參與率較低、準確率較低,已成為制約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效果的一個突出問題。記者在北京某小區觀察發現,該小區居民樓下放置有三類垃圾桶,分別是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但每天早晨,所有垃圾桶中的廢棄物都呈現無序狀態,垃圾分類的宣傳板淪為擺設。
與此同時,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仍存在明顯短板。「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四個環節都需要建設配套設施。目前,部分城市對生活垃圾先分後混,只是在投放環節配套了分類投放的垃圾桶;有些城市加強了配套設施建設,但在處理環節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有害垃圾運輸和處置能力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清運處置不及時;廚餘垃圾量大、含水率高,處理難度大。」楊海英指出。
此外,相關法律法規也亟待建立。據了解,目前,國家層面專門的生活垃圾分類法律法規尚屬空白,相關規定散見於其他法律法規中,系統性不強,且以鼓勵、倡導為主,剛性約束力偏弱。
「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仍需加強,還沒有普遍養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行為習慣,尚未從『要我分』轉變到『我要分』。不少地方生活垃圾分類進校園工作還停留在面上,有的只是搞一陣風、表面化的活動,沒有真正將生活垃圾分類教育作為培養一代人的重要抓手來抓,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尚未入腦入心。」楊海英坦言。
垃圾分類呼喚制度建設
2000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8個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拉開了我國垃圾分類收集的序幕。但不少人感到,垃圾分類總體進展緩慢。垃圾分類究竟難在哪裡?
「關鍵是以往我們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搞垃圾分類、具體分什麼,目標與途徑都不清楚。」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雲指出,不少人認為,光靠鼓勵、倡導和宣傳很難說服大家將垃圾分類,而且還有人質疑:「我將垃圾分類了,怎麼來了一輛垃圾車還是裝在一起拉走了?」
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分類處理系統各個環節必須配套銜接,形成高效順暢的系統。分類投放是居民責任,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均是政府責任。」居民應當認識到,垃圾分類是我們作為「汙染者」應盡的基本責任,也是作為現代社會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政府應當根據本地特點,適度超前做好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規劃建設,並對現有的設施進行提升優化。
近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公共機構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據國管局節能司副司長洪波介紹,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單位、27家駐京部隊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一些地區已率先建立了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包括福建、貴州、江西三個生態文明試驗區在內的21個省(區、市)已經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41個城市正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14個城市已經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規章。」楊海英表示,未來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成立生活垃圾分類立法推進工作小組,總結地方立法經驗,儘快形成法律草案;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開展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修改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