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到底難不難?這個居民區的居民、白領有話說。
「垃圾分類的具體實施辦法裡也規定了從生活垃圾源頭就按類別裝入不同顏色垃圾袋,一般居民只要在家準備好分類垃圾桶,分類收集垃圾。出門就可按相應顏色放入垃圾箱。請問對方辯手,這有什麼難的呢?」「人們如果在家裡進行垃圾分類,需要家裡有多大的地方,可以放置四個垃圾桶?這顯然和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垃圾分類,一定是在室外分。」……
3月13日上午,在上海市靜安區靜安寺街道美麗園居民區內,一場「垃圾分類難不難辯論賽」激烈展開,參與的辯手都是居民和白領。
美麗園居民區開展「垃圾分類難不難辯論賽」。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圖
舉辦辯論會之前,經過網格議事會討論,居民自發提出以辯論賽的形式來增強大家的環保和節約意識,帶動更多的居民一起宣傳垃圾分類,推廣全民行動的理念。
辯論賽吸引了周邊樓宇白領、社區單位及廣大社區居民前來「觀戰」。
辯手們通過前期調查資料,詢問左鄰右舍,實地調研獲取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紅藍雙方在臺上應對自如,紅方用具體事例來說明目前的垃圾分類推廣的難處,而藍方則從相關政策法規及工作方案等簡述如何做到垃圾分類。
辯論賽現場。
垃圾分類難在哪裡?
紅方認為,一是難在需要全過程分類體系的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程分類體系。在實際操作中,一個環節失誤,就可能會造成垃圾混放,前功盡棄。很多人吐槽過,辛苦將垃圾按要求分類,卻被環衛工人一股腦地倒進環保車。
第二個難點則是垃圾分類需要每個環節責任人履職,需要每一位市民每一天的參與。需要每個人熟記垃圾分類標準。當你為了趕時間,匆匆忙忙吃完一個外賣,要去丟包裝盒。本來打包一丟,10秒鐘。現在,你發現,剩的飯菜需要一點點倒入溼垃圾桶,餐盒要丟進幹垃圾桶,飲料罐要放入可回收垃圾桶,時間成本增加了。
第三個難點則在於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瑣碎問題,比如,區分不同垃圾桶的顏色標誌不夠醒目,對色盲、色弱的人群來說,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擾。另外,「是否有配套的社區登記,上門回收」也是紅方關心的一個問題。
而藍方則認為,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8城市被確定為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2019年7月1日起施行。垃圾分類會帶來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
藍方表示,居委會發放的垃圾分類宣傳冊,色彩鮮明,分類清晰,輕鬆分理,不難。剛開始,可能會有一點不習慣、記不清,那麼先在家裡設置四個對應顏色的垃圾袋,套在對應顏色的垃圾桶上。把居委會發的垃圾分類宣傳單貼在家裡垃圾桶上方,這樣就一目了然,輕輕鬆鬆完成了垃圾分類。
去社區裡的垃圾回收點投放垃圾難不難?藍方也認為不難,擺放著四個不同顏色分類的垃圾箱,拎著四色垃圾袋,到了社區裡的垃圾回收點,哪怕忘了,看看垃圾袋的顏色,對應顏色投放,即可輕鬆搞定。
藍方的辯手還指出,垃圾分類通過這幾年宣傳、試點的推廣,大家認識上都在提高。不少弄堂溼垃圾桶裡放的溼垃圾還是符合要求的,只要每個人、每個家庭從自我做起,逐步從簡單做起,再到精細化,都可以做的好。
藍方表示,根據統計顯示,2018年上海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運量接近2.6萬噸,年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900萬噸。垃圾分類、分類投放,簡化了百萬噸級別的垃圾分理。
雙方攻辯環節,贏得了現場觀眾的喝彩。據主辦方介紹,此次辯論的意義在於揭露頑固思想,而辯手們重在傳播理念,在社區掀起一場大家都要參與垃圾分類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