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上):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分類

2020-12-05 澎湃新聞

班加羅爾市位於印度南部,是卡納塔克邦(Karnataka)首府,面積175平方公裡,人口約1050萬,是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該市綠樹環繞,氣候溫和,一直是印度人養老休閒的首選都市;近年來科技發展迅猛,匯集了許多本地和海外高科技公司,被譽為印度的「矽谷」。全市分成八個大區,一共有198個行政小區(ward,這裡翻譯為行政小區),規模介於中國的社區和街道辦事處之間,最小的人口一萬多,最大的接近一百萬。印度的廚餘垃圾佔比大約是65%,班加羅爾稍高一點,接近70%。

班加羅爾市社區堆肥具有三個特點:1)在一個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裡,將廚餘就地或就近堆肥當作解決居民廚餘問題的一種技術路徑;2)只要是在政策規定範圍內的住宅小區,不論面積大小,每天產生多少廚餘量,都要求就地處理,或交給政府認證的堆肥公司處理;3)非常注重堆肥過程管理,儘可能減少蚊蟲滋生、散發異味以及滲濾液的產生,從而保證堆肥產品實現安全無害化,也大大提高了居民對廚餘堆肥的接受度。

2012年出臺垃圾源頭分類和社區堆肥的政策之前,班加羅爾市生活垃圾主要是混合收集、混合運輸、填埋處理。那麼,為什麼班加羅爾會在2012年出臺這樣的社區堆肥政策呢?

垃圾圍城危機

印度在2000年出臺過垃圾管理政策,只允許焚燒不可回收的垃圾。2012年夏天,班加羅爾的八個填埋場,臭氣燻天,周圍居民出現各種疾病,居民對此忍無可忍,自發聚集在填埋場周圍,造成一半填埋場被封堵;與此同時,環衛工人因市政府拖欠工資而上街抗議遊行。各種問題集中爆發,一時間垃圾車無處可去,導致全市出現垃圾圍城的危機。

這時,當地的環保組織SWMRT(固體廢棄物圓桌協會)——班加羅爾所有關注垃圾的環保組織、公民團體和個人共同組成的公益組織——起了關鍵作用。在印度,公益訴訟必須由個人提起,當地一名很有名的律師提起了一個訴訟,SWMRT支持居民提起了兩個訴訟。這三個訴訟把班加羅爾市政府和居民都告到了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訴訟的理由是,作為垃圾生產者,居民沒有進行垃圾分類;作為垃圾管理者,市政府嚴重失職。訴訟要求所有居民和政府共同承擔垃圾管理的責任。

早自2009年起,SWMRT就開始發動居民和環保組織嘗試社區堆肥,到2012年時已積累了一些成功案例。當時的首席大法官非常支持以社區堆肥為主的分散式處理模式,他自己也帶著政府官員和法官考察過社區堆肥案例。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垃圾問題的複雜性和持久性,不是靠一紙判決能解決的,所以將三個訴訟案子集中審理,並設置成開放式案件(open case),即連續接受訴訟請求,不斷做出司法意見,這在印度司法實踐中極為少見。這意味著垃圾問題一日不解決,這個案件就不會結案。

2012年9月,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做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判決,明確規定垃圾分類是班加羅爾市每一個居民的法定責任,並將垃圾三分法、分散式處理、就地生物處理廚餘垃圾(含堆肥技術)等要求寫進判決書裡。從那時起,到2016年我們做調研時,高等法院已經做出了60多個法令或司法意見,該開放式案件至今還在不斷接受訴求和完善垃圾管理方面的內容。

其實,班加羅爾出臺分散式垃圾處理模式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多年來,當地的垃圾收運被幾家公司把控,政府只能跟他們籤合同。由於政府部門和官員腐敗,壟斷公司得以虛報垃圾收運量,比如3000-4000噸/天的垃圾量一度被虛報為5500噸/天。新政出臺後,住宅小區的垃圾自己處理,不再歸之前的收運公司,同時高等法院要求政府公開招標收運個體散戶垃圾的企業或個人,並賦予了社會組織的監督權,這樣至少打斷了60%的垃圾壟斷鏈條。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是對抗腐敗的有效辦法。但不能完全依只靠政府領導或法院,必須還要藉助依靠社會力量。

垃圾分類的關鍵點

班加羅爾的垃圾分類和處理有幾個關鍵點。

第一,三分法,即兩桶一袋。

綠桶裝有機垃圾;紅桶裝不可回收的、不可堆肥的垃圾,包括衛生垃圾;白色袋子裝大大小小的可回收物。有機垃圾有詳細規定,哪些可以堆肥、哪些不能堆肥。此外,幾乎所有的居民住宅小區都採納了每家每戶上門收集的方法,以保證廚餘的純度,實現有效監督居民的分類行為。鼓勵大家不用塑膠袋,建議廚餘垃圾直接放在綠桶裡,或用報紙墊在下面(包起來)。

班加羅爾社區的垃圾上門收集和廚餘分類情況。本文圖片均由張雪華提供

第二,分散式堆肥處理在行政小區層面進行。以行政小區為單元,建立二次分揀中心,進行分散式集中堆肥處理。

班加羅爾的創新點在於,把垃圾生產者分為兩類,散戶和集中生產者(Block Generators)。集中生產者包括兩類,一類是五十戶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區,另一類是商業實體,每天產生50公斤以上垃圾的購物中心、公司、商販和活動中心等。在班加羅爾,40%的居民住在集中居住區,但他們產生了全市60%的垃圾。

2012年出臺垃圾行政之後,班加羅爾專設了一個主管垃圾的副市長(Special commissioner)。政府層面,有兩個部門涉及垃圾管理,工程部門分管集中居住區,公共衛生部分管散戶。但兩個部門至今也沒有協調好。政府正在考慮把工作都轉移給工程部。

班加羅爾市政府還設了一個五人的固體廢棄物專家委員會,成員來自社會組織、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如果民間有問題,可以通過社會組織或個人向法院提出,法院會開一個協調會(相當於我們這裡的開庭),最終讓專家委員會提出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一旦得到認可,法院會出正式法令或司法意見,讓政府執行。

實際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因為政府執行不力,法院要求政府執行後提交執行狀況報告,法官看完報告後,有時會再出法令,這相當於法院扮演了半監督的角色。這在印度司法實踐中並不多見。

由上可見,班加羅爾的垃圾管理模式一直在不斷更新中。

堆肥模式

從2012年開始執行新政至今,班加羅爾出現了哪些堆肥模式?

第一種是家庭堆肥,堆肥設施有自製的,也有購買的。主要擺放在樓頂、陽臺。

班加羅爾出現的兩種家庭堆肥設施

第二種是城市街邊堆肥,也是一種社區堆肥,主要用於就近處理散戶產生的廚餘。這種堆肥方式出現較晚,大約是2019年初開始的,到年底已經有120個堆肥點。很多散戶住在街邊的單棟房子,其中很多是貧民。街邊堆肥是公益組織和環保組織牽頭搞的,堆肥設施由政府出資購買,由垃圾收運人員操作和管理堆肥。通常來說,設施放在一戶人家的門口,意味著需要獲得這家人的同意,同時這家人要擔起一定的監督責任。

班加羅爾的街邊堆肥

第三種是集中居住的住宅區裡進行的就地堆肥,這是最為普遍的模式。對印度人來說,樓盤裡居住的基本可以算做中產。

班加羅爾的居民住宅區堆肥有幾個特點。

第一,以好氧堆肥為主。法律規定的是生物化處理,也就是除堆肥之外,允許採納厭氧發酵等其他生物處理方式。在實踐過程中,當地人發現好氧堆肥最有效、成本最低、最容易管理,得到的成品也最好用。簡而言之,好氧堆肥實現了物質循環。以前是人吃完動物吃,動物吃完,糞便漚肥直接還田。現在因為城市化進程、工業發展、人口集中居住,把原本的物質循環鏈打斷了。

第二,非常重視蚊蟲、氣味和滲濾液的控制。班加羅爾普遍使用一種帶菌的椰磚作為堆肥的調節物質。椰磚的發明者是Joshi博士,他研究土壤出身,在他25年的堆肥實踐和研究中,發現椰殼製成的椰渣含水率最高、吸水率最好、調節溫度和溼度最好,是最好的堆肥所需乾物質。在此基礎上,他把自己研發的微生物加進去,提高堆肥的速率,也改善了管理的難度。Joshi博士為此申請了帶菌椰渣的專利權。

第三,他們也做堆肥產品品質的檢測,檢測以自願為主。如果社區想出售堆肥產品,或者關心產品的肥質,可以採樣去做檢測,但政府對此沒有強制規定。

第四,社區堆肥設施的投入和管理,基本是由小區自籌,政府沒有提供經費。實際上,居民所繳納的房產稅裡已經包括垃圾費,造成了實質上的雙重交費。不過,近年來,實施了垃圾分類和廚餘就地處理的小區居民要求政府取消房產稅裡垃圾費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已經在制定相關政策。

最後,每個小區都有福利委員會,類似中國的業委會,但法律賦予的地位比業委會高,職能也更多。福利委員會通常下設環保方面的專委會,主導垃圾分類和廚餘堆肥。具體的堆肥管理主要由小區的志願者進行監督。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班加羅爾牽頭做社區堆肥的,以中產階級人士居多。每個做社區堆肥的住宅區通常都有一個發起人,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其中女性偏多。2016年,我做實地調研時,剛好趕上班加羅爾政府進行第一次全市範圍內的垃圾管理培訓。每個行政小區來兩個人,總共五百多人。我仔細觀察過,雖然主要都是女性,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男性,三、四十歲的人比較多,這點令人有些意外。培訓一開始,市長還講了幾句話。接受培訓的人,未來的主要任務是監督政府,監督各小區垃圾分類的情況。他們回去後,會在小區裡搞培訓,繼續培養動員和監督垃圾分類和廚餘堆肥的種子。

班加羅爾的經驗顯示,如果垃圾問題真的引起了社會重視,哪怕政府消極不作為,公益組織和居民團體也可以推動很多事情,會逼著政府往前走。

【講者張雪華系南京大學(溧水)生態環境研究首席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環境與資源跨學科專業博士。本文根據6月30日萬科公益基金會「堆成出新」系列講座整理而成。】

由澎湃研究所編著的《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剛剛上市,請掃描二維碼或關注微信公眾號「 群島丨Archipelago」和「同濟大學出版社」的微店,當當網亦有銷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下):大城市如何就地處理廚餘
    可以說,班加羅爾堆肥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為我們在中國探索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尤其是嘗試和推廣社區廚餘堆肥)的技術和管理路徑提供了新思路。下面,介紹一些具體的堆肥案例。堆肥產業鏈的形成班加羅爾實施分散式垃圾管理模式以來,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從設計到銷售的堆肥產業鏈開始逐步形成。當地的農民開始願意使用廚餘堆出來的堆肥成品,出現了專門收購和銷售堆肥產品的公司。產業鏈的形成也會降低堆肥原料的價格,比如椰渣,印度的帶菌椰磚每5公斤的銷售價格是25元人民幣,不帶菌的椰磚每5公斤為19元人民幣。
  • 新媒:印度「矽谷」班加羅爾淪為「垃圾城市」
    &nbsp&nbsp&nbsp&nbsp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6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有「花園城市」美譽的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因基礎建設和收垃圾服務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如今陷入垃圾成堆無人處理、空氣中瀰漫著惡臭的問題。有人因此將其綽號改為「垃圾城市」。
  • 垃圾分類知識
    三、你提問我回答1.為什麼要提倡垃圾分類?①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年產生量達1.5億噸,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佔地約80多萬畝,現在中國668個城市有2/3的城市處於垃圾的「包圍之中」,1/4的城市已經無地可填。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
  • 垃圾分類新風|溼垃圾能厭氧產沼發電,也能好氧堆肥改善土壤
    垃圾分類新風|溼垃圾能厭氧產沼發電,也能好氧堆肥改善土壤 你知道嗎?根據垃圾組分分析,上海居民家中的溼垃圾,佔到生活垃圾總量的60%左右。
  • 濟南將建設「無廢城市」 破解垃圾圍城山東多地在努力
    「垃圾圍城」在一些地區已成城市之痛。近日,濟南提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市域垃圾全分類、資源全回收、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吹響了破解垃圾圍城的號角。實際上,不只是濟南,山東多地近年來圍繞「無廢城市」這一思路,已經有了諸多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 北京備戰垃圾分類大考:廚餘垃圾變身營養土|組圖
    分類垃圾桶安裝了便民拉手。新京報訊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進入倒計時。面對這次升級版垃圾分類大考,北京準備好了嗎?4月28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海澱區二裡莊社區和大工村餐廚垃圾處理廠實地探訪了解垃圾分類工作的各種軟硬體準備情況。
  • 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圾不可失」變廢為寶
    北極星固廢網訊:從巧妙利用生物化學反應、讓廚餘垃圾變成有機肥料的「環保達人」,到專門收集塑料瓶、生產環保紡織品的生態企業,再到每年焚燒生活垃圾22萬噸、發電7300萬度的上市公司……福建泉州各地在垃圾環保處理上,不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部門,各種創意做法均可圈可點。
  • 視野|德國家庭堆肥:自家廚餘 自己負責 踐行循環經濟
    我第一次了解到德國家庭堆肥的興旺發達是在2019年7月,受邀去德國講學時。期間我拜訪過德國固廢協會(行業),協會主席介紹說德國目前仍有100多萬戶家庭在堆肥(廚餘和花園垃圾為主),這些家庭堆肥受德國國家政策支持,可以免交有機廢物部分的垃圾管理費。對此,協會主席笑言道「這些家庭堆肥不好管理,你們做政策研究的應該給政府建議,還是分類後統一處理比較好」。為什麼政府啥都要管?我笑而不答,沒有當面反駁他。
  • 連城縣實驗小學開展「學好垃圾分類 逃離垃圾圍城」主題活動
    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既是寶藏,那麼只要放對地方,就能充分挖掘和發揮垃圾最大的價值。孩子們在觀看了相關圖片、視頻後,進一步感受到了「垃圾圍城」的威脅,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同時,志願者們還通過生動有趣的小品、展示環保志願者們的「五寶」等環節,從垃圾的現狀、垃圾的危害、垃圾如何分類與減量等方面,詳細講解了垃圾如何從源頭分類投放,如何實現垃圾減量和資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倡導同學們學習和掌握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知識,遵守垃圾分類標準和規範。
  • 穗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垃圾分類  廣州在行動  當前,廣州市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黨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成了廣州城市文明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 快板書、文化牆、雲直播 北京朝陽多形式宣傳垃圾分類
    清脆的竹板和精湛的表演將垃圾分類理念和知識傳達給在場居民,獲得現場居民陣陣掌聲。  快板的表演者均來自社區快板隊。此段表演是成員宋榮存結合垃圾分類自編自創的快板作品,用快板的方式倡導垃圾分類,讓居民加深記憶。  如今,在樓門長和垃圾分類宣傳員、指導員、監督員、分揀員的帶動下,棗北社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踐行環保理念。
  • 10個問題解答北京的垃圾分類
    北京周邊的垃圾填埋場在2010年就超過了400個,北京已經被垃圾圍城。而焚燒場對北京周圍的空氣造成巨大的汙染,所以垃圾分類就更有意義,幫助北京恢復綠水藍天,別讓霧霾中繼續混合致命的毒素。08 分類後的垃圾去哪了?    關於這個問題,官方給出的答案是,可回收物由再生資源企業回收利用,其他垃圾被送到焚燒廠發電或者是填埋,有害垃圾將被用特殊方法安全處理,廚餘垃圾送到生化處理廠進行堆肥等處理。
  • 世界上那些把垃圾分類到極致的國家,都是怎麼做的?
    Selina在溫州長大,目前就讀於美高,在Selina說起與國內不同的是,學校老師會花很多時間來教大家哪些垃圾該怎麼扔,還有很多關於垃圾分類的小冊子,市場上也售賣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便於裝分類垃圾等等。剛到美國的時候,Selina也不太適應垃圾分類,不過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 垃圾分類:釐清責任做除法更大成效靠乘法
    2020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地區通過立法,垃圾分類進入到「強制時代」,垃圾分類所受到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近日,零廢棄聯盟舉辦了「道不遠人——《垃圾分類新時尚系列案例》發布會」,為垃圾分類建言獻策。深圳零廢棄發起人毛達博士表示,垃圾分類應該真正發揮各類主體的能動性,落實在具體的社區、鮮活的實踐者、每一位居民身上。
  • 走進義大利有機垃圾厭氧消化+沼渣堆肥處理廠
    北極星固廢網訊:清華大學劉建國教授參觀了義大利一座有機垃圾堆肥場後頗有感觸,隨寫本文。垃圾分類和有機垃圾堆肥,不僅在中國的現實很「骨感」,在義大利也是如此,收著90歐一噸的垃圾處理費,效果卻不盡如人意。2016威尼斯生物質與廢物能源化國際會議安排參觀了義大利BASSANO有機垃圾厭氧消化處理廠。
  • 垃圾圍城——中國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
    在這部作品中,他考察了北京周邊大大小小的垃圾場,並把這四百多個垃圾場的位置標註在「谷歌地球」上,從地圖上可以直觀的看到,北京已經被垃圾包圍,外圍的垃圾場連成一圈,組成了北京的「七環」。       滯後的垃圾管理和處理水平,只是導致「垃圾圍城」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重要的背景是當代中國高速的城市化和新興的房地產市場。
  • 總結|生活垃圾分類背後的10個科學原理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典型的公有地問題,每個人只關心自己私有產權範圍內的生活垃圾及其髒亂差問題,都期望生活垃圾離自己越遠越好。於是,私有產權之外的樓道、電梯、樓門口、小區垃圾箱房、小區公共區域、社區等,都成了「公地」,這些地方生活垃圾隨意丟放造成的「汙染問題」,一直十分突出。
  • 城市垃圾去哪了?
    全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被垃圾所包圍。而這些城市垃圾絕大部分是露天堆放,晴天灰塵滾滾,雨天汙水橫流,溫暖季節蚊蠅孳生、臭氣燻天,給土壤安全和水質帶來了隱患。人類產生垃圾,直接影響著自然生態,而自然生態,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存空間。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把「垃圾圍城」的現象推到我們眼前。城市垃圾去哪兒了?
  • 垃圾分類新時尚|8公斤溼垃圾可以發1度電:溼垃圾純度將直接影響...
    垃圾處理,不僅要看技術可實現性,還要講究性價比。特別是在溼垃圾的處理上,主要難點不在技術,而是出路,處理不當更會造成二次汙染。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老百姓將乾濕垃圾分得更清了,溼垃圾的處理手段和方式有望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圖說: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中心。
  • 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應通俗易懂
    「現行的《生活垃圾分類標誌(GB/T19095-2008)》(以下簡稱《標誌》)是指導生活垃圾分類的主要規範,《標誌》將生活垃圾分為六個大類,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