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去哪了?

2020-12-05 澎湃新聞

我國城市垃圾歷年堆放總量高達70億噸,並且每年以約8.98%的速度遞增。由於隨意傾倒汙染環境,處理利用程度不高,產量巨大增速驚人等方面原因,城市垃圾「圍城」,已給城市管理帶來巨大壓力。那麼,垃圾都去哪兒了?

國民的「垃圾包袱」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數據顯示,2016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約為21500.5萬噸,2017年城市垃圾清運量大約在23597萬噸左右。我國國民的「垃圾包袱」可謂相當沉重。

全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被垃圾所包圍。而這些城市垃圾絕大部分是露天堆放,晴天灰塵滾滾,雨天汙水橫流,溫暖季節蚊蠅孳生、臭氣燻天,給土壤安全和水質帶來了隱患。人類產生垃圾,直接影響著自然生態,而自然生態,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存空間。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把「垃圾圍城」的現象推到我們眼前。

城市垃圾去哪兒了?

當我們把垃圾扔進垃圾箱後,便以為從此與這些骯髒之物再無瓜葛。我們看它的最後一眼,可能就是悠悠遠去的垃圾車。可事實上,這些垃圾並沒有真正被「毀屍滅跡」,它們究竟去哪兒了?

垃圾處理流程圖

我國目前沿用的主要是傳統的垃圾不分類統一混合收集,通常社區內的垃圾會由社區或者物業進行統一轉運至社區級中轉站。滿車的垃圾送至中轉站,用壓縮設備將垃圾起亞壓縮,裝入壓縮車後,運送至垃圾填埋場或者垃圾焚燒廠處理。

雖然很多社區使用垃圾分類,可是由於下遊收集轉運乃至處理過程不完善,還是達不到垃圾分類處置的目標。

由此在我國衍生出另外一種垃圾收集方式——拾荒者+廢品收購站。在城市光鮮亮麗的背後,拾荒者分解著這座城市的排洩物。他們為了獲取微薄的收益,手動分類著來自城市的垃圾。

拾荒者的孩子

處境尷尬的垃圾中轉站

垃圾中轉站的存在可以說是與居民的一場相愛相殺,城市中建設垃圾中轉站,意在滿足居民生活片區的生活垃圾處置需要,可以說是誰都需要的一項措施,可又因其太過於「親民」,每天數百噸的生活垃圾從居民「家門口」進進出出,誰都沒有辦法忽略它的存在。在好的環境受到市民熱情擁抱的同時,默默地為美麗環境奉獻的角色——垃圾中轉站卻在城市發展中處處遇冷。

垃圾中轉站為何處處遇冷?

人們天然會對垃圾有厭噁心理,尤其當一個龐大的垃圾中轉站為鄰的時候,厭惡、恐懼和排斥自然更強烈。可現代化大都市生產著越來越多的垃圾城市不能離開垃圾處理設施也無法建在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城市人無法迴避地要與垃圾中轉站為鄰。傳統垃圾中轉站,不規範檔次低,垃圾箱裡的垃圾基本全敞開臭味四散,居民窗子一打開立即被燻翻,特別是夏天,果皮的腐爛味道很重,蚊子蒼蠅更是數不勝數,老鼠也到處亂竄。除了臭味,還有凌晨準時響起的刺耳作業聲,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起居。垃圾車在道路上拋灑滴漏嚴重,造成了二次汙染。

在這張廣州垃圾中轉站分布圖上,密布的這些黃點要承載整座城市的垃圾中轉運輸。

廣州垃圾中轉站分布圖

城市「垃圾中轉站」的現代化模式

在廣州,垃圾在被收集以後,是由完全密封的垃圾運輸車運到垃圾中轉站,全程採取封閉式處理,不會有垃圾灑漏現象,也就沒有了大家擔心的垃圾運輸過程中灑漏汙染的問題。而垃圾運輸車的噪音將大大降低,就連中轉站的卷閘門都是高科技「無聲型」的,不用再擔心半夜被機械作業聲吵醒。在轉運過程中,空氣噴霧除臭系統會自動噴灑消毒劑,消除臭味。

在杭州,致力打造「國內最清潔城市」的杭州,2009年率先推出了「清潔直運」模式,實現了「垃圾不落地,汙水不外流」,通過封閉式的垃圾直運車,直抵垃圾填埋場。讓垃圾中轉站避開了「千夫所指」的鋒芒,退出了「眾矢之地」,騰籠換鳥——杭州從此不再新建新的垃圾中轉站,還老百姓一片健康明朗天。

在上海,南浦大橋附近的黃浦區垃圾中轉站是生態垃圾中轉站範本。中轉站完全被植物包了起來,層層疊疊的屋頂花園從二樓一路爬到四樓總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屋頂簷口全部選擇夾竹桃,因為夾竹桃對有毒有害氣體的吸附能力強。如果不是偶有垃圾車開進來,很難想像整個黃浦區的居民生活垃圾都在此中轉。

二次汙染:垃圾處理難以癒合的傷口

依託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我們才得逃脫城市垃圾的困擾。然而垃圾處理場看似是垃圾的終點,它們產生的影響卻依然圍繞著我們的生活。

目前,固化填埋和垃圾焚燒是我國最主要的末端垃圾處理方式。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資料顯示,中國城市垃圾處理中填埋法處理的垃圾佔70%,堆肥佔20%,焚燒佔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佔5%。

垃圾處理方式

汙染一:填埋場的滲濾液

其中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含有高濃度廢水及細菌、病毒等致病菌,很容易造成二次汙染。一座垃圾場對水源造成的汙染及後續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此時此地,也許我們不會喝到被汙染的水,但很難保證我們吃不到用汙水澆灌的蔬菜,真的難以想像,我們扔出去的垃圾,最終又會換一種面目回到我們身邊。

汙染二:焚燒廠的有毒灰渣

諷刺的是,焚燒廠絲毫不能解決填埋的問題。以重量計,垃圾經焚燒會產生相當於原重25%左右的灰渣,但仍不得不要找地方填埋。而且這些灰渣是有毒灰渣,必需送往昂貴的危廢填埋場。「焚燒產能」的推銷說辭經常會吸引地方公共決策者,因為他們只看到焚燒帶來的本地能源利用效益,忽視了在國家和全球層面造成的能源浪費。

本來處理難題就是大自然難以癒合的傷口,如今垃圾處理末端的二次汙染無疑又在這傷口上撒鹽。

源頭控制: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領銜的課題組分析得出,源頭分類後,由於收運、焚燒成本降低,健康風險降低,資源回收增加,垃圾管理社會成本降低至原來的1/3。「如果人均生活日垃圾清運量從0.949公斤降低至0.287公斤,現有三個焚燒廠的處理能力即可實現北京82.4%人口的生活垃圾全焚燒,以及2020年77.76%人口(按總人口2300萬計)的生活垃圾全焚燒。」

持續、努力地推動垃圾的源頭減量和分類,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真正出路。

拒絕過度包裝,國外的法律有三點規定:第一,包裝重量不能大於商品質量;第二,包裝盒的體積不能比商品體積大十分之一;第三,包裝盒的價值不能超過商品價值。

淨菜進城,城市中大量農貿市場進購的都是未處理的菜,帶土帶根,未實現進城前的淨化。這些殘土和根莖進來的時候屬於無效運輸,在城裡變成垃圾後還得再運走,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垃圾分類,臺灣居民家中有三種顏色的垃圾袋,分別盛裝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餐廚垃圾。下午5點和晚上8點,《少女的祈禱》的音樂由遠及近,那就是住戶扔垃圾的時間。臺灣有些大樓的樓道裡甚至會擺放了5種垃圾箱,可分別投放玻璃、紙張、塑料、鋁箔、一般垃圾。

日本1989年推行垃圾分類,德國人從1992年開始垃圾分類。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垃圾分類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按照最新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年底,我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

城市中的分類垃圾桶

垃圾資源化

在東莞,洪梅生活垃圾填埋場,用生態處理方式,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處理後的水用來養魚養蝦,避免了生活垃圾處理及處理過程的「二次汙染」問題。依靠這種「公園式生物鏈」技術,消失的垃圾變成了可以排放的水、生物質碳、磚頭、肥料以及可回收的金屬等。洪梅垃圾處理廠的無害化試驗性整治,探索出垃圾生態處理的「第三條路」。

在重慶,石子餐廚垃圾處理廠,它率先在全國採用了世界領先的「厭氧消化、熱電聯產」工藝技術,對餐廚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累計處理餐廚垃圾140萬噸,餐廚垃圾收運量和處理技術位居全國第一。

城市垃圾:未盡的問題

沒什麼能阻擋城市化的進程,也沒有什麼能減緩垃圾產生的腳步。

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由於撿拾垃圾為生的工人舉行「大罷工」,居民無奈之下把垃圾堆積在路面上,放眼望去街道上垃圾堆積如山,臭味撲鼻,老鼠流竄。從而引發民眾騷亂,暴力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

這是城市垃圾開始向城市居民發出的第一次反攻,如果城市垃圾不得到及時處理,矛盾會變得越來越尖銳,這樣的垃圾危機恐怕不是最後一次……

 

數據來源:

2010-2017中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焚燒量—前瞻研究院

北京垃圾堆放點及處理站分布—王久良《垃圾圍城》

廣州垃圾中轉站分布—開放廣東

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方式各佔比—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資料

作者:彭淑潔(蘇州大學)

圖文編輯:紀曉玉

指導老師:吳小坤

轉載請註明出處「SCUT數據之美」、作者姓名以及「發自澎湃新聞湃客頻道」。

相關焦點

  • 跟著垃圾去「旅行」 分類後垃圾去哪了?一起來「追蹤」吧!
    交道口經過垃圾分類的「洗禮」 街道、胡同變得越來越整潔 不少小夥伴開始發出了「靈魂問題」按分類要求投放垃圾後 這些垃圾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會不會白費工夫了呢?今天 讓我們跟著生活垃圾的軌跡 一起去「旅行」 看一看分類後的垃圾到底去哪了第1步:源頭分類 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每戶交道口轄區居民可自行準備兩個垃圾桶,一個放置廚餘垃圾,一個放置其他垃圾,包裝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則單獨裝在一個袋子裡。
  • 日本一公園無垃圾,儘管公園沒有設置任何垃圾桶,垃圾都去哪了?
    比如有的遊客去景區旅遊,穿得光鮮亮麗,但隨手亂扔,對她的印象便會大打折扣。在我國,遊客在景區亂扔亂畫上過很多次新聞,多到人們都已司空見慣,甚至覺得這很正常。但在日本一公園無垃圾,儘管公園沒有設置任何垃圾桶,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是遊客們主動將垃圾帶回家了,這個公園就是日本的尾瀨溼地公園。
  • 我長期致力於海洋垃圾的調研與治理,海洋垃圾從哪來,問我吧!
    我長期致力於海洋垃圾的調研與治理
  • 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01海洋塑料垃圾最後都去往何方了?環境之所以變得如此糟糕,一方面是因為工廠等生產不規範造成的汙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產生的龐大垃圾。尤其是垃圾方面,許多人更是會亂丟亂棄,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其中海洋生態環境就是被汙染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之一,而汙染海洋生態環境的垃圾中又以塑料垃圾為最。那麼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海洋塑料垃圾最後會去往何方呢?按照人們普遍的常識來看,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塑料垃圾會隨著水流不斷漂浮,直至到達另一片陸地後才會停止。
  • 我國南方最乾淨的城市,垃圾分類做得比日本人還好,你知道是哪嗎
    旅遊導語:社會的不斷發展有時難免會帶來一些環境汙染問題,而現在國內的各個城市在建設的同時也開始注意起環境問題。一座城市的整潔程度與市民的素質也是分不開的,不過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國民素質也是層次不齊,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一些城市的環境也是令人堪憂。
  • 地球人丟棄的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來源:星球科學評論  今年5月1日開始,最新制定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啟用,嚴格的垃圾分類舉措將重新定義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也許,類似去年上海市垃圾分類時的全網狂歡場面將再度出現,不知又有多少類似於「你是什麼垃圾」的段子被網友們製造出來。
  • 城市每天產生幾千噸生活垃圾,最終都去了哪裡?今天可算知道了
    城市每天產生幾千噸生活垃圾,最終都去了哪裡?今天可算知道了說起生活垃圾,估計很多人都會感到煩惱,明明沒買啥東西,家裡每天都會產生一大袋子的垃圾,如果兩三天不清理,能積累好幾大袋子,讓人都感覺有點莫名其妙,搞不懂這麼多垃圾都是從哪兒來的……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城市裡平均每個人每天要產生1.16kg的生活垃圾,如果是一個180萬人的三線城市,那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就是2000噸!
  • 世界上最乾淨的一座城市,這座城市之中,亂扔垃圾的後果很嚴重!
    在我國,這種生活垃圾隨處可見,雖然說在一些大城市當中會有很多的公共垃圾桶,,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見到這種公共垃圾桶的,在城市的周邊地區,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堆放在一起。而這些堆放生活垃圾的地點,被我們稱之為垃圾站,這些垃圾站的存在給周圍的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這些生活垃圾堆放之後,會產生大量的一本和蠅蟲鼠蟻之類的小動物。
  • 從學霸到「破爛王」 他開創城市垃圾回收新模式
    然而,家人和朋友卻拋出了質疑,他們覺得這個行業和年輕人「八竿子打不著」,哪有小年輕的蹬著三輪到處跑,和破爛兒、廢品打交道?邢衛的父母雖然嘴上不反對,但是每個月都會問他:「這個月,你們工資能不能發出來呀?」「過期藥品、過期化妝品、紐扣電池、殘留農藥屬於有害垃圾……紙的種類分為黃板紙、花紙、淋膜紙、白卡紙、銅版紙等。」
  • 從哪來!回哪去!中國不需要!
    來源:佔豪近日,遼寧大連海關截獲的23.71噸「洋垃圾」在大連港碼頭被退運出境。據統計,今年1月至10月,大連海關共退運「洋垃圾」3700多噸。11月30日,記者在大連大窯灣口岸看到,還有不少被查獲的「洋垃圾」正被退運出境。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
    而之後的環節消失在公眾視野中,往往引發疑問:我分好的垃圾去哪了?會不會「前段細分類,後端一鍋燴」?事實上,從前端到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置,垃圾分類鏈條需環環相扣,才能實現閉環。「強制分類」對這個鏈條進行了革命性的再造、提升。跟著垃圾去旅行,記者進行了全程探尋。重塑收運體系,垃圾也有「公交線路」每天早上7點,南京鼓樓管養集團的收運人員張元元便駕駛廚餘垃圾收運車出發。
  •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難在哪兒
    來源:光明日報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問題困擾了人們多年。最近,這一難題的解決有了新進展——日前,記者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獲悉,截至目前,全國46個重點城市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多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初見成效。
  • 那些城市中的「垃圾島」,後來怎樣了?
    那些城市中的「垃圾島」,後來怎樣了?在修復過程中,運用了簡單的填-挖方技術,營造微地形形成海綿體,收集酸性雨水,中和鹼性土壤,修復城市棕地,形成一個能自我繁衍的生態系統,同時形成一個美麗的城市公園。讓自然做工,將生態修復的過程變為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過程。
  • 持續的動力來自哪裡 從垃圾分類看城市治理(下)
    從2000年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開始,杭州已與垃圾「鬥爭」近20年,期間積累了經驗,也走過一些彎路。如今,垃圾革命「烽煙再起」,強制分類的時限越來越近,杭州如何打贏這場硬仗?連日來,記者走訪餘杭、蕭山、江乾等地,在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解析垃圾分類的現狀與未來。
  • 穗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垃圾分類  廣州在行動  當前,廣州市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黨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成了廣州城市文明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 「垃圾鳥」究竟來自哪?
    它們有時漫步在公園草地,有時遊蕩在街頭巷尾,但更多的時候,你是在城市的垃圾桶旁見到的它們。這些鳥會跳上垃圾桶沿,用黑色而細長的喙從裡面叼出吃剩的薯條、漢堡、麵包,以及各種殘羹剩飯果腹,因此被不少人稱作「垃圾鳥」。  「垃圾鳥」其實叫做澳洲白䴉(讀音同「環」),英文名Australian White Ibis,它們與人們所熟知的,曾在日本野外滅絕的朱䴉同屬於䴉科。
  • CC講壇 | 垃圾教授和他的城市礦山、油田和森林
    我覺得我就來研究研究,所以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研究各類的廢棄物,在當時有些領導、朋友就講,你看我們現在都拼命開礦挖礦,拼命去蓋房子,拼命去造汽車,你怎麼去研究回收,研究廢棄物的處理,整天跑垃圾場,我看你做垃圾教授得了。
  • 垃圾不分類最高罰50萬!濟南等多個城市垃圾分類已有法可依
    記者梳理發現,截止到目前,山東已有濟南、青島、煙臺、泰安、聊城等五個城市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或條例),除青島已於今年1月6日、泰安已於今年11月1日起施行以外,其他三市均在明年開始施行。煙臺市城市管理局一級調研員王克山介紹,《煙臺市市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為煙臺生活垃圾實行分類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辦法規定煙臺市區生活垃圾以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為基本分類標準。同時,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
  • 垃圾不分類最高罰50萬!山東多個城市垃圾分類已有法可依
    煙臺市城市管理局一級調研員王克山介紹,《煙臺市市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為煙臺生活垃圾實行分類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辦法規定煙臺市區生活垃圾以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為基本分類標準。同時,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
  • 我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定價聽證方案公布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是政策要求和管理需要《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發改價格規〔2018〕943號)中明確,「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鼓勵各地創新垃圾處理收費模式,提高收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