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講壇 | 垃圾教授和他的城市礦山、油田和森林

2021-01-20 環衛之聲

相信大家都倒過垃圾,倒垃圾容易還是簡單?大家想,垃圾裝塑膠袋裡面一扔就完了,很簡單的事情人人都會幹。


但是從2019年7月1日開始,上海人都面臨著一個靈魂的拷問,你去扔垃圾的時候,垃圾督導就問你:你是啥垃圾?原來從2019年7月1日開始,上海市垃圾強制分類,你如果不分類,不讓你倒垃圾了。


世界上有多少新的東西,就有多少舊的東西。按照人類製造出來的產品,有人統計過有16,000多種。16,000多種你都要能夠分出來?不要說普通老百姓,就連專家也分不清楚。但是大家不要被我嚇住了,實際上我們垃圾分類的標準不會讓大家去分這麼多的。但是垃圾分類現在是一個勢在必行的事情,它一方面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關係到我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但同時也是我們從大國變強國,關鍵是還要提高國民素質。


我們人人都是垃圾的產生者,人人都是垃圾的受害者,人人都是垃圾的處理者。通過垃圾分類這些小事情作為一個抓手,我們解決中國國民素質的提高,所以我們講垃圾分類是個人的小事情,是國家的大事情。也正因為這樣,我們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來號召大家推動垃圾分類。


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垃圾教授和垃圾分類的故事」。


我來自同濟大學,大家看我的名片上印的是「垃圾教授」。大家覺得奇怪了,還有垃圾教授、優秀教授之分嗎?這裡邊實際上是有個故事的。


在三十多年前,我當時在冶金部的一所高校裡工作,部裡計劃讓我去研究一下廢鋼鐵的回收利用。後來我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發達國家的鋼鐵的產能30—40%都是廢鋼來的,而不是用鐵礦石的。


我在想如果三十、四十年以後的中國,每年如果有2800多萬輛汽車的產能,汽車報廢以後該到哪裡去?對吧?有那麼多衣服,2500多萬噸廢舊紡織品會到哪裡去?我覺得我就來研究研究,所以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研究各類的廢棄物,在當時有些領導、朋友就講,你看我們現在都拼命開礦挖礦,拼命去蓋房子,拼命去造汽車,你怎麼去研究回收,研究廢棄物的處理,整天跑垃圾場,我看你做垃圾教授得了。


我說可能未來垃圾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產業,垃圾分類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這一輩子沒幹別的就幹這個,乾脆我的名片上就叫垃圾教授,大家也好記,對吧?

一提起垃圾就是又髒又臭,實際上在我的眼中,垃圾只要把它分開,把有機物和其他的幹垃圾分開,實際上就是一個資源。像我們60年代出生的人,大家想想看我們小的時候,牙膏皮可以換錢、我們浙江人家裡宰了雞,雞毛可以去換糖,對吧?我們北京人喝了酸奶,酸奶瓶有押金,還回去退錢給你。

實際上我們在80年代,甚至50年代,都有做垃圾分類,因為一方面是我們資源的短缺,我們需要這些資源,另外一方面我們經濟條件也不怎麼樣,我們需要換點錢。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到了今天,我們家裡面有房、有車、有衣服、有書,我們垃圾分類工作卻倒退了。我們女同胞經常講說衣櫃裡面永遠少一件衣服,對吧?不斷還要買新的衣服,另外我們年輕人的快遞、外賣產生了大量的快遞、外賣廢棄物,這些東西都到哪裡去?


我們大家可能想,這些東西扔掉,焚燒廠去燒,填埋廠去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在乎那點錢了,對吧?賣這東西換錢,我沒這個必要了。


所以我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垃圾分類的理念反而弱化了。


如果不分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大家看看,我們垃圾如果不分類,特別是像塑膠袋不分類,流到河裡,進入到海洋的生態系統裡面,破壞了海洋的生態系統,有些人在預測說,不遠的將來海洋裡面魚的重量跟我們人類扔的塑料的重量是一樣。


大家想想看我們是一個藍色的星球,海洋如果變成這樣子,我們人類還能活得久嗎?這是我們從環境的角度去考慮。


另外我們再從資源角度去考慮,原來我們都是從鐵礦石裡面挖礦,然後冶煉成為鋼鐵,再做成汽車消費,這些消費最終在哪裡?中國城市化已經超過50%,消費都在城市裡面,所以汽車在城市,各種各樣的紡織品也都在城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就是資源消耗最多的地方。


我們國家四十年的發展,國內的礦挖的差不多了,都從地底下到了地上,已經在我們的城市裡,還不夠,國外的資源也為我們來服務,所以大家發現沒有,一方面是地下的礦產資源越來越少,另外一方面地上累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汽車墳墓、飛機墳墓、軍艦墳墓,這些東西不知道要到哪裡去。所以我們如果轉換一下思維,如果把這些報廢了的東西繼續轉化成資源,延長它為人類社會服務的時間,這不是很好嗎?對吧?


在今年我們強調要雙循環,既要國內循環也要國際循環,但是在資源這一塊,國外有卡脖子的37項技術,也有石油鋼鐵這些資源對我們卡脖子,如果我們能夠實現自己的內循環,把我們的城市礦產變成資源,我們不就在資源上不受制於人家了嗎?


所以我們就對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城市礦產。我們的礦產在城市裡面,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城市礦產的採掘工,對吧?你們垃圾分類分好了,就為城市礦產提供一個方便。廢鋼鐵就是鐵礦石,廢塑料就是石油,廢紙就是森林,這就是一個城市礦產的概念。


在2009年,為了解決中國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們跟國家發改委一起起草《城市礦產行動計劃》,報給國務院主要領導,批了以後,全國建49個城市礦產基地,是為了解決中國消費結束以後的各類廢棄物資源化處置的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我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研究》。


我現在還在推動這個新興學科的發展。我們同濟大學原來是蓋房子的,拼命蓋房子,現在蓋房子蓋到一定的程度要怎麼辦?就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以前我們冶金部系統院校是拼命去挖礦的,挖到一定程度,地底下礦差不多了,我們要開採城市礦產。所以也就是說社會發展到的不同階段,我們處理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


從2009年我們實施城市礦產行動計劃,到2018年,有什麼樣的效果,大家看這幾組數據就知道了。2018年我們回收的廢鋼鐵是2.2億噸,大概相當於中國寶鋼2018年產量的4.75倍,這個數字不小了,對吧?2018年我們國家回收的再生有色金屬是1000萬噸,當年我們有色金屬產量是什麼呢?5000萬噸,佔了1/5;我們2018年回收的廢紙是5000萬噸,這5000萬噸廢紙如果連續5年,相當於一個大興安嶺的森林所解決的我們用紙的問題。所以大家發現沒有,我們城市裡面的礦產確實很豐富,但是城市裡礦產誰來開採?我想我們在座的各位。我們如果扔垃圾的時候,把又髒又臭的溼垃圾和幹垃圾混在一起,垃圾就不能夠存儲,也不方便運輸,也不方便處理,或者說後面處理的成本就比較高,對吧?


我們如果前端把它分開,那就是溼垃圾走耗氧的路線,幹垃圾可以存放、積蓄到一定的量,我們來進行回收利用,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們說要挖掘城市礦產,分類是關鍵。不分類,垃圾就是垃圾,分了類,垃圾就變成資源。所以經常有一句話叫做「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我想我作為一個為了挖掘城市礦產工作了30多年的老礦工,要對我們在座的各位和我們網絡上的聽眾,大家默默無聞地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推動我們城市礦產行動計劃,解決中國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所作的貢獻,我要表示深深的感謝,謝謝。

那麼大家想,既然垃圾分類那麼重要,那麼我們趕快推動。垃圾分類要推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因為這關係到生活方式的改變,甚至生產方式的改變,所以它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為什麼會這麼講?


2012年的時候,央視的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都找我,講一講我們原來發達國家走的是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現在我們中國提出來生態文明要貫穿到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麼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說有三個區別,工業文明大量生產,合理生產。生產並不是越多越好,不是為了生產而生產,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極大的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概念,工業文明是大量消費,像很多的工業企業,它是通過企業生產的產品吸引消費者消費,讓你一代二代三代不斷的更新,然後消費結束以後就扔掉。實際上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如果從單個企業來講,它盈利賺錢是很好,但是從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這個企業可能不一定是一個很好的企業,那麼我們要建立什麼概念?我提了個概念叫適度消費。我們做為一個自然人,就100多斤,家有黃金萬兩,一日也吃三餐,今天在座的有沒有一天吃10頓的,請舉手?沒有!一天吃十頓,要麼消化系統有問題,要麼腦子壞掉了,對吧?只有這兩種可能;家有良田萬頃,一個晚上也睡一張床,有沒有睡10張床的?大家看看有沒有?也沒有,我想睡10張床,要麼小孩子多動症,要麼到上海皖平南路600號,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去看一看。所以也就是說從自然人來講,對社會物質資源的消耗是有限的。


但是我們再反過來人的兩重性,如果從社會人的角度來講,那就不得了了,我有一套房子,還要有兩套房子,有了房子,還要有汽車,有了汽車,還要有遊艇,最好全世界的房子都歸我,對吧?這就是人的社會性。這不僅會導致社會財富的不公平,也會導致社會佔有物質資源的不公平。


所以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相比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從我自己的體會來講,我年輕的時候到處買紀念品,後來搬了幾次家以後發現買的時候衝動,回到家裡不動,也說明那些東西是沒有用的,這就是說我們要建立起適度消費的概念。


最後一個概念,工業文明是大量廢棄,生產消費結束就扔了,鼓勵大家扔了。我們生態文明是要資源循環利用,這就是我今天講的一個核心:資源要循環利用。


如果循環利用,我們延長資源為人類社會服務的時間,既不破壞環境,又保護資源,這種生產方式就非常好。


所以我們把垃圾分類的問題提高到生態文明的高度,使我們中國人提出來的生態文明比西方的工業文明要高一檔次。所以垃圾分類是我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統改革才能夠導致的結果。所以我們想這不是我們個人的小問題了,是國家的大事情。


也正因為這個事情這麼難,所以我們在推動國家要進行強制分類。2016年的12月21日,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把垃圾分類、房價和社保等作為關係到民生的六大問題來提出,2017年國辦就發文。上海在2019年7月1日就根據立法先行的原則,進行強制的垃圾分類。


我們前期幫助做了大量的政策的準備,但是實施下來大家發現了沒有?老百姓吐槽,大家看一看,這是當時老百姓被垃圾分類的問題逼瘋了,他們就編了一個歌,說你的分類標準到底是怎麼定的?要讓我們這麼難分,所以大家看,因為垃圾分類跟每個人都有關,所以政策處理過程當中就非常重要了。這樣的一些問題實際上是反映我們上海去年7月1日開始的垃圾分類工作當中的一個問題。那麼當然除了分類的標準以外,還有撤桶的問題,還有破袋的問題,還有定時定點投放的問題,還有罰款的問題,還有政府是不是全程分類的問題,這些都是每個老百姓關注的。


豬能吃的叫溼垃圾,豬不能吃的叫幹垃圾,豬吃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賣了能買豬肉吃的叫做可回收垃圾,很形象,所以說這是標準的問題;


上海有大量的年輕上班族,我要定時定點投放垃圾,這個時間我在上班,我沒辦法投怎麼辦?大家提出來,所以有些年輕人想了辦法,乾脆我的垃圾請人代扔,我給你錢,對吧?這就是代扔垃圾;另外上海的人上班的時候,白領多,男同胞西裝革履,女同胞噴了香水,拎著垃圾去倒,督導員告訴說你必須把溼垃圾破袋,好一破袋,大家調侃我們都變成有味道的女人了;更有甚者說罰款,我們和快遞之間的關係也會產生了,對吧?要罰款200元,還不如叫個快遞送到崑山去扔更簡單,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在工作過程當中碰到的,我們把這些問題通過媒體、政府、學界幾方面來溝通,我們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上海垃圾分類一年下來效果怎麼樣?我想用數字來說話。第一,原來的垃圾分類率是15%,到2020年7月1日為止是90%,說明我們老百姓素質還是比較高的,能響應國家的號召;第二實際的效果如何呢?我們從垃圾的角度看實際的效果如何,我們叫「三增一減」。三增,就是溼垃圾增加了,有害垃圾增加了,可回收物增加了;一減是減什麼?原來要送去焚燒和填埋的幹垃圾減少了。說明一年來的垃圾分類還是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最近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在委託我做一年以來垃圾分類的立法評估,我們會對上海的垃圾分類一年做系統的檢查。那麼北京已經在推行了,我相信北京可能會比上海會做的更好。


從我們國家來講,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每年會產生2億多噸的垃圾,這個量非常大,所以說如果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好了,全世界的循環經濟工作就做好了三分之一。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設立了「全球循環經濟獎」,專門獎勵這方面的企業及專家,很榮幸2019年,我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入圍者並獲得他的領導力獎。不是說我個人有多少能力和水平,最關鍵是什麼?是中國佔的全球的比重大,這是第一個;第二,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和城市礦產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在座各位的貢獻。


大家說你講了那麼多垃圾分類,到底怎麼分,我們很困惑。我想告訴大家兩句話,第一句叫做「來自大地,回到大地」。什麼意思?我們的瓜果蔬菜、糧食從土地上長出來,到了城裡給我們食用,消費結束以後變成餐廚垃圾,變成有機廢棄物。這些有機廢棄物,通過厭氧耗氧的技術做成肥料,重新回到大地進行碳平衡,這就是一個自然有機的過程。


第二句叫做「來自產品,要回到產品」。石油聚合物做成的快遞發泡箱,我們按照物質不滅定律,可以把它做成漂亮的鏡框相框,繼續為大家服務;喝完的可樂瓶,我們把它做成這環保袋,大家購物的時候,讓它繼續發揮作用;報廢的舊汽車,我們把裡面的銅鋁鐵塑料回收,再利用後可能變成新汽車,這些就是來自產品,圍繞產品,我們延長資源為人類服務的時間,不再去地下挖礦,我們去挖掘城市礦產。


從這個角度思考,假如再有人問你垃圾分類這麼難,怎麼回答?聽過杜老師的演講,就很簡單了,「來自大地的,回到大地;來自產品的,回到產品」,就是乾濕分開,現階段就這麼簡單,大家能不能做到?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他本是大學教授,卻去收電子垃圾!發掘城市礦山鑄就200億公司!
    從大學教授到回收電子垃圾許開華是中南大學的一名教授。2000年,因為院方同東京大學進行短期合作研究,於是,許開華在山本研究室認識了著名教授山本良一。身為博士的山本良一對於地球環境有著極其特殊的想法,他認為,地球是有承載極限的。當環境被汙染到一定程度,地球上的一切人類、動物、植物都將難逃一死。
  • 電子垃圾:好大一座「城市礦山」
    全球每年產生2000萬至5000萬噸的電子垃圾,如果回收利用好將是一座好大的「城市礦山」。《經濟參考報》駐芬蘭、日本和新加坡等國記者發回的這幾篇報導,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國綜合利用電子垃圾提供了參照。
  • 【觀察】城市礦山:有色金屬的寶藏
    經過工業革命以來300多年的掠奪式開採,全球80%以上可工業化利用的礦產資源,已從地下轉移到地上,並以「垃圾」的形態堆積在人們生活的周邊地區,總量高達數千億噸,並還在以每年100億噸的數量增加,可以說這是唯一在增長的資源領域。甚至在未來,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認識的那些礦山,用火藥和鏟車挖礦石的國家,而是那些最早將這些唯一增長的資源、也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重新放對地方的國家。
  • 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舉辦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
    2016年12月24至25日,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101大教室和城市與環境學院逸夫貳樓3459會議室舉行。本屆講壇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福文研究員、復旦大學鍾揚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分別組織了北京大學生態學科教員和博士後/研究生的年度學術報告專場。
  • 浙理工教授「和垃圾打了20年交道」,他的研究讓垃圾填埋場有效擴容30%
    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振營的研究項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性分析關鍵土力學參數測試系統及應用」為垃圾的科學填埋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論模型,大大增強了垃圾填埋場的規範性和安全性,並能在我國,垃圾回收除了回收再利用的和焚燒掉的,每年大約60%的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處理的。
  • 垃圾分類在日本意味著什麼?「都市礦山」相當於6800噸黃金
    日本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不僅是為了營造整潔的城市環境更重要的是對資源回收利用3月14日,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垃圾處理中心,一名工人整理廢舊報紙和雜誌。上勝町是日本四國島德島縣的一個小鎮,在日本國內以垃圾分類細緻而著稱,分類達到45 類。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從你丟棄的垃圾中,我們看見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近日,在武漢市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的「格林美武漢市電子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產慶典上,這一橫幅特別醒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武漢市首個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設計年處理3萬噸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3萬噸塑木型材,同時實現無廢水、廢渣和廢氣排放。這一項目的正式投產,創新了我國電子廢棄物處理模式,代表我國電子廢棄物處理的領先水平。
  • 中東發現大型油田,渴望和中國合作,巨資修建城市和對中國免籤
    自20世紀以來,巴林對銀行業和旅遊業進行了大量投資。巴林的人類進步指數很高,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巴林,風景如畫,四季如春,被稱為海灣之珠。自古以來,天然泉水遍布各地,由上帝賜予的水和阿拉伯燦爛的陽光培育的天然椰林遍布全國,這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地方。此外,當你來到巴林,你可以體驗中東的伊斯蘭教,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
  • 陳昭妃博士作客「大連健康講壇」
    第一講:現代人婚戀價值觀——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不愛他(她)?  主講人:大連市婦聯心理熱線主持、大連市今華夏醫院心理診室穆麗波教授  時間:今日9:30至11:30  地點:天興羅斯福nice咖啡廳  晨報訊 (張磊 記者李光) 昨日下午,大連健康講壇首場講座開始,美籍華人陳昭妃博士進行演講。  大連健康講壇由大連市愛衛辦和大連市建設健康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
  • 「解讀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
    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讓「城市礦山」變廢為寶
    讓「城市礦山」變廢為寶     延伸拆解產業鏈,我省年處理廢舊家電約650萬臺——□本報記者殷鵬挖掘「城市礦山」潛能  進入廢舊家電拆解回收廠區,眼前所見令記者頗為「震撼」——堆成小山的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廢舊電器,正等待「回爐再生」。  「我們每天要拆解數千臺廢舊家電。」
  • 城市建設和管理
    加大城市治理攻堅,拆除消化違法建築2380萬平方米,全面開工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項目。打造森林城市,2018年10月15日,深圳被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全市森林覆蓋率40.6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人均綠地面積15.3平方米。大氣汙染物濃度全面下降,空氣品質連續6年在全國重點城市中位列前十,為近五年來內地GDP排名前20位城市中唯一一個空氣品質全面達標城市。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迎百年校慶】夏幼南教授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春雷)6月18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夏幼南教授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在八裡臺校區蒙民偉樓報告廳以「Towards Predictable Synthesis of Colloidal Metal Nanocrystals」為題帶來學術講座。
  • ...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王卉雯)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中國構建城市森林生態系統15年:因城施策 城林相融
    資料圖為湖北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員工用採礦的廢舊零部件拼接成張之洞頭像。中新社記者 孫翔 攝  白果、柚子,一北一南兩個地方的民眾分享著城市行道樹帶來的不同果實。數據顯示,自2004年啟動以來,中國387個城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旨在「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 【迎百年校慶】王春生教授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焦麗芳 曹君)8月29日上午,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王春生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講座前,化學學院負責人為王春生頒發「百年南開大講壇主講人」證書牌。  講座中,王春生詳細介紹了不可燃電解質用於鋰離子電池的研究進展。他圍繞不可燃電解質,分別對water-in-salt(WIS)水系電解質、全氟電解質和固態電解質3個方面的研究工作進行了介紹,並對新型電解質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報告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師生們踴躍提問,並就感興趣的科研問題與王春生進行了熱烈探討。
  • 廖洪恩、何珂主講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開講醫學院教授廖洪恩與物理系教授何珂作學術報告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實習記者 吳 月) 11月11日下午,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場報告在圖書館報告廳開講。廖洪恩介紹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
  • 掀開國內唯一城市礦山的神秘面紗
    有地下商城,有防空洞,有地鐵,有……還有一座礦山您知道嗎?是的,你沒有聽錯,就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地下,有一座礦山!   今天,我們就掀開這座礦山的神秘面紗,帶您走進國內唯一城市建成區內的全地下鐵礦山!   公司位於濟南市工業北路,行政區劃屬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西距奧體中路1km,東距濟青高速公路、東繞城高速4.5km,北距工業北路0.5km,距離建設中的地鐵不足1km;距泉城廣場、趵突泉公園僅15km,距離大明湖風景區僅14km;公司到建設中的高鐵新東站僅需10分鐘,到遙牆國際機場僅需20分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礦山、城區礦山。
  • 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檀時鈉做客「王天眷講壇」 第十七講
    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檀時鈉做客「王天眷講壇」 第十七講 2017-01-10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本次特邀主講人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檀時鈉為研究所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冷原子氣體數學模型裡的紫外發散:廣義函數、短程關聯、嚴格關係式及其對核物理的影響」的報告。此次講壇由副所長柳曉軍主持,黨委書記詹明生向檀時鈉頒發了「王天眷講壇講席教授」的聘書和銘牌。  檀時鈉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先後取得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碩士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