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不僅是為了營造整潔的城市環境
更重要的是對資源回收利用
3月14日,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垃圾處理中心,一名工人整理廢舊報紙和雜誌。上勝町是日本四國島德島縣的一個小鎮,在日本國內以垃圾分類細緻而著稱,分類達到45 類。圖/視覺中國
垃圾分類,在日本意味著什麼?
在日本,扔垃圾是一件嚴肅且嚴格的事情,是每個日本人和長期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都必須掌握的一項生存技能。
走在日本繁華的街道上,除了便利店門口和學校內,很難在大街上找到垃圾桶,卻也幾乎看不到垃圾。人們習慣隨身攜帶一個專門收集垃圾的袋子,將行程中產生的垃圾如用過的紙巾、礦泉水瓶、食物殘渣等裝進袋子,帶回家分類好再按規定丟棄。
日本的垃圾分類規定十分細緻。例如,當你打算扔掉一個礦泉水瓶,通常需要先擰下蓋子並取下留在瓶身上的那一圈,撕下瓶外包裝紙,把瓶子洗乾淨、踩扁。這樣,一個礦泉水瓶就分為了蓋子、包裝紙、瓶子三個部分,需要分別扔進三個不同的垃圾桶。
人們必須遵守垃圾分類規定,因為亂扔垃圾是違法的。日本法律明文規定:亂丟棄廢棄物者最多可被處以5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000萬日元(約現在的64萬元人民幣)。如果發現亂扔垃圾,可以直接報警。
生存技能
無論是日本人還是在日本長期居住的外國人,當你剛剛搬進一個新地區打算長期生活時,第一件需要搞清楚的事情便是當地的垃圾如何分類、何時丟棄。
日本的垃圾分類非常詳細,一般有可燃類垃圾、不可燃類垃圾、塑料垃圾、資源型垃圾、大型垃圾等大類,每個地區的小類規定又不盡相同。人們遷入當地時,需要領取一本當地垃圾分類和丟棄指南手冊,手冊詳細介紹了該地區的垃圾分類方法和各類垃圾的丟棄時間,當地居民需要嚴格遵守。
以靜岡縣長泉町為例,垃圾需要分為5大類、12小類分時分類定點投放。此外,如電視機、冰箱等家電丟棄需要繳納數千日元的「粗大垃圾處理手續費」,如輪胎、油漆、醫療廢棄物等部分不能直接投放的垃圾,需要自行委託經銷商或專業人員處理。
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訓練是從娃娃抓起,一步步練出來的。
日本孩子幼兒園階段就需要學習環保知識,並督促自己的父母長輩自覺遵守。到了小學階段,學生們在學校集體吃午餐,午餐中有一紙盒包裝的牛奶,每個小朋友把牛奶喝完後,需要自己把牛奶紙盒洗乾淨,而且還不能用自來水洗,這樣浪費水,而是排隊在一個水桶裡洗。洗好後,放在通風透光的地方去晾曬,到第二天,把前一天曬好的牛奶紙盒,用剪刀把它剪開攤平,以方便打包收集。
日本的垃圾分類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通過立法和細化,逐步確立和實現細分。經過四十多年,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觀念逐步建立。
如今,日本已經形成十分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並初步形成循環型社會。
政策支持
在日本向循環型環保社會的轉型道路上,政策支持是最為關鍵的鑰匙。
上個世紀,日本曾因汙染嚴重導致過「水俁病事件」「痛痛病事件」,在國際上臭名遠揚。
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國情諮文演講中,曾暗指日本是「世界上公害最嚴重的國家」。嚴重的環境汙染,加上70年代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的衝擊,徹底喚醒了日本環保和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意識,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再利用體系應運而生。
如今的日本,發展循環經濟早已列入國家發展方向。多年來,日本政府一直積極支持循環利用項目,通過財政、稅收、產業、投資等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
早在2000年,日本出臺《綠色採購法》,規定國家機關和地方政府等單位在購買如紙類、文具、家電、汽車和照明等物品時,要優先購買能夠減少環境負荷的環境友好型產品。
這一規定很快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到了2003年,政府複印紙等辦公用紙、儀器類和文具類等綠色採購已佔實際採購的95%以上,政府所有的普通公用車都已改裝成低公害車。政府對環境友好型產品的優先購買,大大調動了企業參與循環型社會建設的積極性,這也成為推進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立法依據。
日本對垃圾處理的重視,在財政支持中也可見一斑。根據日本的財政預算,國會每年通過與環保有關的預算均超過1萬億日元(約現在的636億元人民幣),其中用於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的預算約1500億日元(約現在的95億元人民幣),佔環保總預算的15%。
同時,日本政府對有利於循環經濟社會建設的企業均提供可觀的財政補貼。此外,針對城市居民,日本還制定了一些獎勵政策,鼓勵市民回收有用物質的積極性。
例如,日本大阪市對學校和社區等集體回收報紙、舊布以及硬紙板等物品,會發放一定獎金;全市還設立了幾十處牛奶盒回收點,當市民收集到一定數量的牛奶盒送到回收點,可憑回收卡免費得到圖書或獲得一定獎金,如回收600個牛奶盒可換取100日元(約合現在6.3元人民幣)。
隱形礦山
日本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不僅是為了營造整潔的城市環境,更重要的是對資源回收利用。日本所推崇的循環型社會,包含真金白銀的資源循環。以資源短缺為特徵的日本,因電子產品大國的特質和完善的垃圾回收體系,擁有了一座取之不盡的「都市礦山」。
今年2月8日,東京奧組委宣布: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帕運會所需的全部5000枚金銀銅牌,將由全國各地回收而來的金屬垃圾製成。
根據東京奧組委公布的數據,製作5000枚獎牌需要30.3公斤金、4100公斤銀和2700公斤銅。今年3月31日,東京奧組委宣布結束回收計劃:「很高興告訴大家,我們已經確保能夠回收夠製作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獎章所需的金屬數量。搜集完成後的電子垃圾將交給專業人士進行粉碎和提煉工作。」
這是一項耗時兩年的回收工作,被命名為「利用都市礦山製作大家的獎牌計劃」。重達7噸的真金白銀黃銅,全部提煉自全國收集來的電子垃圾,主要來源於以廢棄的手機、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便攜遊戲機為代表的28種小型家電。
這些小型家電中的電子基板可以提取金銀等貴重金屬。具體而言,1噸廢舊手機,可提煉400克黃金、2.3千克銀、172克銅;1噸廢舊個人電腦,可提煉出300克黃金、1千克銀、150克銅以及近2千克其他稀有金屬。
據日本可持續發展技術設計機構的數據,日本的「都市礦山」規模相當於約6800噸黃金。這甚至超過了南非(6000噸)、印度尼西亞(3000噸)等資源大國的儲量。除黃金外,銀和銅的儲量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實際上,早在這次奧運會獎牌活動舉辦前,因電子垃圾產生的「都市礦山」就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重視。
2009年11月,日本經濟產業省開展全國廢舊手機回收宣傳活動,用贈送商品券等方法3個月內回收手機57萬部。2010年度,日本在預算中撥出5億日元(當年約3775萬元人民幣)用於支持廢舊手機的回收,全年回收手機600萬部。日本前任國土交通大臣冬柴鐵三曾在視察了日本一家手機回收廠後說:「我們在手機中找到了黃金。」 早在2014年,日本已實現從廢棄電子產品中回收了143千克金、1566千克銀和1112噸銅。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尚未開幕,憑藉卓著的垃圾回收成效和國民環保意識,日本已經獲得了環保的讚譽和實實在在的資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