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噸廢舊線路板 = 400克黃金 + 200千克銅 + 其他貴金屬。
我國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是以數百萬噸為單位計量的,不難想像,這其中究竟有多少種資源。這些資源都到哪裡去了呢?
小作坊、鄉村的家庭後院、城鄉結合部……大部分都是在浪費,或者由於長期堆存變成了汙染源,悄悄的危害著附近的環境。
而,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對比,中國從一開始,就輸了!
一、日本的全球礦產戰略
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雖然其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但蘊藏量都很小,因而有人稱之為「金屬資源標本國」。
日本每年進口的礦產品佔進口總量的40%-20%左右,這對於日本,一個如此缺乏礦產資源的國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這麼高的對外礦業依存度,會對國家發展帶來很大的弊端。它又是怎麼應對的呢?
2014年日本主要礦種進口情況(萬噸)
(來源:礦業界)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日本為了解決礦產原料的供應保障問題,在歷史上曾留下了極不光彩的一頁!
本世紀30 年代到40年代中期,日本的統治者極力崇尚以武力為支柱,推舉「資源富國主義」——強權型地緣政治掠奪戰略,與歐美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瓜分世界礦產資源。也因此,日本不惜發動「大東亞聖戰」,將中國、朝鮮、東南亞國家,列入其資源掠奪的名單內,並造成了慘絕人寰世紀極大慘案!
二戰後,日本戰敗,不得不轉換方式,尋求更為穩妥的資源來源方式。
一方面,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另一方面,組建「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促進性機構,制定和執行鼓勵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包括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財政、金融、稅收和技術、信息服務等手段)以及通過財團參股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戰略,重新擠進各資源國;同時建立戰略礦產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而接下來說的「都市礦山」,則是日本解決資源緊張問題,最精明的資源策略,也是中國與日本差距最大之所在。
二、日本資源回收
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越用越少,而未來最可靠的礦產來源,就是城市垃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從各類家庭生活必用電器以及電子產品中,回收利用有用的礦產資源。
據了解,從金礦石中提取的金屬,還遠遠不如從廢舊手機中回收的有用金屬。
調查顯示,東京附近一家回收公司每月出產的金條是200公斤到300公斤,純度達到99.99%,價值是590萬-880萬美元,相當一座小型金礦的產量。
那麼日本是怎樣進行廢舊電子產品的有價金屬回收的呢?
作為一個資源缺乏國家,日本很早就進行戰略布局,雖然說和自身的資源情況有很大關係,但是戰略眼光還是長遠的!
首先,是其成熟的資源回收系統。日本將「都市礦山」的概念落實到了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利用日產生活中各種含有金屬的垃圾,並進行回收利用。
2000年日本頒布《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規定製造商和進口商負責自己生產和進口產品的回收、處理。自2001年起,日本還制定並實行了《家用電器回收法》,這讓廢舊金屬的再回收利用有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從制定基本法、綜合性法律及專門法,再到建立政府、企業、公眾責任共擔的機制。日本的廢舊金屬回收系統,使得廢舊產品循環利用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投身到了回收利用的工作中,提高了廢舊產品的回收利用水平,循環型社會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日本的企業對於政策的認可度高,執行落實到位。
以日本經濟產業省08年制定的一系列促進稀有金屬回收利用的辦法為例。對於手機運營商而言,有義務向顧客宣傳手機回收信息,出售手機的商家必須向顧客宣傳手機中各種稀有金屬的含量,同時回收時商家保證個人信息不流失的相關對策。
日本各大運營商也聯合制定了計劃,只要有手機回收標誌的直營店,都接受辦理手機回收。
部分業者對於手機回收還有小的獎勵制度,比如可以得到洗衣粉、保鮮膜等生活用品。
最後,是日本處理廢舊家電、電子產品時的工藝先進,設備優良。
以東京環保再生回收公司為例,電視機等4大類產品的分解工序數超過了60個。
只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一臺舊空調就能變成鋼鐵、銅、塑料、鋁等資源:按照與製造工序相反的流程,由操作人員手工進行分解,首先回收發動機、壓縮機等部件,同時回收有害物質,比如氟利昂,再分解各類塑料部件。手工分解以後,進行粉碎、風力、磁力、渦電流等多種人機配合的篩選流程,根據各種材質的物理特性來將它們分離。
在整個作業流程中,應用了大量的專用設備,使各種原材料的回收率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尤其是其中的稀有元素、汙染物等物質的處理,以及處理過程的「人性化」設計等細節,對企業的要求很高。
三、中國資源回收的情況
日本的電子產品處理以及廢舊金屬回收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礦業發展的另一個天地,但我們的正規廢舊家電、電子產品處理行業卻剛剛起步。
1、法律
我國關於廢舊電器、電子垃圾的處理最權威性、實用性最強的法規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於2011年1月1日由國務院頒布。
近幾年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國內再生資源市場震蕩不強,呈疲軟狀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價格持續下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利潤持續走低。
為解決該情況,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整合歸一稅收優惠政策,統一實行即徵即退方式,對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給增值稅優惠政策。
2015年,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制定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明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中長期目標,部署了分類建立回收體系、完善回收節點功能、培育龍頭回收企業、健全回收管理制度等工作任務。
2、潛在市場龐大
在中國,「都市礦山」的規模同樣龐大。在廢舊家電方面,僅僅以家電「以舊換新」活動為例,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截至2010年12月9日,以舊換新銷售量和回收量雙雙突破3000萬臺。
而從目前我國十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值來看,2015年該數值同比下降20.1%,其中生活類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一類雖近兩年保持穩定但回收的佔比和數量仍較低。
潛在市場規模龐大,政策法律環境日漸改善,加之政府鼎力支持,廢舊家電處理行業正在形成產業機會,自然吸引了大量參與者。但這些參與者卻大部分是「拾荒」大軍和個體戶。
3、「拾荒」大軍和家庭作坊
從回收、處理、深加工等方面看,中國廢舊品行業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從這些分析你可以看到,中日差距在廢舊家電等物品的回收、處理、再利用方面拉的有多大!
我們還可以從最典型的中國式廢舊產品處理——「全球最毒地」廣東貴嶼,再分析一二。
貴嶼地處廣東省潮陽市、普寧市和揭陽市交界處,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帶。在這個佔地面積52.4平方公裡、總人口13.9萬的小鎮上,曾遍布了5000多家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的企業和家庭作坊!
那時的貴嶼街頭,除了個別商戶在經營百貨零售等其他行業外,幾乎家家戶戶全都在從事與電子器件、塑料廢料回收的相關工作。並形成了明顯的產業分工:如龍港、仙彭、仙馬等幾個村主要從事廢舊塑料回收,而貴嶼鎮中心所在地華美、北林、南陽等村則以電子垃圾拆解為主打產業。
就是這個當時國內,乃至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處理集散地,是怎麼處理廢舊電子產品的呢?
混合硫酸、鹽酸等化學試劑製成「王水」,將含貴重金屬的電子廢品進行「燒洗」,當地稱之為「下高爐」。「下高爐」後,銅鐵分離。再以硝酸溶解燒洗物,後經土法工序,便可得到黃金。這是貴嶼特色的提金方法,俗稱「洗金」。而「王水」配置比例、土法提煉工序,絕不外傳。
以南陽片區為例,當時「洗金」大戶共10家,開足產能時,每戶一天便可提煉黃金353盎司(約10千克)。一年賺幾百萬也是尋常事,即便是村中的小戶,一年十幾萬的收入「太過輕鬆」。
而且每年貴嶼提煉出來的黃金不少於15噸,佔我國黃金年產量的5%左右。毫不誇張的說,這確實可以影響到國際黃金價格。
但就是這散亂無序的拆解和「燒板」「酸洗」等落後工藝卻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這是可以看到的血的教訓:曾有人對貴嶼165名1-6歲兒童進行嚴格體檢測試後發現,所有兒童均血鉛超標中毒,而當地土壤中的鉛濃度「是美國環保署認定土壤汙染危險臨界值的212倍」!
目前該鎮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這僅僅是中國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的「冰山一角」,我們要發展成日本那樣系統化、正規化的企業以及行業狀態,需要做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