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市政協城市講堂開進了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記者帶您一起看看有您垃圾分類的成果!
一爪下去,8噸重10立方米的垃圾被穩穩抓起,工作人員像操控爪娃娃機似的就把這些垃圾投放到焚燒爐中……在循環經濟產業園的清潔焚燒中心,委員們從5層俯瞰巨大的垃圾倉。只見垃圾倉分為三部分,中間是卸料區,左邊是新垃圾堆放處,右邊是發酵後垃圾堆放處,左右兩座垃圾山蔚為壯觀,巨大的垃圾抓吊正不停地把通過料鬥新卸進來的垃圾抓到左邊垃圾山頂部。原來新來的垃圾要在垃圾倉裡堆放5至7天,充分發酵後再由垃圾抓吊抓到右邊進行混合,才能入爐焚燒。
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管理中心主任皮猛告訴記者,園區內現有兩座比鄰而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能力達到3400噸。自垃圾分類全面實施以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垃圾更好燒了,熱值由原來的1750大卡上升到焚燒爐的上限1900大卡,經過測量,現在的垃圾比以前的含水量減少了2%,別看小小的2%,以3400噸計算就相當於每天少燒了68噸水。
在日處理能力4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廠,工作人員打開設備一端的油脂暫存箱,棕褐色的油脂還在不停的往箱子裡流。委員們紛紛湊上去看,還聞出了辣椒味兒。
「餐廚垃圾大概含油量在2%左右,經過固、液、油三相分離,固體直接焚燒發電,液體處理後變成中水。」皮猛介紹說,這個餐廚垃圾處理廠每年能處理餐廚垃圾13萬噸,提取的粗油脂達到3000多噸,全部由專業公司深加工成生物柴油。
年處理建築垃圾123萬噸,能生產出無機混合料60萬噸,標準磚1億塊,骨料24萬噸;年發電量達到5.3億度,可為80萬人口提供一年的用電量,相當於節約18.6萬噸標準煤;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過循環利用,再加上園區雨汙分流集雨,每年可節省30萬噸的時政供水……垃圾在您的家裡真的就是垃圾,而當它們被分類然後源源不斷的匯聚到一起,就成了巨大的資源。
「太震撼了!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分類後的垃圾是如何變成資源的!」當得知作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學生實驗實踐課程基地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參觀預約都排到了明年,市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議,應通過網際網路、虛擬實境等技術打造網上不落幕的展廳,讓更多人見證垃圾到資源的轉變,更積極地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