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理工教授「和垃圾打了20年交道」,他的研究讓垃圾填埋場有效擴容30%

2020-11-02 科技金融時報

數據顯示,杭州一天的垃圾產生量是1.2萬噸,相當於100頭鯨魚的體重,2021年杭州生活垃圾的總量將達到512萬噸,比2016年增長35%。面對如此巨量的生活垃圾,我們該如何找到一個安全有效的處理方法?
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振營的研究項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性分析關鍵土力學參數測試系統及應用」為垃圾的科學填埋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論模型,大大增強了垃圾填埋場的規範性和安全性,並能讓現有的垃圾填埋場擴容30%,有效延長了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壽命。不久前,張振營受邀參加中國科協新科技成果科普發布,25萬人觀看了這場「科技填埋,綠色未來」直播。

清除垃圾填埋隱患

在我國,垃圾回收除了回收再利用的和焚燒掉的,每年大約60%的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處理的。垃圾填埋場一般堆填高度可達100多米,相當於30層的房子,這麼高的填埋堆,如果防護措施不得當,填埋不規範,很容易造成填埋場失穩坍塌;垃圾滲濾液滲漏和外洩,甲烷等垃圾降解後生成的填埋氣外逸甚至爆燃,造成嚴重的周邊環境和地下水土汙染。據文獻記載,迄今世界各地因垃圾填埋不當而造成的各類事故已經多達60多起,如2000年菲律賓Payatas垃圾填埋場滑坡,造成330人死亡,2017年衣索比亞垃圾山坍塌,造成113人死亡80餘人受傷。

如何有效預防各類因填埋不當造成的事故?張振營團隊通過研究世界範圍內62個垃圾填埋場失穩破壞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填埋場失穩破壞的3種模型和5種原因。

「垃圾填埋看起來簡單很,實際上填多高、怎麼填、怎麼覆膜才不會出危險,這些都是需要經過實際測算的,這些分析如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發生事故。」張振營說。

在力學上,越堆越高的山坡會有一個臨界滑移面,一旦山坡高度或形態達到臨界值出現了滑移面,就會觸發塌方、滑坡等失穩破壞。張振營的研究,就是要找到這個滑移面。這就需要分析滑移面生活垃圾的抗剪強度參數和垃圾滲濾液的滲透性參數,主要包括垃圾的粘聚力、內摩擦角、滲透係數等土力學參數。

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出了這些參數的變化規律,據此建立了生活垃圾抗剪強度與壓縮應變等相關理論模型和預測理論模型,為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性分析提供了準確的土力學參數,保障了填埋場的安全性。

自主研發儀器設備

研究還遇到了另外一個難點。生活垃圾成分複雜、不均質,容易隨時間降解而導致形狀、體積、質量等屬性發生變化。為了有效分析生活垃圾的土力學參數,張振營團隊克服了傳統土工試驗儀器尺度小等缺陷,研製發明並製造了大尺度、模擬垃圾降解過程的土工試驗儀器設備,並進行大量的土工試驗研究。

在浙理工大3號樓的實驗室,張振營每個月都會收到來自各地垃圾填埋場裡挖到的一桶桶垃圾,它們在張振營眼裡都是「寶貝」。

「不同地方的生活垃圾成分不同,得出的參數也不同,這些從各個地方運過來的垃圾,其實是我們研究的原材料。」目前,張振營團隊已經和全國20多個城市建立了合作關係。

在實驗室,記者見到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大型高壓固廢壓縮試驗儀器、液壓伺服大型水浴壓縮試驗儀器、大型滲透柱試驗裝置……所有的儀器,都是為了儘量精準地模擬垃圾填埋場的真實環境,從而得到更精準的測量數據。比如大冰櫃的垃圾降解試驗箱,可以模擬垃圾降解,有的還能水浴加熱,為的是模擬垃圾填埋場內部的溫度。

「這些都是我們團隊的發明專利,雖然垃圾的成分不同,但是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一致的。」張振營介紹,團隊研發的大型生活垃圾強度與壓縮相關試驗儀器、滲透與壓縮相關試驗儀器等成套儀器設備,首次實現強度、滲透與壓縮的聯合測試,解決了土工參數與壓縮相關性難題。

如今,張振營團隊正在對生活垃圾進行了MBT(機械生化處理)技術研究,經過處理垃圾有可能減量90%,這意味著在未來,原本已經滿負荷的填埋場有望再次延長使用壽命。

「我和垃圾打了20年的交道。」張振營表示,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係到城市的環境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健康,要把源頭分類、中間運輸、後端處理三者緊密銜接起來,實現無縫對接,確保每天產出的生活垃圾能夠及時得到妥善的處理。

來源:科技金融時報(通訊員 石叢珊 記者 付曦地)
編輯:王姝

相關焦點

  • 解析垃圾坍塌臨界值 新模型讓填埋場擴容30%
    解析垃圾坍塌臨界值 新模型讓填埋場擴容30%科技日報訊 (記者江耘 實習生辛晶晶 通訊員石叢珊)「基於全球62項案例總結的這套理論模型,可讓垃圾填埋場擴容30%,有效延長其使用壽命。」在中國科協近日主辦的「科學填埋 綠色未來」科技成果科普發布會上,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張振營教授的科研項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性分析關鍵土力學參數測試系統及應用」引起關注。「除了回收再利用和焚燒掉的,在我國,大約60%的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被處理的。」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本報記者 陸琦  提起垃圾填埋場,人們的第一反應或許是揮之不去的惡臭。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 [分享]垃圾填埋場生態資料下載
    內容簡介 摘要:闡述了溫州楊府山垃圾填埋場封場後基地實施生態恢復和景觀規劃2個階段的景觀設計。 摘要:Dania濱海公園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成為馬爾默最受歡迎的城市空間之一。
  • 美國垃圾填埋場燃燒甲烷,導致鳥類被燒傷
    紅尾(kuáng)(上圖是在內布拉斯加州猛禽恢復中心獲救的紅尾)經常在垃圾填埋場裡尋找獵物,因此特別容易被甲烷燃燒傷害。新墨西哥州的救援人員很快發現,導致紅尾受傷的是甲烷燃燒,這是聯邦政府強制要求全美垃圾填埋場處理甲烷的方法。垃圾填埋場用一種叫做「甲烷燃燒器」的裝置,把這種強效溫室氣體變成水和二氧化碳;與甲烷相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的熱量更少。但當燃燒器的火焰從9米高的排氣管或大煙囪噴出時,它們依然是無色的,於是鳥兒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直直飛進了火焰。
  • 30多公頃垃圾填埋場將生態修復變公園
    項目生態修複方案總體鳥瞰圖熟悉北神樹地區的小夥伴都清楚:北神樹衛生垃圾填埋場是北京第一個現代垃圾衛生填埋場,始建於1995年,總佔地面積32.5公頃,1996年投入運行,2014年封場。堆體總量相當於倆景山:治理不破壞現有環境經過沉降,這個填埋場的垃圾堆體實際總體積目前約528.4萬立方米,大約相當於2個景山。一般情況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後期的治理方案有兩種。
  •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評價
    關於我國地下水汙染風險的研究開始晚了,關於地下水汙染風險的研究主要引用了外國理論和方法。我們的科學家在評估垃圾場地下水汙染風險方面所做的研究主要考慮到當地含水層脆弱對汙染水平的總體影響。這個國家目前主要使用DRASTIC模型來研究含水層的脆弱性,並評估地下水汙染風險以及汙染源的風險。
  • 垃圾填埋場垃圾廢水處理工藝詳解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地表水汙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①廢水水質及特性分析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項目設計廢水處理量為72m3/d,收水範圍主要為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及各中轉站收集的垃圾滲濾液。廢水具有水量較小、排水不均勻、濃度高、雜質和懸浮物多、可生化性好等特點。
  • 在這個堆著垃圾的實驗室,他們進行了可以使垃圾減量90%的科學研究!
    20多年的研究攻關,研發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性分析關鍵參數測試系統,建立了關鍵土工參數預測理論模型,並應用於我國20多座生活垃圾填埋場中。根據張振營教授團隊研發的杭州生活垃圾產量預測模型,杭州2021年的生活垃圾將達到512萬噸,比2016年增加35%。如此巨量的垃圾,如何有效處理?填埋是被很多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方式。
  • 生活垃圾填埋場:韓國首爾 VS 中國上海
    生活垃圾填埋場:韓國首爾 VS 中國上海北極星固廢網訊:(一)韓國首都圈垃圾填埋場,承擔著附近58個地區、2500萬人口、約1.5萬噸的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處置任務。早在2010前,曾經歷了周邊居民怨聲載道的抱怨,但當地政府打出「把世界上最大的填埋場建設成為世界最佳環保旅遊名勝」口號,通過規劃與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今天,小E首先從廠址和面積上介紹一下韓國首都圈垃圾填埋場跟上海市垃圾填埋場的相似之處。
  • 廣東奕垌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預計2020年封場 填埋氣治理利用項目...
    北極星固廢網訊:據廣東陽江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消息,陽江市奕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目前填埋氣產生量高、並擴散到外部環境已構成汙染周圍大氣環境的危害。《奕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填埋氣治理利用項目》日前進行公開招標,要求有效收集、處理填埋氣體,消除汙染,綜合利用填埋氣發電,輸送國家電網。
  • 住建部:《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氣體收集處理及利用工程技術標準...
    詳情如下:   1 總則   1.0.1 為貫徹國家有關生活垃圾處理的法規和技術政策,保證填埋氣體收集、處理及利用工程的質量,確保生活垃圾填埋場(以下簡稱填埋場)的安全運行,使填埋氣體收集、處理及利用工程的設計、施工規範化,制定本標準。
  • ...柴窩堡、鹽湖片區生態環境治理(生活垃圾填埋場)項目初步設計的...
    根據《關於對達坂城區烏拉泊、柴窩堡、鹽湖片區生態環境治理(生活垃圾填埋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烏髮改函〔2019〕139號)內容(項目編碼為2019-650107-77-01-008747>),經研究,現批覆如下:一、建設內容及規模該工程位於達坂城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達坂城區柴窩堡片區、烏拉泊街道和鹽湖街道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以及烏拉泊街道現狀填埋場15萬m3生活垃圾的清移。
  • 「關注」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快滿了!當地每天1萬噸垃圾咋辦?
    在西安,位於灞橋江村溝的垃圾填埋場是西安主城區僅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即將封場△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於1994年建成,佔地1000多畝,相當於100個足球場的面積那麼大,每天處理垃圾達到10000噸,
  •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垃圾填埋場
    據外媒報導,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處理垃圾填埋場的廢棄物 ,儘管新的研究警告說,這對於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辦法。能夠分解聚乙烯的蟲子是在幾年前首次發現的,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確切地了解其發生方式,以及如何影響毛蟲的實際實施。
  • 中山這個佔地約140畝的垃圾填埋場變身綠地
    「綠肺」好消息來了平南簡易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高分通過市級驗收11月12日,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組織的驗收組前來三鄉鎮,對平南簡易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進行驗收。他們通過聽取匯報、查看資料,實地檢查等之後,認為平南簡易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已經達到《廣東省鎮級填埋場整治技術要求及評分細則》相關要求,高分通過市級驗收。
  • 全國最大的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怎麼建?打造一個主題公園
    今日(27日),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兩江新區獲悉,由中鐵十七局四公司承建的全國最大的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重慶長生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效果圖「我們將會對目前已有的垃圾堆體進行整形、封場覆蓋,然後對滲濾液進行處理,控制地下水汙染、收集和處理有毒有害填埋氣體。」項目負責人趙軍強介紹,在環境與安全監測等工作結束後,將對垃圾堆體進行綠化,最終進行園林種植和景觀設置,變「毒土」為「淨土」。
  • 垃圾處理填埋不是最好方式 分類利用是唯一出路
    據了解,這個填埋場主要負責填埋來自大興、豐臺和西城區的部分生活垃圾,垃圾的日處理量達到4000噸。一期填埋區已經封頂,佔地面積32公頃,填埋高度為40米,總容積為356.8萬立方米。二期填埋區佔地面積將近50公頃,填埋作業區面積為18.6萬平方米,仍在繼續容納垃圾。
  • 武漢這座園林,相當於5個解放公園,耗資20億,曾是垃圾填埋場
    武漢這座園林,相當於5個解放公園,耗資20億,曾是垃圾填埋場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我國有很多知名的古典園林,比如蘇州園林、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這次心心要說的是位於武漢的一座園林,面積之大相當於5個解放廣場,而且耗資20億修建,曾經這裡還是武漢最大的垃圾填埋場。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在武漢張公堤公園的核心區域,就是武漢園博園的所在地。武漢園博園位於中心城區的城鄉結合部,這裡的前身是武漢曾經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金口垃圾填埋場。
  • 垃圾島:島國日均填埋400噸垃圾,每天增加4平米國土
    ,漁民們這時才知道,瀉湖要被改建成馬爾地夫第一座垃圾填埋場。這個時候人們才驚覺這些垃圾從未離開過馬爾地夫,也自此方知:塑料垃圾填埋地下要200年才會腐爛,完全分解要1000年以上,而這個過程不僅會汙染海島本就缺少的土壤,其分解出的毒素對海水和海洋生物也十分致命。
  • 處領導赴圍墾外六工段垃圾填埋場慰問一線工作人員
    2016年8月3日,環衛處主任與分管副主任一行人前往圍墾外六工段垃圾填埋場,慰問了一線作業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