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實習記者 吳 月) 11月11日下午,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場報告在圖書館報告廳開講。醫學院教授廖洪恩與物理系教授何珂分別作了題為「智能精準診療:醫生新的『眼』『手』『腦』」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彩報告。
廖洪恩介紹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記者 張宇 攝
廖洪恩介紹了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的相關研發以及臨床應用的成果和最新進展。廖洪恩將醫療領域精準診療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為醫生增加新的「眼」、「手」和「腦」。醫學圖像技術的進步如微創手術中的醫學影像精確診斷、三維立體全像技術、立體空間透視導航為醫生提供了「第三隻眼」;高精度微創治療的尖端醫療器械、醫療機器人打破了人類雙手的界限,為醫生提供了「第三隻手」;而智能化醫療和高精度診治一體化為醫生提供了另一個「大腦」。 這些先進的技術最終形成智能型多功能檢測、診斷、治療一體化平臺。廖洪恩說,智能精準診療將來會為微創醫療的發展,和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指出新的方向。
何珂介紹拓撲量子物態。記者 張宇 攝
何珂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線索,介紹拓撲量子物態的概念發展、研究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研究和應用的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種由物質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所引起、可以在宏觀世界顯現的量子效應。何珂首先簡述了拓撲量子物態的概念和原理的發展,其次介紹了通過分子束外延技術、掃描隧道顯微鏡、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歷程及近期進展,最後指出了此方面未來的研究目標,即更高的溫度、器件應用的探索和實現更多的拓撲量子物態。何珂將拓撲量子物態領域的發展比喻為長江的走勢,發源於抽象的理論,而隨著實驗與理論的結合,特別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入廣闊的空間,未來將取得更大的進展。
本場講壇主持人、醫學院教授王廣志說,廖洪恩教授與何珂教授的報告展示了科學研究的歷程與思路,具有啟發意義,而長聘教授講壇可以增進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並使之一起切磋,在工作中加強合作,跨學科、跨領域開展工作,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促進交叉學科的深入發展。
講壇現場。記者 張宇 攝
50餘名師生參加了本場講壇,並圍繞技術、產學研結合等問題與廖洪恩教授、何珂教授進行了交流。
清華大學於今年10月設立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定期舉辦長聘教授學術報告活動,旨在加強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發師生的創新活力,促進新知識傳播,展現新引進和新晉升長聘教授的學術風採。
報告人簡介:
廖洪恩,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2003 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東京大學工學院準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客座研究員等職。在微創診療和三維影像等領域取得系列國際矚目的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微創手術治療的空間透視導航,並成功研製出世界上首臺用肉眼即可觀察到的具有5米以上縱深的立體圖像顯示裝置。
何珂,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2006年獲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拓撲量子材料和效應方面的實驗研究工作,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實驗實現的主要研究負責人之一。曾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日本仁科芳雄亞洲獎、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等獎勵或榮譽。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