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城市中的「垃圾島」,後來怎樣了?
景觀中國網 2019-06-28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從日常生活的垃圾分類,到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棄地改造項目,以及藝術家們對於垃圾的重新利用,這些行動所傳達的無一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熱愛地球,只有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才能在這場與垃圾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近日,上海垃圾分類成了熱門話題,然而,垃圾並不僅僅是上海的問題。這是一場事關全人類的「戰役」隨意丟棄、未妥善處理的垃圾,正在侵蝕著地球,這些垃圾將何去何從,也是人類正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 漂浮的垃圾島共和國 |
在加利福尼亞州與夏威夷之間的海域,漂浮著一個「太平洋垃圾島」。8萬噸塑料垃圾匯集在這裡,面積幾乎相當於六分之一的中國國土面積。
為了引起人們對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視,美國非盈利組織塑膠海洋基金會和英國社群媒體娛樂公司LadBible合作,向聯合國遞交了申請,希望能夠成立垃圾群島共和國(Trash Isles)。有超過24萬人自願成為垃圾島的公民,甚至為其設計了國旗、護照、郵票、貨幣。
所有人都希望,這是海洋上第一個垃圾島國,也是最後一個。
在我們的城市中
也存在著一些類似的「垃圾島」
可能是一些工業廢棄地
或者是垃圾填埋場
這些場地不僅佔用了土地資源
還帶來了各種汙染問題
看看景觀設計師們
都是如何應對這些難題
| 那些城市中的「垃圾島」後來怎樣了 |
天津橋園公園:鹽鹼地的修復
土人設計
天津橋園曾是廢棄的靶場,場地低洼,有魚塘若干;場地現狀垃圾遍地,汙水橫流,鹽鹼化非常嚴重。在修復過程中,運用了簡單的填-挖方技術,營造微地形形成海綿體,收集酸性雨水,中和鹼性土壤,修復城市棕地,形成一個能自我繁衍的生態系統,同時形成一個美麗的城市公園。讓自然做工,將生態修復的過程變為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過程。
設計策略主要包括兩條:一是針對天津獨特的鹽鹼地條件,通過地形設計形成一套人工溼地系統,對雨水進行收集過濾;二是利用收集的雨水,形成與不同水位和不同酸鹼度水質相適應的鄉土植物和人工溼地景觀,從而實現鹽鹼地上的生態恢復。
紐約長碼頭公園:與河道的親密接觸
Reed Hilderbrand LL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該地區的土地逐漸失去了價值——從廢棄的鐵路壁板和渡輪倉庫到燃料儲存場和鹽堆放作業,再到汽車垃圾場。十多年前,設計團隊開始對其進行修復,將這裡改造成了一個能夠應對海平面上漲和濱水環境退化的場地。
該項目在海港南部的邊緣設立了一個名為Beacon Point的互動式雕塑裝置進行了結構加固。原有的退化溼地被進行了重組,以優化集水、存水、淨化和洩洪的生態功能。數十個廢棄混凝土板被重新改造為停車場和新皮划艇廣場。
圖片 © James Ewing
中山岐江公園:工業棕地生態修復
Zhongshan Shipyard Park
公園設計的主導思想是充分利用廢棄造船廠原有植被,進行城市土地的再利用,建設成一個開放的反映工業化時代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閒場所。圍繞這一主題,形成一系列公園的特色,其中生態性和親水性是本公園主要特色之一。
德國Zollverein公園:在廢墟上重生
Planergruppe GmbH Oberhausen
「該場地原本是Zollverein煤礦廠的所在地,距離城市較遠,且外部由圍牆和柵欄環繞,因而很少有人踏足。廢棄的工業園區內出現了多樣化的開放空間——有小樹林、深色灌木、湖泊、開闊的視野,可以看到樹影斑駁的小徑。」
設計師希望在保留工業建築的同時,使其從一個封閉的工業區轉變為向公共提供多重體驗的旅遊景區。簡單不刻意的形態與原有的大型工業建築以及各種自然生長的植被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與碰撞。
德國漢堡垃圾山景觀改造:化身能源之丘
Häfner/Jiménez Büro für Landschaftsarchitektur
該項目的所在地之前是一個垃圾填埋場,一直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末,包括各種建築垃圾、工業廢棄物等多種垃圾都會被運到這裡進行集中掩埋,垃圾山中的有毒物質甚至已從山腳逃逸,滲入地下水。
對垃圾場的整治工作大約持續了30年,一項由企業、政府部門與公眾聯合行動的處理方案付諸實施,垃圾山被覆蓋了塑料密封膜、最厚達三米的土層,並進行了綠化改造。終於,垃圾山變身為漢堡的「能源之丘「,長約千米的空中走廊更為遊人提供了俯瞰漢堡市區的絕佳視角。
圖片 © Hanns Joosten
除了景觀設計師以外,藝術家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行動著,他們或是以藝術的方式傳遞著環保的理念,或是幫助廢棄物品完成華麗變身,重新激發它們的價值。
| 被我們丟棄的垃圾去了哪裡 |
用垃圾建造的教堂
西班牙老人胡斯託·加列戈·馬丁內斯在馬德裡郊外的小鎮,用廢棄的鋼鐵、塑料、木料、塑料等垃圾,建了一座8千平的教堂。主樓結構的巨大穹頂是由食品塑料管制作的、柱子由廢棄的油桶做成的、拱門是從卡車和公交車的零件中拆卸再組合而來的。
昌迪加爾「垃圾公園」
印度昌迪加爾巖石花園又稱「垃圾公園」,是印度城市昌迪加爾的奇蹟,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遺產稱號。這是一個這個由巖石、煤渣、廢品建起來的公園。在這座10公頃大小的公園內,城市廢料變成創世佳作,無生命力的巖石變成了藝術珍寶。
海洋垃圾動物園
2016年,美國環保組織Washed Ashore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國家公園展出了一系列的「海洋垃圾」雕塑。雕塑的材料全部來自於組織創始人兼藝術家的波奇從海灘上收集而來。如今,這些雕塑也持續地在美國各地展出。
傳遞癌症病人的聲音
藝術家兼攝影師Stuart Haygarth為了傳遞癌症病人的情緒,沿著450英裡的沿海步道我收集了被衝上海岸的人造物品。他將大海被視為「未知」,而收集的物品形成了一個存檔,成為了生活的碎片。
從日常生活的垃圾分類
到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棄地改造項目
以及藝術家們對於垃圾的重新利用
這些行動所傳達的
無一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熱愛地球
只有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
才能在這場與垃圾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於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註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繫。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10-6274775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