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由於城市地區水泥、瀝青等所構成的下墊面導熱率高,加之空氣汙染物多,能吸收較多的太陽能,又有大量的人為熱量進入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又因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的擴散,由此形成在近地面溫度圖上,城區中心出現一個相對的高溫區,並向外圍呈遞減趨勢。
這也是一個形象的說法,高溫區域的城市,就像突出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座島嶼,與廣大的城市以外區域形成明顯的溫度反差,就被稱為「城市熱島」,也稱「熱島效應」或「城市熱島效應」。並且其城市越大,現代化程度越高,這種效應就越加明顯。
這種「熱島效應」在冬季,也許不成為問題,因為它不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而在夏季,尤其是那些處在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的城市,本來夏季就酷暑炎熱,加上「熱島效應」的作用,就更加使人感到酷暑難挨了。
其實,現代城市除了顯現公認的「熱島效應」外,還有一種被人們所忽略的「熱轉移現象」存在。這種現象就是:每當盛夏來臨時,城市中的寫字樓、辦公樓、高檔住宅、豪華賓館、商廈、酒樓、醫院、影劇院,甚至汽車等等,都會把各自的空調長時間打開。這樣做的結果是,部分室內(包括汽車內)溫度大大下降,而室外溫度則會漸漸高於城市的自然溫度。這是由於眾多空調在製冷的同時不斷地向外界排放熱量所致。
假如我們有一臺熱成像儀,在空中為城市表面掃描,就會發現在一部分樓區內,溫度大大低於自然溫度,而在這些樓房的外牆上安裝的一個個空調箱,則成為密密麻麻的熱源點,其不斷釋放的熱,也在逐漸把城市空間的自然溫度升高。當然,行進中的汽車的情況也是如此。
這種現象,實際上是把一部分空間的熱量「轉移」給了另一部分空間。故可以稱為「熱轉移現象」。不僅如此,在這個所謂的「轉移」過程中,由於大量空調設施工作時的機械運轉,還會產生額外的熱出來。
這種現象也同時帶來一個貧富相差的問題,即城市中收入高的群體(階層)一般都在有空調的室內工作,坐車也是開著空調,回到家裡也依然開著空調;而那些收入較低的群體(階層),一般大多從事室外或半室外工作,騎車也是自行車或摩託車,回到住所要麼是沒有空調,要麼是為省電費而不肯長時間開空調。
上述的「熱轉移現象」實際上是在富人享受涼爽的同時,把多於自然界的熱量「轉移」給了那些在室外整天忙碌的「窮人」,使他們感到更熱。
這顯然是一種社會不公,要克服這種不公很難。對於富人和窮人來說,都是無奈的。但是,我們可以為此做出一些努力,來縮小這個差距。
1、做到出門時一定要關閉空調和一切不必要開啟的電器設備;
2、即使需要開啟空調時,也應當把檔位放在適當位置,而不宜把溫度調的過低;
3、在有些時候,適當「享受」一下夏天的炎熱,也是必要的。因為出出汗,畢竟對自己的健康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