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加劇高溫熱浪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本期嘉賓: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研究員 任國玉

  城裡的溫度比郊區高,尤其在夏天的夜間,太陽下山後郊區溫度下降很快,而市中心依然感覺「熱烘烘」。這就是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城市熱島效應。

  在夏季,熱島效應對高溫熱浪有放大作用。這意味著遇到最高氣溫超過35℃的高溫天氣時,市區比郊區更難熬。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研究員任國玉和他的團隊定量化了這種「難熬」程度。

  在分析了2010年7月2日至6日北京一次極端高溫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對城區地面氣溫時空分布的影響後,任國玉發現,在這5天中,城區和郊區午後的最高氣溫平均相差1.5℃,最高時相差2.5℃;這一差值在凌晨更大,局地超過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氣候與環境研究》雜誌上。
研究團隊選取的這次高溫熱浪過程連續5日的日最高氣溫均超過35℃,為北京站1951年以來連續5日平均最高氣溫的最高值。當時,大陸暖高壓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北京處於高壓脊前,受上空西北氣流下沉增溫和近地面空氣靜穩作用影響,加之低層氣流越過西北山地引起的焚風效應,導致出現高溫熱浪天氣。研究發現,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一天不同時刻地面氣溫從城區到郊區有明顯的降低趨勢。

  研究團隊利用高密度自動觀測站逐時氣溫資料,並通過衛星遙感反演數據確定郊區代表性觀測點,建立平均參考氣溫序列,使用六環以內所有自動站代表城區範圍觀測點,計算了2010年7月2日至6日城區內所有站以及不同環狀區域平均的逐小時熱島強度。

  在這5天中,四環內與郊區凌晨(即最低氣溫出現時間)的平均溫差達到2.93℃。7月6日凌晨,平均溫差最大,為5.5℃,局地甚至更高;午後(即最高氣溫出現時間)城郊溫差略小,最大差值為2.45℃,平均溫差也達到1.5℃。

  「這說明,在極端高溫熱浪期間,城市部分地點和郊區的溫差可以高達5℃以上。」文章第一作者、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張雷博士說。熱島效應在夜間最強,正是由於建築物白天吸收熱量、晚上釋放熱量的特性所致。郊區建築物較少,白天儲存的熱量少,在太陽下山後,溫度下降很快;而此時,城區的建築物正在緩慢釋放白天吸收的熱量,因此溫度下降較慢。

  「儘管在高溫熱浪中,人們更關心白天的溫度,但夜間尤為顯著的城市熱島效應可能導致空調用電、供水負荷增加等現象,同樣應當引起重視。」張雷說。

  近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對局地範圍內地表能量平衡和近地面氣溫造成顯著影響。儘管由於城市面積不足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熱島效應不會給全國範圍增溫造成巨大影響,但其對城市局地增溫的影響不可小覷。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全國、各個地區和典型城市的熱島效應影響,發現最近半個世紀左右,城市化影響對年平均地面氣溫增加的貢獻率非常顯著,全國平均超過27%,華北地區達到39%以上,而對平均最低氣溫增加趨勢的貢獻一般更大。在北京市觀象臺,2000年之前40年的觀測數據顯示,由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帶來的增溫速率達到每10年0.32℃,佔總升溫趨勢的80%。

  「由於遷站和更換儀器,數據的均一性有所欠缺。但總體來看,在北京等特大城市的長序列氣溫觀測記錄中,城市化造成的年平均增溫都非常明顯,對總體增溫的貢獻一般在50%以上。」任國玉說,「由於用於研究的氣象站多數不在市中心,這些特大城市中心區域實際增暖程度應該更大。」

  在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因素中,除了建築物本身起到白天吸熱、夜間釋放的作用,城郊下墊面的不同也非常重要。城市水泥、柏油路面缺少土壤和植被,因此,白天吸收的熱量很少被植物蒸發和蒸騰,而是加熱了近地面空氣,導致氣溫增加。此外,城市內的各種熱源,如夏季的空調室外機,也加強了熱島效應。

  由於觀測數據和天氣形勢不同,每次高溫熱浪過程城區和郊區的溫差可能略有差異。由於具體地理位置、城市化程度和城市功能類型不同,各個城市熱島強度的時空變化規律不可能一樣。但任國玉認為,這次分析所得到的單次高溫熱浪過程中熱島效應的影響較具代表性。從定量個例著手,研究清楚當前城市熱島效應如何影響單次高溫熱浪過程中地面氣溫的時空變異特徵,對特大城市區域極端氣溫事件精細化預報和預防都具參考價值。

  城市熱島效應對高溫熱浪的放大效應是可以緩解的。適當增加綠化和水體面積,以及採用白色屋頂等措施,能起到一定降溫效果。據媒體報導,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區綠化面積的增加,部分區域城市熱島效應有所減緩。今後,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應注意適當增加綠地和溼地的面積。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8月10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高溫熱浪的危害不只是讓你熱到「變形」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認為,2020年有約75%的可能性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有99.94%的可能成為最熱的5年之一。  說起高溫熱浪,不要以為它只是讓你熱到「變形」,多位受訪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溫熱浪其實是一個「沉默的殺手」,不僅能導致傷亡事件,還能影響農作物生長,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甚至可以影響電力供應和道路暢通等,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
  • 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該校農學系副教授德福·奈約奇解釋說,造成城市雷暴天氣增多的原因有好幾種,首當其衝的便是「城市熱島效應」。其次,城市中的高層建築會改變風向,即所謂「地表粗糙效應」。此外,城市中較高的大氣汙染水平,也會對雲層狀況產生影響。  實際上,所謂的地表粗糙效應與大氣汙染這兩個因素,還是與城市熱島效應密切相關。熱島效應是造成城市裡很多異常氣象的「禍首或幫兇」。
  • 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不同因素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認為城市的當地氣候背景對於「熱島效應」的影響要大得多,打破了人們此前關於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少「定論」。  對流效應對白天城市熱島的貢獻最大  「城市熱島」效應是人為活動和城市發展所導致城市氣溫高於郊區的普遍現象,一直備受關注。通常認為由於城市植被覆蓋減少,使得蒸散耗熱減小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人們也一直認為「熱島效應」的強度主要受城市結構控制,比如城市大小、建築物高度、人口密度等。
  • 詩歌中的氣候知識——城市熱島效應
    從近地面溫度圖上看,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高溫區在溫度圖上就像是從海裡突出海面的島嶼,因此形象地稱這種效應為城市熱島。熱島效應往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加強,城市氣溫逐漸增長,造成城市和鄉村之間氣溫差加大。如今,城市熱島效應已經變成了城市生態問題中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那麼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有哪些呢?城市熱島,這一概念是在1958年被氣象學家Manley首次提出。
  • 北京出現高溫與明顯熱島效應
    中國天氣網北京站訊 昨天(25日),本市城六區出現高溫現象,部分地區地表溫度在44℃>以上,且城六區出現明顯熱島效應,其中「較強熱島」和「強熱島」區佔去了城六區近半壁江山。
  • 什麼是熱島效應? - 高溫專題 -中國天氣網
    在溫度的空間分布上分析城市及郊區的氣溫分布,市區出現一個明顯的高溫區,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氣象上稱之為「城市熱島」。城市年平均氣溫比郊區可以高出1度,甚至更多。水泥混凝土建築物、柏油路面的吸熱快,在相同的太陽照射下,其表面溫度明顯高於綠地和水面,例如,柏油馬路上的溫度要比土地高18度,水泥屋頂要比草地高20度。
  • 「熱島效應」讓合肥越來越熱
    面對如此高溫,市民不禁要問:怎樣才能讓城市「涼快」一點?  「熱島效應」愈發明顯  氣象專家這樣分析城市所面臨的高溫天氣: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造成的「熱島效應」也起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城市「熱島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城市綠地、水體減少,大氣汙染、人工熱源排放增多,加上人多、廢氣多、高層建築多,從而導致市中心溫度升高的現象。  那麼,合肥的「熱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呢?  省氣候中心吳必文主任說,合肥城區目前的氣溫一般至少比郊區高出兩三度以上,不過最多不會超過六度。「近十年來,合肥的『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了。」
  • 氣候越溼潤「熱島效應」越明顯?
    原標題:氣候越溼潤「熱島效應」越明顯?通常認為由於城市植被覆蓋減少,使得蒸散耗熱減小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人們也一直認為「熱島效應」的強度主要受城市結構控制,比如城市大小、建築物高度、人口密度等。   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不同因素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認為城市的當地氣候背景對於「熱島效應」的影響要大得多,打破了人們此前關於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少「定論」。
  • 【高溫科普五】什麼是高溫熱浪?
    高溫熱浪使人體感到不適,工作效率低,中暑、患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等病症的發病率增多;因用於防暑降溫的水電需求量猛增,造成水電供應緊張,故障頻發。高溫加劇了土壤水分蒸發和作物蒸騰作用,高溫少雨同時出現時,造成土壤失墒嚴重,加速旱情的發展,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持續高溫少雨還易引發火災,而森林火災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 香港:增加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香港市區植被面積不足一成,增加綠化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城市熱島效應帶來一連串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加劇空氣汙染問題、增加散播傳染病、增加能源需求等,但城市已建成,發展不能隨意喊停,如何才為城市降溫?
  • 假期出門旅遊會增加城市熱島效應,熱島效應是怎麼一回事?
    甚至有人說假期間因為大量的人流湧進了旅遊城市甚至加深了旅遊城市的熱島效應。這是大家誇張的說法還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熱島效應這個詞應該都被大家熟識了。城市熱島效應就是指城市的整體氣溫要比周圍鄉村的氣溫要高。
  • 現代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由於城市地區水泥、瀝青等所構成的下墊面導熱率高,加之空氣汙染物多,能吸收較多的太陽能,又有大量的人為熱量進入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又因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的擴散,由此形成在近地面溫度圖上,城區中心出現一個相對的高溫區,並向外圍呈遞減趨勢。
  • 溫州氣溫創新高超過42度 熱島效應是主要原因
    今天依然是豔陽高照,熱浪滾滾,勁刮西到西南風,高溫不退。此間俗稱夏季的西風為「西風火」,更為高溫扇風點火。  氣象專家稱,造成罕見高溫天氣的除了受強副熱帶高壓影響外,越來越明顯的城市熱島效應也是主要原因。目前在溫州市區,有三千多家從事餐飲業的飯店(攤)酒樓,平常年輕人大多上飯攤酒樓打發一日三餐,在炎熱的天氣裡尤其是這樣。
  • 熱浪再襲歐洲:英法德和荷蘭報告創紀錄高溫 7月或全球最熱
    德國、法國和荷蘭 也在當天報告了打破紀錄的高溫,這是一個月內第二次熱浪席捲歐洲。 星期四當天,德國、法國和荷蘭也報告了打破紀錄的高溫。這是一個月內第二次熱浪席捲歐洲。 英國氣象局周四表示,劍橋地區記錄了第二個最高氣溫為38.1攝氏度(100.58華氏度)。
  • 極端複合事件加劇海洋熱浪
    雖然這種強化效應對於疏散和備災來說至關重要,但它很難通過颶風模型或預報預測。」在9月22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文章中,Dzwonkowski及其團隊概述了一場風暴是如何通過重構水柱的熱屬性而影響另一風暴強度的。
  • 熱浪肆虐一周,罕見高溫「炙烤」歐洲
    法國氣象部門6月27日向南部4個省份發出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這是法國自2003年引入新的高溫預警系統以來首次發布紅色預警。氣象部門還向其他76個省份發出高溫橙色預警。根據法國氣象部門說法,熱浪往往出現在7月和8月。自1947年以來,唯一一次6月熱浪發生在2005年。法國總理菲利普表示:「這次熱浪強度大、來得早,很罕見。」高溫還增加了森林火災發生的風險。
  • 關於城市熱島效應,你知道多少?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的氣溫比郊外的氣溫高。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城市建設發展迅猛,生態環境失調,出現了裸地多,水面少;水泥、瀝青地多,草地少;高層樓房多,樹林少的現象,再加上車輛擁擠,人群稠密,大量二氧化碳排入空中,加強了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影響。
  • 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有什麼區別?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護照爽快蓋戳痛快拿Q幣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所謂城市熱島效應,通俗地講就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在氣象學近地面大氣等溫線圖上,郊外的廣闊地區氣溫變化很小,如同一個平靜的海面,而城區則是一個明顯的高溫區,如同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著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區的氣溫,能比郊區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強度的熱島。
  • 城市熱島效應形成原因 因如何用綠化防治
    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城市熱島效應(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在近地面溫度圖上,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則是一個高溫區,就象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
  • 如何通過規劃城市森林緩解(亞洲)「溼熱」地區的熱島效應?
    研究背景城市熱島效應是最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之一,特別是在全球性的城市化與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之下。城市熱島效應在低緯度城市,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日益突出的城市環境問題。城市熱島效應將導致能源和水資源使用上升,導致空氣汙染,損害城市居民健康等負面效應。例如,在印度,每年因為城市高溫熱浪導致數千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