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2020-11-24 搜狐網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多種因素讓人口高度密集和發達的城市形成強大的「熱島」。熱島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對居民的健康產生威脅。屋頂綠化是降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辦法,可是由於觀念和經費方面的問題,北京屋頂綠化總面積還不到應綠化面積的1%

  文/ 李微

  入夏以來,頻繁的雷暴導致北京首都機場的航班大面積延誤,讓那些「空中飛人」們只能眼看著錯過的會議乾瞪眼。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6月7日夜間,夜空上千次地被「撕裂」——這是北京地區今年以來遭遇的最強雷電。無獨有偶,5月底,連續的雷雨天氣在美國密蘇裡州喬普林市引發了龍捲風,造成136人死亡,這是美國近60年以來單次致死人數最多的一次龍捲風襲擊。

  雷雨天氣正在城市裡演變得更加暴烈,對這一現象,氣象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並早已對此展開了研究。

  美國普渡大學上個月底公布了他們為期兩年的研究結果。該校農學系副教授德福·奈約奇解釋說,造成城市雷暴天氣增多的原因有好幾種,首當其衝的便是「城市熱島效應」。其次,城市中的高層建築會改變風向,即所謂「地表粗糙效應」。此外,城市中較高的大氣汙染水平,也會對雲層狀況產生影響。

  實際上,所謂的地表粗糙效應與大氣汙染這兩個因素,還是與城市熱島效應密切相關。熱島效應是造成城市裡很多異常氣象的「禍首或幫兇」。根據國內學者的總結,熱島效應會改變雲和霧的發展,增加閃電的頻率,帶來暖冬、颶風和暴雨等。熱島的存在,使城區的凝露量、結霜量、霜凍日數、下雪頻率和積雪時間都小於郊區。

  「發燒的」城市

  自1820年英國氣象學家霍華德發現倫敦城市和郊區存在溫差現象,並將此稱之為「熱島效應」以來,學者們就不斷發現,熱島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對城市居民的健康產生威脅。

  長期以來,全球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最近20年裡,這個數字上升到80%。城市是現代經濟的命脈,但同時也是一個「大鍋爐」。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熱浪引發的死亡率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夜間的熱浪,更易致人死亡。

  2003年8月的一場熱浪,造成巴黎近5000人死亡,這在當時引發了一場關於天氣致死的課題研究。張平和他的同事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利用衛星數據,比較了全球幾千個城市不同的熱量生成特點後發現,最強大最密集的熱島,仍絕大多數集中在高度密集的發達城市。

  在那些大城市裡,置身於高溫的夜間,尤其是連續幾個晚上,就會使那些身體原本就虛弱的人的死亡風險加倍,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超過65歲的老人、嬰幼兒或是有長期慢性病的人。

  造成熱島效應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在城市下墊面性質的改變:道路、廣場、建築物等城市下墊面都是由砂石、瀝青、鋼筋混凝土、人為燒制的磚瓦和金屬構件等組成。研究表明,城市下墊面反射率比郊區小10%~15%,而吸收率卻較綠地和溼地大,這使得城市地表能夠吸收較多的太陽短波輻射和紅外長波輻射,表現出與巖石相類似的熱特性,稱為「城市建築物巖石裸露化」現象。

  其次,城市大氣汙染一般要比周圍郊區更重,市區內釋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都能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並以逆輻射的形式投向地表,使地表增溫。城市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尤其是氣溶膠也會產生類似的溫室效應。此外,在中高緯度城市,冬季排放大量的人為熱也是熱島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研究者還發現,城市的建成率與建築的幾何形狀,也會影響熱島效應的分布。城區中溫度最高的區域往往與最深的城市街道相對應,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

  如果街道走向設計或幾何形狀不合理,則密不通風,風速小,熱量不易散發,溫室氣體也難於迅速擴散,導致局部氣溫過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的城市規劃與交通布局,將對緩解熱島效應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城市規模的影響。即使是1000人的小城鎮,也能在長時間溫度記錄中觀測到熱島效應的存在。可是,城市人口越多,規模越大,熱島效應越明顯。據研究,1萬人口城市的熱島強度達到0.11℃,10萬人口是0.32℃, 100萬人口的城市其熱島強度可達到0.91 ℃。

  國內還有學者發現,高原城市的熱島強度要明顯大於平原城市。根據云南楚雄師院地理系林萍等人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在1981~1990年間,蘭州市的熱島強度為3.30℃,西寧市為3.43℃,而與之緯度相差不多的平原城市濟南市為1.40℃,鄭州市為1.95℃。

  這種現象其實類似於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早在18世紀末,近代地理學創始人之一、德國科學家洪堡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考察時就發現,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線,比中緯度的青藏高原許多高山的雪線低200米左右。例如: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貢嘎雪山,其西坡雪線在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線僅約4800米多一些。這不符合常理:由於赤道地區熱量較高,高山雪線通常應該從赤道向兩極遞降,到極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據此,洪堡就提出了青藏高原「熱島效應」理論: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由於下墊面大面積提升,相當於把「火爐」升高,故其熱量較同緯度、同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區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區也要高得多。

  「熱島」呼喚「綠島」

  研究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緩解與應對。在對2003年歐洲那場熱浪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就發現,同時期,在擁有更多綠地的倫敦只造成了約600人的死亡,而在巴黎,這一數字卻高達4867人。這說明,溫度的差異與綠化面積有關。根據模擬計算的結果,植被覆蓋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巴黎夏季正午的表面溫度就下降0.2℃。

  植物是最好的隔熱材料,而屋頂綠化,則是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增加綠化面積的最好辦法。在下午2點時,裸露屋頂表面溫度可高達70℃以上,而屋頂綠化後的屋面溫度只有29℃,溫差高達40℃以上。國外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城市屋頂綠化總量達到城市建築70%時,夏天的氣溫將下降5℃~10℃,熱島效應可基本消除。

  因而,歐洲把屋頂綠化作為降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辦法。近20年來,德國通過立法強制推廣屋頂綠化,使一些汙染嚴重的城市,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善,並基本消除了熱島效應。

  而根據北京市屋頂綠化協會今年1月發布的消息,我國現有可綠化屋頂73億平方米,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各有1億平方米以上可綠化的屋頂。

  其中,北京中心城區可進行綠化的平屋頂約有6979萬平米,但在1983年~2007年間,北京屋頂綠化總面積只有約60萬平方米,不到應綠化面積的1%。影響國內屋頂綠化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經費不足與理念的落後。

  在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城市的熱島效應將會越來越突出。據美國能源部的估計,美國為緩解熱島效應每年要多花費高達100億美元的能源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熱島效應促使城市用於空調運轉的耗能量上升,從而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又直接加速全球變暖,氣溫進一步上升,反過來又加重熱島效應,這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

  儘管近200年前霍華德就在《倫敦的氣候》一書中首次提出「熱島效應」理論,但倫敦的市民至今仍要為該市愈發嚴重的熱島效應而頭疼。

  據美國國家氣象研究中心6月17日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本世紀內英國將在夏季迎來越來越多的高溫難耐的夜晚。 ★

(責任編輯:付吉珊)

相關焦點

  • 【科普】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
  • 杭州的城市熱島效應
    杭州的城市熱島效應 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23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現代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現代城市中,每當夏季來臨,烈日炎炎之際,許多人都想到了「城市熱島效應」。這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生態學名詞,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形象的說法,高溫區域的城市,就像突出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座島嶼,與廣大的城市以外區域形成明顯的溫度反差,就被稱為「城市熱島」,也稱「熱島效應」或「城市熱島效應」。並且其城市越大,現代化程度越高,這種效應就越加明顯。這種「熱島效應」在冬季,也許不成為問題,因為它不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 「城市熱島效應」的救星
    ,城市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城市出現了「高溫化」的現象,導致「城市熱島效應」愈加嚴重,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綠化種植改變了下墊面熱力性質,地面反射減少,還可以把積水迅速成為地表徑流隨管網排走,減少路面積水;還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築能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可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美化城市、改善城市氣候小環境。
  • 濟南城市熱島效應明顯緩解
    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獲悉,濟南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近日出爐,根據報告,2017年濟南的熱島效應明顯緩解。報告提出了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增加水體和綠地面積等對策建議。   魯網8月31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王新超)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獲悉,濟南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近日出爐,根據報告,2017年濟南的熱島效應明顯緩解。報告提出了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增加水體和綠地面積等對策建議。
  • 每日一題 | 城市熱島效應
    沿海城市熱島效應和海陸風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海陸風的影響範圍可達上百千米。
  • 詩歌中的氣候知識——城市熱島效應
    其實,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常見的熱島效應。所謂熱島效應,就是指城市中的空氣溫度明顯高於城市外圍郊區的現象。從近地面溫度圖上看,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高溫區在溫度圖上就像是從海裡突出海面的島嶼,因此形象地稱這種效應為城市熱島。熱島效應往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加強,城市氣溫逐漸增長,造成城市和鄉村之間氣溫差加大。如今,城市熱島效應已經變成了城市生態問題中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那麼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有哪些呢?城市熱島,這一概念是在1958年被氣象學家Manley首次提出。
  • 關於城市熱島效應,你知道多少?
    炎炎夏日,你是否有發現,城市市郊的溫度往往比市區低一些?其實,這是因為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的氣溫比郊外的氣溫高。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城市建設發展迅猛,生態環境失調,出現了裸地多,水面少;水泥、瀝青地多,草地少;高層樓房多,樹林少的現象,再加上車輛擁擠,人群稠密,大量二氧化碳排入空中,加強了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影響。
  • 香港:增加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香港市區植被面積不足一成,增加綠化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城市熱島效應帶來一連串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加劇空氣汙染問題、增加散播傳染病、增加能源需求等,但城市已建成,發展不能隨意喊停,如何才為城市降溫?
  • 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 2009-10-20 15:13:22 來源:中國天氣網
  • 「熱島效應」讓合肥越來越熱
    面對如此高溫,市民不禁要問:怎樣才能讓城市「涼快」一點?  「熱島效應」愈發明顯  氣象專家這樣分析城市所面臨的高溫天氣: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造成的「熱島效應」也起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城市「熱島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城市綠地、水體減少,大氣汙染、人工熱源排放增多,加上人多、廢氣多、高層建築多,從而導致市中心溫度升高的現象。  那麼,合肥的「熱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呢?  省氣候中心吳必文主任說,合肥城區目前的氣溫一般至少比郊區高出兩三度以上,不過最多不會超過六度。「近十年來,合肥的『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了。」
  • 昆明:多部門聯合開展城市熱島效應研究
    昆明:多部門聯合開展城市熱島效應研究 來源:SRC-461   發布時間:2014年05月16日15:58
  • 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原標題: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中國江蘇網7月16日訊(通訊員 賈冰 徐珍 記者 王靜)你知道嗎,假設停車場使用淺色的材料,可以有助於減緩城市熱島效應。
  • 太陽能光伏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環境影響
    (來源:微信公眾號「光伏測試網」ID:TestPV)1.城市熱島效應和光伏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城市變暖。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 UHIE)定義為人造區域內的溫度升高,UHIE強度是城市供熱的指標,是城市和農村空氣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氣候帶內,溫度範圍是5°C至14°C。
  • 美科學家發現城市熱島效應對全球變暖影響不大
    熱島效應城市向大氣釋放的熱量超過周邊植被更為茂盛的郊區,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城市熱島效應」。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多大影響一直就是爭論焦點。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對熱島效應的影響進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與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相比,熱島效應的影響非常有限。研究領導人、史丹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森表示:「在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比例可能在2%到4%之間。」
  • 城市熱島效應形成原因 因如何用綠化防治
    城區密集的建築群、縱橫的道路橋梁,構成較為粗糙的城市下墊層、因而對風的阻力增大,風速減低,熱量不易散失。-在風速小於6 m/s時,可能產生明顯的熱島效應,-風速大於11 m/s時,下墊層阻力不起什麼作用,此時熱島效應不太明顯。5.
  • 假期出門旅遊會增加城市熱島效應,熱島效應是怎麼一回事?
    甚至有人說假期間因為大量的人流湧進了旅遊城市甚至加深了旅遊城市的熱島效應。這是大家誇張的說法還是真的有這麼一回事,熱島效應這個詞應該都被大家熟識了。城市熱島效應就是指城市的整體氣溫要比周圍鄉村的氣溫要高。
  • 熱島效應加劇高溫熱浪
    這就是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城市熱島效應。  在夏季,熱島效應對高溫熱浪有放大作用。這意味著遇到最高氣溫超過35℃的高溫天氣時,市區比郊區更難熬。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研究員任國玉和他的團隊定量化了這種「難熬」程度。
  • 市委書記對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作重要批示
    為了解濟南城市熱島效應情況,更好的為濟南市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濟南市氣象局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市氣候中心,利用MODIS衛星資料(解析度1km)、NOAA衛星資料(解析度1km)、Landsat8衛星資料(解析度30m)以及濟南市所轄氣象觀測站資料
  • 為什麼郊區大霧而市區裡卻沒有霧,這都源於城市的「熱島效應」
    「霧」和城市「熱島效應」隨著城市的建設發展,為了便於建設,我們會改變城市所在地區的地形,使得地形趨於平坦。地表的植被會從自然植被,逐步演化為城市景觀植被。天然的河流在人類城市的開發建設中,可能被截斷、取直、填埋等而演變成城市景觀之一。此外,人類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也逐步改變了城市所在區域的「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