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便利俠」開創城市垃圾回收新模式
「叮,您有新訂單!」手機App發出提示後,「便利俠」們穿戴好統一的綠色制服,別上胸牌,佩戴好白手套,規劃好同一區域訂單的最便捷路線,按照約定時間驅車趕往居民家中回收廢品。分類、稱重、計算價格、打包運輸,一系列流程麻利且專業,一般一單不會超過10分鐘。
「家裡空間有限,物品更新、淘汰速度快,直接丟掉又太可惜,自從有了『便利俠』,我在網上預約,他們上門服務,獲得的費用直接存進我個人帳戶,非常方便且環保。」合肥蜀山區居民李阿姨是「便利俠」團隊的老客戶了,她感慨,自從來了這群年輕人,小區很多居民都在家主動把垃圾廢品分好,也不再隨處亂丟垃圾了。
「便利俠」是80後創業者邢衛創立的家庭廢品一站式回收項目。邢衛畢業於一家985高校的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從當年的IT學霸到當地小有名氣的「破爛王」,邢衛和其團隊一直致力於打造城市垃圾回收治理新模式,力圖重新定義和制定相關行業標準。
「收破爛」絕不是「作秀」
畢業之後,邢衛曾在一家通信國企工作了10年。2014年,他決定離開這個外人眼中的「鐵飯碗」崗位。「那時候,『網際網路+』概念特別火,很多行業都在嘗試創新。我和合伙人經過詳細考察,一致認為,環保領域將迎來創業『風口』,想趁著年輕奮鬥一把。」
在他看來,收廢品的人也許「玩不轉」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創業者也可能「看不上」廢品回收行業。因此,他下海創業、試水廢品回收行業並非「作秀」,他認為一方面可以填補類似創業項目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想摘掉人們對廢品回收行業的「有色眼鏡」。
2015年,邢衛與合伙人拿著四處湊來的80萬元正式成立公司「便利俠」。
他坦言,剛創業時,大夥信心滿滿,一心想為廢品回收行業注入網際網路、信息化思維,樹立新的行業標杆。然而,家人和朋友卻拋出了質疑,他們覺得這個行業和年輕人「八竿子打不著」,哪有小年輕的蹬著三輪到處跑,和破爛兒、廢品打交道?邢衛的父母雖然嘴上不反對,但是每個月都會問他:「這個月,你們工資能不能發出來呀?」
「過期藥品、過期化妝品、紐扣電池、殘留農藥屬於有害垃圾……紙的種類分為黃板紙、花紙、淋膜紙、白卡紙、銅版紙等。」那段時間,邢衛並未理會這些質疑,而是一心一意積累、學習環保相關知識,並親自做市場調研,制定價格體系。
蹬過三輪、扛過家電
一開始,邢衛他們連捆廢紙這個「基本功」都不會,經常剛下樓,一沓紙箱就散了,要拾掇半天。他就專門去廢品站請教,學會正確的捆綁和繩索打結方法。
2016年,「便利俠」開通線上預約功能,一旦收到用戶訂單,「回收小哥」會上門分類回收塑料瓶、舊家電、金屬等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同時按照標準換算,給予居民儲值積分。團隊技術人員還搭建了線上商城,居民能用積分在此兌換垃圾袋、肥皂、毛巾等生活用品。
那段時間剛好是夏天,天氣特別熱。邢衛和合伙人每天早起,準備帳本、繩子、秤、零錢等物品,接了訂單就開始挨家挨戶跑,熱情服務,儘可能在有限時間內推介自己的項目,給居民留下深刻印象。
「起初業績一般。有的居民嫌預約、登記太麻煩,就直接把紙箱、塑料瓶丟給小區物業保潔。還有的老年人不會用手機,也不需要積分來兌換物品。」邢衛還記得,有一年自己生日那天,一位員工突然離職,其負責片區的垃圾沒人收,他只好前去「頂崗」,爬上爬下搬家電,大冬天硬是累出一身汗。
團隊堅持「一個瓶子也回收」的理念,服務半徑沒有限制。但是訂單零散,預約時間也不均勻,再加上人手不充足,有時從市中心跑到郊區才完成兩筆訂單,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創業起步階段,我和合伙人蹬過三輪,用肩膀扛過家電、家具,也分揀過很多之前從未見過的塑料廢品。說實話,這一行不好幹。」邢衛回憶,幹了一年多,團隊的回收客單價一直提不上來,收支達不到平衡,大夥有些灰心喪氣。
不過,他們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17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並在46個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同時對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終端處置都提出具體規劃。
垃圾分類再度成了社會熱議的話題。
打通「最後200米」
「要再『撐一撐』,接下來,人們的環保意識將逐步向節約、綠色轉變,我們要利用垃圾分類推廣契機,打造屬於我們特有的廢品回收模式和核心競爭力。」邢衛說。
2017年9月,他們經團合肥市委推薦,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創業英雄匯》欄目;2018年5月,團隊拿到第一筆來自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開始思考服務模式的轉型和升級,也嘗試用大貨車集中、定點運貨和回收,將焦點集中在社區、小區的大體量訂單,進行集約化管理、運營。
2019年,合肥市蜀山區相關部門向「便利俠」拋出了橄欖枝。此前,蜀山區就已經在合肥市率先啟用「支付寶+垃圾分類」智能回收平臺,與「便利俠」合作後,由「便利俠」工作人員承擔上門服務職能,串聯起「線上+線下」廢品回收服務全鏈條。
「我們還增加了定時定點交投功能,提前收集小區、社區居民需求,在固定時間段,用準備好的大車集中收運廢品,直接在網上結算、支付現金,解決居家廢品回收的『最後200米』,這項服務覆蓋了230個小區。」邢衛介紹。
隨著訂單量持續增長,「便利俠」在蜀山區陸續建立起25個社區分揀站,打造包括區級綜合分揀中心、社區分揀站、小區定點回收服務、人員上門服務的四級服務平臺。其中,社區分揀站的專業分揀員完成二次分揀,將廢品送到區分揀中心進行細分、壓包、粗加工,隨後,將可回收物送去紙廠、鑄造廠等進行重複再利用,將有害垃圾送到政府指定的處理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天,在各個站點間穿梭是邢衛工作的常態,他和合伙人曾連續幾周去一個小區參與具體工作,只為讓居民熟悉自己的業務,提高參與度。
一些小區原本就有固定的收廢品的人,邢衛決定不和他們構成競爭關係,「便利俠」吸納廢品站小老闆進入分揀站工作,整合了資源。
經過3年的努力,「便利俠」終於實現了盈虧平衡。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便利俠」隊伍中,團隊40餘人平均年齡35歲,他們逐漸參與到城市治理的「大課題」中來,每天及時將各分揀站點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數據收集、反饋給城管部門。「便利俠」還在貨車車身噴塗垃圾分類知識,打造移動宣傳陣地,並依託小區集中投放點和社區分揀站開展環保宣傳活動,提高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
2019年12月,「便利俠」獲得團中央第九屆「母親河獎」綠色團隊獎。「很多居民非常認可我們,知道貨車幾點來,都提前在小區裡排隊。」邢衛同時表示,由於廢品的細分種類太繁雜,實現廢品回收行業的標準化運作將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大夥有信心,繼續創新工作模式,為垃圾分類、城市治理和環保宣傳貢獻更多智慧」。(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