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丟棄的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2021-01-18 和訊網

  來源:星球科學評論

  今年5月1日開始,最新制定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啟用,嚴格的垃圾分類舉措將重新定義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也許,類似去年上海市垃圾分類時的全網狂歡場面將再度出現,不知又有多少類似於「你是什麼垃圾」的段子被網友們製造出來。

2020年4月22日,新型垃圾分類箱亮相西城區金融街

  垃圾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廚餘垃圾和剩飯剩菜等有機垃圾可以用來生產肥料或者沼氣,金屬、玻璃、塑料、廢紙、布料、大木材、廢輪胎等垃圾可以回收,重新加工成產品。即便是看似無用的建築垃圾,人們也可以用填海造陸的方式讓它發揮一些餘溫。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在所有的垃圾中,有一大類垃圾非常特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聚物。它們是一大類相對純粹的人類造物,是現代有機合成工業將許多簡單有機物組合而成的物質。人們根據彈性、塑性等性能差異,又將這類物質劃分為三種用途不同的材料:塑料、橡膠和合成纖維

  塑料製品,橡膠製品(如膠皮管等)和合成纖維製品(如漁網、纜繩)等是當代海洋「塑料汙染」的主要來源。這裡的「塑料汙染」與「廢塑料回收」,在對「塑料」的定義上有區別,後者不包括廢橡膠。

當代海岸垃圾一景

  儘管在自然界也有許多天然的高分子有機物,如松香等由樹木分泌的天然樹脂,但它們的分子更輕、結構更簡單,通常作為工業合成塑料、橡膠和合成纖維的原料。換言之,經過人類有機合成工業製造的高聚物,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類似物質。

琥珀裡的鳥化石,鳥足清晰可見

  正是憑藉在自然界中的獨特性和在人類生活中廣泛的應用,高聚物製品具有十分特別的地位:一方面是在20世紀之前的世界裡幾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出現爆炸式增長,充斥在每個現代人的周圍,這給了它們轉變為人類文明紀念碑的機會。

  它們將佔領全球的每個角落,在地質歷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記,並最終轉變為一種出人意料的物質。

  但就像所有偉大的故事都有一個平凡的開頭一樣,這趟專屬於塑料/橡膠/合成纖維的華麗變身之旅,也始於那輛早已默默消失在巷口的垃圾車。

堆積如山的塑料垃圾

  Part.1

  踏上旅程:塑料去哪兒?

  由於近年來國內的垃圾分類實在不理想,塑料垃圾(本節所指的塑料垃圾不包括廢舊輪胎)在離開我們的視野後,通常仍與其他垃圾混合在一起,即便是北京也不例外。人們必須用機械和人工的方式進行分揀後,才能分別送往垃圾填埋場、焚燒站或回收企業[1-2]。大城市尚且如此,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可想而知。

  2009至2013年,我國廢塑料垃圾的回收率為23%-29%(發改委算法,為廢塑料回收量/塑料總消費量)[3-4]。如果考慮到一些塑料製品的使用年限長,不會在短期內被人們丟棄,那麼按照國際通行算法,這一數據將變成41%-47%(國際通行算法,為廢塑料回收量/廢塑料產生量)[4]。

  以2013年為例,當年我國消費塑料5879萬噸,產生廢塑料3292萬噸,通過垃圾分類回收了1366萬噸廢塑料,按照兩種算法得到的廢塑料回收率,分別為1366/5879≈42%(國際通行),或1366/3292≈23%(發改委算法)。

2009-2013年中國內地廢塑料回收率

  但考慮到垃圾分類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事物,發達國家是否就做的更好呢?

  在德國,2013年產生廢塑料共計568萬噸,其中有57%被焚燒,42%被分類回收。乍一看,這個比例似乎與中國在一個水平(按國際標準計算),但這裡面也有一半以上作為「廢塑料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如中國),真正自行處理加工的廢塑料,只佔到19%,其中僅有1%作為原料進行再利用[4]。

  在美國,2013年廢塑料產生量為2300萬噸,分類回收了270萬噸,毛回收率佔到10%左右。而根據2012年數據,有215萬噸分類好的廢塑料出口到其他國家(其中出口中國169萬噸,為歷史峰值,佔79%),本土加工利用廢塑料的比例僅為2%[4]。

青島海關工作人員查驗進口「洋垃圾」 :2013年10月15日,4000餘噸「洋垃圾」因實際類別與報關信息不符,從黃島退運出境。

  如果要給「廢塑料去哪兒了」找一個國家作答案,那便是中國。2018年「洋垃圾」進口禁令之前,中國每年進口超過700萬噸塑料垃圾[5-6]。其中,絕大多數來源於歐美發達國家。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自1992年以來,中國一共回收處理了1.06億噸廢塑料,佔全球同期回收廢塑料總量的45.1%以上[7-8],為世界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內地進口廢塑料的主要來源

  由於多年為全世界處理廢塑料,中國早已培養出一個胃口驚人的廢塑料處理行業,對廢塑料的實際回收利用水平明顯高於美國和歐盟[4]。2018年1月1日「洋垃圾」進口禁令生效之後,這個全球最大規模的廢塑料處理行業竟出現供不應求——2019年全年處理廢塑料僅為1890萬噸,分類回收工作遇到的瓶頸,直接制約了廢塑料處理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廢塑料加工量變化圖:2018年後,我國廢塑料加工行業出現供不應求。   製圖@陳隨/星球科學評論,數據綜合出自文獻[4,7,9-10]

  塑料回收利用率在全球範圍內偏低的另一面,自然是居高不下的焚燒率、填埋率和遺棄率。2019年,中國產生廢塑料6300萬噸,其中有7%遭到遺棄,32%被填埋在垃圾場——這意味著,有39%進入了自然界[9]。

2019年中國廢塑料的各種處理方式佔比:填埋和遺棄的廢塑料都進入自然界,佔總量的39%。

  有學者做過估算,從1950年至2015年,人類已經生產出共計83億噸的塑料,其中有25億噸仍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比如每個人家裡都會有的一些「祖傳老電器」),有7億噸被扔進焚化爐燒成一縷黑煙,通過回收的方式重新進入人們生活的廢塑料僅有5億噸,剩下的46億噸則以填埋和遺棄的方式,流失在自然界的各個角落[11]。

1950至2015年全球塑料的產量及塑料的命運

  5億噸被回收的塑料經過二次利用後,又會有相當一部分被遺棄或焚燒。於是,最終被焚燒的廢塑料達到8億噸,而遺棄或填埋的廢塑料達到49億噸——這意味著,人類生產的所有塑料製品,有近59%留在了自然界

  在當代,廢塑料的處置情況僅比歷史總體情況好一點:有55%的廢塑料被遺棄或填埋,25%被焚燒,20%得到回收利用[12]。儘管回收和焚燒佔比越來越大,但填埋和遺棄仍是當代最主要的廢塑料處置方式。

1980年至2015年全球廢塑料處置比例變化圖

  就這樣,因為人類自己的漫不經心和亂扔垃圾,性質穩定的塑料垃圾正在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佔領」地球,將自己變成這顆星球歷史的一部分。

菲律賓馬尼拉附近的一處大型垃圾填埋場

  在時光的輕撫下,這些被人們拋棄在自然界的塑料垃圾將存在多久?

  Part.2

  旅程中:塑料有多難分解?

  全球海洋和陸地上的塑料汙染早已不是新聞,至少49億噸的塑料已經成為這顆星球的一部分,參與到地球所有的生態系統裡。其中可降解塑料的比例能夠忽略不計——因為即便是可降解塑料佔全球產能25%的中國,2018年的生物降解塑料產量僅有65萬噸,還不到中國當年塑料產量的1%[13-14]。而其中可以完全降解的塑料,僅有不足10萬噸。

  對於已經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難降解塑料,它們大多被人類工程師有意設計成經久耐用的結構,分解速度慢到令人髮指。在海洋等環境中,塑料可以在紫外線、溫度、水流、砂石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逐漸遭受物理破壞、化學分解和生物降解作用。

塑料在海洋中的變化示意圖圖源

  註: 「微塑料」是直徑小於4.75mm的塑料顆粒,「納米塑料」是直徑小於0.1微米的塑料顆粒。

  物理破壞,能將塑料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塊,從大塊塑料轉變為小塊塑料、微塑料甚至納米塑料;化學分解可以將塑料轉變為其他物質,有助於它們破碎甚至消失;生物降解對於塑料的最終消失至關重要,總有一些奇怪的微生物以塑料為食物,它們或許是未來幫助人們處理塑料垃圾問題的關鍵之一。

  塑料分解所需要的時間也很重要。如果你關注環境話題,相信一定通過不同途徑了解到許多關於塑料分解的時間數據,它們通常是數年到數百年不等,如下圖所示。

常見塑料被完全生物降解所需的時間,數據仍有較大商榷餘地。

  但實際情況卻是,塑料對於自然來說還是一種非常年輕的物質,類似上圖的數據其實並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人們對於塑料在真實環境裡的分解速率還缺乏明確的認識。在僅有的一些研究中,人們只是將塑料樣品表面厚度、直徑的減少作為「分解」的參考指標,強調一大塊塑料的體積損失和質量損失,並未深究它到底變成什麼[16-18]。

  從廢塑料殘留質量的角度,有研究者效仿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建立起一個「質量半衰期」的塑料分解速率概念,如下表所示[17]。使用計算機模擬得出,其中地表和海面具有紫外線和較大熱量等有利於分解的因素。「超過2500年」表示在計算中未觀測到明顯的降解,需要的時間可能很長。

不同材質和形態的塑料在不同環境中的質量半衰期

  由此可見,不同塑料在不同的環境中有截然不同的保存時間。一個漂在海面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礦泉水瓶,可能兩年半後就能在紫外線、微生物和海浪的共同作用下損失一半的質量。

漂浮在海面的塑料垃圾

  但是,一個埋在地下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水管,可能需要5000年以上才能損失一半的質量。還有一些PS(聚苯乙烯)塑料製品,不排除要數千甚至數萬年後才能損失一半的質量。

一處實驗塑料在地下分解速率的微型垃圾填埋坑

  上圖最早的塑料是在30年前埋下的,但仍然保存完好,毫無分解跡象,這是因為隔絕了陽光和高溫,也沒有海洋的波浪拍打和鹽分作用,分解速率很慢。

  籠統地說,塑料可以在海面留存成百上千年,在土地裡留存成千上萬年,也不排除數萬年之久,這是現階段人們對塑料留存時間的初步認識。更多的細節,比如沉積到深海沉積物中的微塑料會存續多長時間,目前還是未知數。而且質量的損失不等於化學意義上的完全分解——它們也有可能只是碎成了微塑料,並且人們對微塑料留存在自然界時間更不了解。

  雖然不是永恆,但對於人的壽命、國家的興亡、王朝的更迭來說,勝似永恆。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讓塑料存續得更久?

  還記得前文裡的琥珀嗎?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琥珀,形成於3.2億年的石炭紀[20]。琥珀由樹木分泌的天然樹脂形成,其有機質結構遠比塑料簡單。但是,在適當的環境中,固態樹脂卻能在地層裡保存數億年,在經過一系列化學改造後,轉變為琥珀,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門。

從固態樹脂到琥珀,中間經過了複雜的機械磨損、氧化破壞、有機化學反應、生物降解作用等變化,但終究有很多樹脂挺了過來,變成琥珀。

  塑料垃圾,在某種意義上會有著與天然樹脂類似的命運,它們不會一直停留在海面或者地表一動不動,而是會逐漸停止運動,沉到泥沙中去,最後轉變為地層中的物質。

  這就為塑料轉變成人類文明的紀念碑,提供了可能性。

  Part.3

  永恆的塑料:人類文明的紀念碑

  塑料碎片已經實現了字面意義的「無處不在」:從天上的雲中水滴到地下的石油鑽井,從數千米高的高山之巔到幾千米深的大海之淵,從赤道地區的偏遠島嶼到兩極和高原的冰層,從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動物到夏夜路邊攤上的小海鮮,大大小小的塑料碎片分布在你我不曾注意的地方,甚至也分布在你我體內,為人類世地球送上最獨特的點綴[21-30]。

  如前文所述,在不同的環境中,受塑料材質、紫外線強弱、溫度高低、微生物種類多寡及活動是否活躍等因素影響,塑料在自然界的存續時間大為不同,短則數年數十年,長則數千數萬年。但在一些地質過程的幫助下,塑料可能在地球上保存更久。

  飄散到極地或者高山的微塑料,可能會比其他環境的微塑料保存得更好。當微塑料隨著雨雪落到冰面上以後[30],它們會被逐漸凍結在冰裡。冰層會遏制大多數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也能漸漸隔絕氧氣和紫外線,有利於塑料的保存。如果轉變為冰川內的塑料,則能夠在冰川的生命周期裡一直保存——它可能是數十萬至數千萬年。

南極海岸的塑料垃圾,宏觀塑料垃圾早已分布在南極洲各處,微塑料自然不會少。

  在陸地上,數十億噸計的塑料被埋在地下的垃圾坑裡,可以保存至少成千上萬年。但地下垃圾場並非一成不變,它們可能被後世的人們意外挖出,可能發生滑坡,也可能被河流侵蝕。最後,一部分填埋塑料可能在一段時間後,重新歸於江河湖海。

圖源@VCG

  上圖美國加州的玻璃海灘是垃圾填埋場遭受破壞的結果,這裡曾經有過一個垃圾填埋場,後來填埋場受到破壞,許多玻璃流落海邊,被海水打磨成圓潤的玻璃塊,在俄羅斯也有一處類似的玻璃海灘景觀。

  如果埋藏地點未遭破壞,配合上地表一直緩緩下沉,最終讓含有塑料的砂土深埋地下轉變為巖石,那麼天然樹脂轉變為琥珀的過程也有可能出現。這個過程可短可長,短則幾十上百年,長則超過數十萬年。

  在一些地質過程活躍的地區,一些塑料經過幾十年已經與周圍的砂粒粘為一體,成為學術意義上成立、但超過人們平常認識的巖石,只不過此類巖石並不穩定,隨後還會發生其他變化[37-38]。

塑料保存在巖石中的實物證據,這處海灘位於巴西南澳格蘭德州。

  就像天然樹脂一樣,即使一些塑料已經保存在巖石中,它們也會發生複雜的化學變化,形成我們無法預知的模樣。也許它們會保留一點塑料的外觀,也許會變成碳化的顆粒,就像這片遠古的樹葉,曾經複雜的生命物質如今僅剩黑色的碳膜。

有機物在地層裡逐漸分解,逐漸失去碳以外的大多數化學元素,變成碳膜。

  即便巖石裡的塑料消失,但它的形狀可以繼續存在,會有其他的礦物充填這個空間,變成一個「帶有形狀信息的化石」,例如下圖就是菊石的生物遺骸消失後,黃鐵礦充填在遺骸存在過的空間裡,長出菊石的形狀和精細結構。換言之,後世的某處砂巖地層裡,或許可以發現一串(塑料)珍珠耳墜形狀的「黃鐵礦充填物」,也許可以將它命名為「黃鐵礦化耳墜化石」,作為人類世的一種「技術化石」,成為人類文明的紀念碑。菊石是一種生活在海洋的古生物,主要生存在中生代(距今2.5億年~0.66億年前)。這類金光閃閃的菊石化石很受收藏家的歡迎。

黃鐵礦化的菊石化石

  海底則是這顆星球上規模最大的微塑料埋藏地——垃圾填埋場裡埋著的,主要是大塊塑料。雖然海水裡也漂浮著許多塑料,但微塑料最終會大部分沉到在幽深的海底(及湖底),與淤泥混合在一起[22,31]。

海底是塑料的主要匯聚地 ,雖然海水中也懸浮著很多塑料,但他們最終也有很大一部分會沉降到海底。

  即便是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也早在1998年就發現了塑料垃圾。近年來研究也進一步表明,此處的淤泥中存在數量驚人的微塑料[33-34]。

1998年,深潛器在馬裡亞納海溝10898米深處發現的一攤塑料垃圾

  總有一天,這些海底或湖底的淤泥,將會一如億萬年前的淤泥,變成富含有機物的泥巖。微塑料也會藉此機會混進深海/深湖泥巖裡,將旅途進行到底。它們的終極命運並不會與周圍的生物殘渣存在什麼不同——都會遭受微生物降解、都會遭受氧化破壞、都會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釋放出一些物質、都會殘留下一些東西。這些釋放出來的物質,被我們叫作石油和天然氣[35]。

阿拉斯加北坡中上三疊統Shublik組巖石露頭

  殊途終將同歸。

  千百萬年前乃至更古老時代的生物殘骸,將石油和天然氣饋贈給當代地球,人們將它們加工成塑料;千百萬年以後,保存在地層裡的塑料將有可能重新轉變為石油或天然氣,完成一個精彩的超級輪迴[19,37-38]。

  在實驗室裡,人們早已可以利用特定的催化劑,在高溫高壓條件下,使塑料分解成簡單的烴類,生產出柴油、汽油甚至更簡單的甲烷、乙烯[39-43]。類似的過程一樣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出現,只是需要的時間十分漫長。

將塑料轉化為燃料油

  也許,數百萬年或數千萬年後,這顆星球上的石油資源裡,會有一部分來源於今日人類排放到大自然裡的數十億噸塑料,和未來將會繼續排放的N億噸塑料。

  而只有到了那時,塑料的旅程才算真正結束。

  源於石油,歸於石油,這是專屬於塑料垃圾的終極旅程。而在這個旅程裡,它也留下了一些「技術化石」,作為記錄人類文明的永恆紀念碑。

Plastiglomerate,一種當代形成的全新巖石

  Plastiglomerate,這個單詞來源於塑料(plastic)和礫巖(conglomerate),用來描述在自然火場中融化的塑料將一些砂石、貝殼或其他生物硬體,及其他人造物質粘合起來的產物,也許可以翻譯為「塑化礫巖」。它質地比較堅硬,也許可以作為「技術化石」,在自然界裡存在很久。

  該如何評價塑料的終極旅程,和它給人們留下的文明豐碑?

  從石油到塑料,人類的工業文明將自然造物轉變為工業造物,創造出一種自然界不曾擁有的物質形態,創造出古人不曾享有的便捷材料和便利生活。這是塑料旅程的前半段,輝煌並且榮耀。

石油化工的力量點亮暗夜

  從塑料原材料到微塑料垃圾,人類的無序活動為世界加入了一種新的物質,卻沒有很好地處置它們,使之散布全球,成為「人類世地球」的一部分,保留在這個時代形成的地質記錄裡,默默記載下人類活動後果。它們就像一座座豐碑,定格下這個時代的剪影。這是塑料旅程的後半段,蒼白並且沉默。

在石油化工裝置轟鳴作響的同時,白色汙染也早已蔓延到每個角落。

  從微塑料到地層中的分散高分子有機質,再到未來將要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氣,自然的偉力終將接手一切,用漫長的時光來消弭人類無序活動引發的種種後果。這是塑料旅程的終點,波瀾不驚,但卻也有幾分精彩的回味。

  這樣的旅程應該對人們有所啟迪。增加可降解塑料的產能、增加塑料無害化分解途徑的研究、增加廢塑料制油的產能、增加塑料回收利用的力量,都是人們應該從中學到的東西。

  但人改變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同樣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一定要在現在找出一個第一步,嚴格的垃圾分類措施,或許是改變未來的一個小小起點。

「再也不能如此豪放地扔垃圾了……」

  末了,是時候問自己一聲了:

  嚴格的垃圾分類要來了,家裡的分類垃圾桶,都準備好了嗎?

(責任編輯:唐欣欣 HN060)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被丟棄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都去哪了?一起Get一下
    △塑料進入海洋和食物鏈的「驚心」旅程 視頻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網上稱之為「新限塑令」。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 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近幾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恢復曾經的生態環境,使我們重新擁有碧水藍天。01海洋塑料垃圾最後都去往何方了?環境之所以變得如此糟糕,一方面是因為工廠等生產不規範造成的汙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類產生的龐大垃圾。尤其是垃圾方面,許多人更是會亂丟亂棄,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其中海洋生態環境就是被汙染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之一,而汙染海洋生態環境的垃圾中又以塑料垃圾為最。那麼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海洋塑料垃圾最後會去往何方呢?
  • 63億噸塑料垃圾被丟棄,30年後將超上百億噸汙染地球
    據《鏡報》7月19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對塑料的生產、使用和最終去向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自20世紀50年代初到2015年,人類已經產生了83億噸的塑料,其中63億噸已經變成了廢物。在所有的廢棄塑料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燒,而有79%被埋在垃圾填埋場或丟棄到海洋、鄉村等自然環境中。(一臺推土機將裝有垃圾的黃色塑膠袋運到垃圾填埋場。)該研究小組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撰文稱,如果照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50年,垃圾填埋場將丟棄約120億噸的塑料垃圾,汙染地球表面。(環衛工人在垃圾掩埋場收集玻璃和塑料。)
  • 海洋塑料垃圾,你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塑料垃圾,它們漂洋過海來相聚本應該令人心曠神怡的海洋為何會變成垃圾聚集場?首先,人們缺乏塑料垃圾對海洋汙染嚴重性的意識,因而我們常見許多沙灘遊客往海水隨意丟棄塑料垃圾,從而導致了鳥類棲息地的海灘塑料垃圾遍布。(圖片來源於覓知網)即便是陸地丟棄的垃圾亦可通過河流注入大海。
  • 塑料有多少種?常見的塑料都是哪些材質?最後去了哪?
    絕大部分的飲料瓶的瓶身都是PET的;塑膠袋則大部分是PE;快遞餐盒以PP居多,也有一些是PVC;洗護用品的瓶子PET和HDPE的都有;光碟則是PC材質。塑料被使用後,有四種種去處——焚燒、填埋、回收、棄之荒野湖海。其中大概9%被回收,12%被焚燒,79%都在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
  • 太空垃圾竟比你隨手丟棄的垃圾更好清理,是為什麼?
    你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他們消失的原因!人類每天隨手丟棄的垃圾雖然不會飄到太空,但也不能避免太空中垃圾的產生,美國的一個工程師團隊目前正在研發一款小型立方體衛星名為OSCaR。立方體衛星將自主清理太空垃圾據小編了解,目前地球軌道附近的碎片竟有1.29億之多,碎片大小不一,其中10釐米寬的就約有3.4萬片。
  • 終於弄清99%海洋塑料垃圾去向,上億噸的海洋垃圾,該如何處理?
    據調查每年有約800萬噸海洋垃圾流入海洋,然而海面上的海洋塑料垃圾僅佔全球塑料垃圾的1%,其他的這些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是不是很好奇?塑料的發明,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球塑料年均增長率保持在8.5%。然而,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海洋中至少已經積累有上億噸的塑料垃圾。此次研究弄清海洋塑料垃圾去向,是否可以將海洋中上億噸海洋塑料垃圾進行收集,回收利用呢?
  •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它們都去哪了?會對海洋生物造成怎樣的危害?
    而且經過統計發現,全球每年這種垃圾就有超過了3000萬噸,因為它們的體型比較小,質量也很輕,所以有2/3的垃圾,通過一些河水,或者是風力進入了海洋裡面。雖然統計的是這些垃圾最後進入了海洋,但是令大家奇怪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它們的存在。
  • 全球每年800萬噸的海洋垃圾,都是塑料惹的禍?
    塑料的主要分子結構,全部都是碳氫化合,它非常非常的穩定,很難在我們的空氣,或者環境的情況下能構降解。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塑膠袋,還有一次性飯盒,塑料杯子,還有農村去用的模具,農用大棚的地膜?等等,這些東西以後可能會產生很嚴重的環境問題,就是說在人類所熟悉的這些時間尺度下,要讓塑料降解,真的是非常非常難的,這是因為取決於材料本身分子的特性。如果我們想讓塑料還原成其他的形態。就只能焚燒嗎?
  • 消失的海洋塑料:它們都去哪兒了?
    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洋塑料聚集體——大太平洋垃圾帶(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堆積著包圍在北太平洋環流(一個在北美和亞洲之間循環的洋流系統)裡的漂浮垃圾。據估計,這堆塑料有驚人的8萬噸——或者1.8萬億片。在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北大西洋,也有類似的環流包圍著小一些的塑料垃圾聚集體。總而言之,漂浮在海面及附近的已知塑料的總質量超過了25萬噸。
  • 美國塑料回收業現狀一瞥:CD碟片被廢棄後,這些亮晶晶的垃圾都去哪了?
    55歲的Bennett需要在倉庫裡儲存一卡車(約44000磅)重的CD,然後把CD製成原始的聚碳酸酯塑料顆粒,形成一種白色透明的粉狀物質,閃閃發光,就像粘在一起的大雪花晶體。 這種材料需要100萬年才能在垃圾填埋場中分解,可以用於製造汽車、家庭建築材料和眼鏡等耐用物品。
  • 海洋微塑料現狀沒那麼可怕 減少塑料垃圾是關鍵
    本報記者就微塑料問題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概念:微塑料有種類、大小和形狀、顏色之分國際上對微塑料的關注較早,而我國是於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的。「微塑料最先發現於海洋中。」
  • 中國是海洋塑料最多的國家,塑料垃圾如何被排入洋流?
    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海洋地圖集2017》顯示,全球塑料垃圾管理最差的20個國家中,中國處理不當的塑料垃圾數量大約為882百萬立方米/每年,是第二名的印度尼西亞的兩倍之多。回收途徑的匱乏與不規範,環保意識的欠缺及不完善的法律為高汙染企業提供漏洞等等因素,使得塑料垃圾被大量的隨意丟棄。
  • 中國海洋漁業塑料垃圾排放現狀及防控淺析
    據美國方面統計,漁船和商船每年向海洋傾倒超過13.5萬t繩索、塑料捕魚用具(包括浮球、漁網等),並丟棄超過2.36萬t的塑料包裝材料。我國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沿海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50個/平方千米;表層水體拖網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平均密度為6.8kg/平方千米,其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84.1%。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曼徹斯特大學伊恩·凱恩博士說:「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海洋垃圾帶漂浮塑料,但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這些微塑料並不是均勻分布在海洋區域,相反,它們隨著強大的海底洋流分布,這些洋流把它們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區。」
  • 南太平洋無人島塑料垃圾汙染全球第一
    但南太平洋偏遠無人小島亨德森島不一樣,科研人員發現,這裡的沙灘上散布著近3800萬件塑料垃圾,是世界上塑料垃圾汙染密度最大的地方。  亨德森島是英國皮特凱恩群島的一部分,面積37.3平方公裡,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無人小島,曾在1988年因其海鳥等資源被聯合國評為世界自然遺產。由於距離最近的南美洲大陸也有5000公裡之遠,科研人員每5到10年才去考察一次。
  • 塑料海洋:全球海岸線發現的海洋垃圾90%與塑料製品有關
    除塑膠袋,還有其他垃圾也會對那些海洋生物產生致命影響,繩子會套住好奇啄食的動物的喙和脖頸,當它們身體長大後繩索勒緊,最終把它們絞死;釣魚線會纏繞水生動物的身體,使它們呼吸、進食、滑水每個舉動都要奮力掙扎;丟棄的漁網將繼續「鬼釣」,不分青紅皂白地掃除魚、海豹、烏龜和鯨魚。
  • 海洋中究竟有多少塑料垃圾?
    一艘貨船遭遇風暴,28800隻塑料玩具因此散落在了大海裡......你知道,這些塑料玩具會去到哪裡,又會給海洋生物,以及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嗎?用來製造消費品的高密度材料,如水瓶、吸管和星冰樂杯,在太陽、波浪和各種好奇的小動物作用下分解,直到不再像垃圾漂流物,而更像是灑落在湯上的小紙屑。這樣的湯對生活於此的小動物可不是件好事。頗為諷刺的是,塑料的發明是為了保護動物。在19世紀,對象牙撞球的需求,使得大象的數量驟減。這驅使著化學家們去尋找人造的替代品。在1907年,化學家們成功了。他們找到了酚醛塑料——第一種人造塑料。
  • 海洋超半數垃圾為泡沫塑料 陸地是最大來源
    總而言之,海灘應該只屬於貝殼、泥沙、海鳥和浪花,我們應該通過淨灘和養成妥善處置垃圾的習慣,使這些垃圾到它們該去的地方。陸地是最大來源據資料,每年有8百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每平方千米海面上漂浮著1.3萬片塑料垃圾。海洋垃圾有80%來自失控的陸地垃圾,另外20%來自海上活動,如遊船上丟棄的垃圾、漁船的廢棄漁網等。
  • 微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如此嚴重!該如何解決?
    塑料製品以其諸多優勢得到廣泛應用,全球塑料製品產量從 20 世紀 50 年代的 0.17×10^8t 增至 2014 年的 2.99×10^8t。但全球約95%的塑料包裝僅使用一次就被廢棄;目前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僅為 9% ,焚燒處理率約為 12% ,剩餘大量塑料垃圾被填埋或直接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