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先觀察一下你周圍,以及你的身上手上,相信一定能找出幾種塑料製品。至少,你手上的手機就有許多部件是塑料製成,如果你身上的衣服是化纖材質,那也是塑料。
塑料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沒了塑料,我們的現代文明也不存在。不過,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塑料由於沒有得到妥善處置,造成了一些環境問題。除了從業者外,絕大部分公眾對塑料知之甚少。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塑料的基本知識。
塑料的種類目前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字,理論上有幾千種。而且科學家和化工企業的研發部門還在不斷地發明出新品種的塑料。
國標《GB/T 16288-2008 塑料製品的標誌》中共列出了140種塑料,涵蓋了目前大規模應用的絕大部分塑料。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PET、PE(包括HDPE和LDPE)、PP、PS、PVC、PC、ABS、EVA、EPS等等,另外還有服裝業常用的化纖(尼龍、滌綸)等。
絕大部分的飲料瓶的瓶身都是PET的;塑膠袋則大部分是PE;快遞餐盒以PP居多,也有一些是PVC;洗護用品的瓶子PET和HDPE的都有;光碟則是PC材質。
塑料被使用後,有四種種去處——焚燒、填埋、回收、棄之荒野湖海。其中大概9%被回收,12%被焚燒,79%都在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該數據來自於UNEP 聯合國環境署)
塑料在焚燒時如果溫度控制不好會產生致癌物二噁英。這是要儘可能把溼垃圾分離出來的原因之一,因為溼垃圾的存在會給溫度控制造成很大難度。即便是能夠實現嚴格控制溫度的情況下,也要對焚燒廠的飛灰進行收集,最後固化填埋。
填埋並不能讓塑料消失。因為傳統塑料不可降解,填埋的情況下也需要至少500年的時間才能消失。
最為理想的處置方式是回收再利用。最為理想的是同級再生,例如飲料瓶回收再造成新的食品級PET顆粒,仍用來製作飲料瓶。這樣循環往復,形成一個閉環。
但絕大部分情況下是降級再生,例如飲料瓶回收再造的顆粒用來製作化纖,做成服裝,而化纖服裝回收後再用來做大棚被。回收是延長了塑料的生命周期,從總量上來說也是可以減少塑料廢物的產生的。但最終仍會變成廢物。
而最糟糕的則是隨意丟棄,這一現象在鄉村和管理不完善的景區尤為常見。這些沒有得到妥善收集處理的塑料垃圾,絕大部分會進入水體,最終匯入大海。
科學家對57條河流進行了樣品採集和分析,估算由河流帶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中,有超過90%是經由其中10條河流——8條位於亞洲,2條位於非洲,而位於亞洲的8條河流中有4條在中國。
塑料進入海洋之後,一部分迅速沉到海底,一部分漂浮在海面上。一些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死亡。還有更多的分解成微塑料,隨著洋流散步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在南北極,海洋生物中,以及我們的飲用水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
塑料可以分為熱塑性和熱固性兩種。理論上,所有的熱塑性塑料都可以回收,我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絕大部分塑料都是熱塑性的。所以,從技術上來講,日用領域的絕大部分塑料都是可回收的。
但在實際情況下,某類塑料能否回收,還要看是否滿足乾淨、集中、量大這幾個條件,以及價格是否足以覆蓋人工、倉儲、物流等成本。
例如外賣餐盒以PP材質為主,而且用於食品包裝的還應是質量比較好的。但因沾著油汙和食物殘渣,難以清理,就不利於回收。目前日用塑料中比較容易得到回收的是飲料瓶、洗護用品瓶及食用油桶等等。
轉自丨東莞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