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儘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CD已經是過時的產品了。但要知道,當上個世紀它被發明出來並「飛入尋常百姓家」時,開啟的可是一整個資訊時代。但現在,這些資訊時代的信使面臨著回收無門的尷尬處境。打造一個供需市場目前看來是回收利用廢棄CD最好的選擇,也是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但很明顯,這項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光碟切碎可以製成塑料顆粒
在過去的14年裡,Bruce Bennett每天都會收到裝滿CD的包裹。他在新罕布夏州Salem的美國CD回收中心(CD Recycling Center of America)坐落著一輛300英尺高的藍色拖車,它藏在商業街的後面,有時是幾張,有時是數百張,閃亮的舊唱片被一捆捆地運到他的CD回收中心,準備迎接自己未知的命運。
55歲的Bennett需要在倉庫裡儲存一卡車(約44000磅)重的CD,然後把CD製成原始的聚碳酸酯塑料顆粒,形成一種白色透明的粉狀物質,閃閃發光,就像粘在一起的大雪花晶體。
這種材料需要100萬年才能在垃圾填埋場中分解,可以用於製造汽車、家庭建築材料和眼鏡等耐用物品。
但前提是有人願意買這些東西作為原材料去生產那些耐用物品才行。
這些聚碳酸酯顆粒過去主要銷往中國(沒錯,不止聚碳酸酯,美國將回收的大部分廢料都運往中國),直到2018年中國限制了紙板和大多數塑料的進口。Bennett說,2008年,中國願意為每磅顆粒聚碳酸酯支付的價格開始下降,到2011年,價格大幅下降。
Bennett在印度找到了聚碳酸酯買家,但現在,由於疫情導致的封鎖,他沒能做到收支平衡。儘管如此,作為一個自稱終生環保主義者的人,Bennett還是希望CD回收業務有所起色。他從1988年開始回收CD,因為作為一個CD製造商,他必須學會如何妥善處理損壞的CD。
「我意識到我知道如何回收這些東西,」 Bennett在一次採訪中說。「但我不認為全世界都知道。」
在新罕布夏州塞勒姆的CD回收中心,一袋袋的CD在託盤上等待回收
CD的興衰
CD可能看起來像一個上個世紀的產物,但當它們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消費者家庭時,它們確實是資訊時代來臨的標誌。
「在80年代早期,信息存儲主要在磁帶和磁性設備中,」Kees Immink說,他是1979年發明CD的八名工程師之一。「CD的橫空出世是開創性的。」
他的團隊一開始的目標是製作一張能夠存儲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接近70分鐘)更長的音樂的CD。他回憶說,最終的結果是一款能夠拯救「其他數字媒體以及基本上所有軟體」的產品。
「製造出優秀留聲機的機械工程師立刻就被淘汰了,」Immink說。
CD的大小還不到12英寸黑膠唱片的一半,只要按一下按鈕就可以倒帶或跳帶,不像磁帶需要繞線。由於1984年索尼(Sony)發明了可攜式CD播放器,消費者也可以帶著CD旅行。CD的音質更好,而且可以比磁帶儲存更多的信息。
CD變得無處不在:上世紀90年代,AOL將CD發送給潛在的網際網路用戶。90年代中期,電子遊戲製造商開始從墨盒轉向CD。據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統計,到2000年,超過9億張音樂CD的銷量創下了歷史新高。(Eminem、Destiny’s Child以及Britney Spears都是最暢銷歌手。)
然後,僅僅一年後,蘋果公司發布了第一個iPod,它允許用戶把1000首CD質量的歌曲裝在一個6盎司的設備裡放在口袋裡。CD開始了從創新和令人垂涎到笨重的轉變。本月,索尼和微軟(Microsoft)推出了不帶磁碟驅動器的最新版遊戲機PlayStation 5和Xbox Series X,這又給CD帶來了一個小小的打擊。
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在DNA中存儲信息的Immink說,他對這種CD正在逐漸淘汰生產和使用的事實毫無感覺。這種更新換代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就像他淘汰了留聲機工程師一樣,只不過現在輪到他了而已。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Immink說,「那些辛辛苦苦做收音機的人現在都過時了。我和我的同事們玩得很開心,在製作出這張CD的時候我們笑得很開心。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創造歷史。」
CD回收中心的CD塑料碎片
誰會收購CD塑料碎片?
許多組織,如GreenDisk,都為丟棄的CD和其他過時的技術提供投遞箱。David Beschen在對微軟產品進行了短期營銷後,於1992年創立了GreenDisk,現在他仍在運營它。
Beschen說:「我看到了一個機會,基本上可以清理掉一些我以前負責營銷的東西。而那些東西大部分都被焚燒或掩埋了。」
他把從科技投送箱裡收集來的CD送到全國盲人行業協會,在那裡它們被分類並磨成聚碳酸酯薄片。這些塑料原料隨後被運送到製造商製造塑料材料以供銷售,包括用於生產3D列印長絲的線軸。Beschen表示,這些線軸會被包裝出售給聯邦政府。(他說,政府用3D長絲做了很多事情,包括修理悍馬和核飛彈上的壞零件。)
GreenDisk還與華納兄弟(Warner Bros.)、迪斯尼(Disney)和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等公司和機構合作處理CD,因為GreenDisk會首先刪除這些CD中的信息。
Beschen說:「一旦CD被扔進了垃圾場,它們就有可能散落到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合法地獲取它,出售它,並重新銷售它。」他補充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各個行業都在焚燒數以百萬計的CD。
前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地區主管Judith Enck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回收CD目前並不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優先事項。而Enck本人則在佛蒙特州Bennington College創立了「超越塑料」(Beyond Plastics)項目。
她說:「塑料回收問題一直進展緩慢。」她還說,美國的塑料回收率一直非常低,「這絕對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Enck說:「你可以看看其他材料,比如硬紙板、玻璃和鋁,這些都包括在路邊回收項目中,因為這些材料已經形成了供求市場,有些企業會購買所有這些材料。而類似的塑料根本就沒有市場。」
所以,就目前而言,舊CD在地下室或閣樓裡慢慢消失,或者只是和其他塑料一樣被扔進了垃圾桶。
一套舊的美國在線CD
曾經的輝煌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AOL的前高級顧問、該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為潛在客戶生產了數百萬張CD背後的營銷大師珍Janice Brandt反思了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技術上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在20世紀90年代末,AOL的預算一度達到了7.5億美元,為公司帶來了數百萬的新用戶,這是一臺源源不斷的印鈔機。Brandt說,她認為市面上可能每一張CD都是AOL的CD。(Bennett的工廠每天都會收到AOL的CD回收。)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讓人們親眼看到它,」 Brandt談到AOL提供的服務時說。正是她精心安排了雜誌、大學校園、辦公室、書店和銀行中各種CD的展示和擺放。AOL曾一度將CD速凍起來,和奧馬哈牛排一起打包。
她知道這聽起來有多瘋狂,也很擔心她的營銷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但Brandt並不後悔,「這在當時真的很了不起,但現在聽起來不那麼了不起了,因為現在一切都在我們的指尖上,」她在談到網際網路時說。
AOL的聊天室或即時消息一度是虛擬聚會的前沿。如今的虛擬社會已經進步了很多,這讓我們很容易忘記我們已經走了多遠。
Brandt說:「就像現如今我們開著車到處轉,但卻不知道我們要怎樣才能找到最開始的那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