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垃圾桶送進居民家!從源頭上「隔離」廚餘垃圾

2021-01-14 環京津新聞網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為了讓垃圾分類工作真正落實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4月21日,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在甸新佳園開展垃圾四分類宣傳及分類垃圾桶發放活動。

在甸新佳園放著許多印有「廚餘垃圾」和「其它垃圾」標識的兩種垃圾桶。街道、社區和運營公司的工作人員在現場一邊為居民發放垃圾桶,一邊向他們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

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集中發放垃圾分類桶,旨在讓居民每天在家中將產生頻率最多的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在源頭進行分類處理,既提高了有效垃圾的資源利用率,又減少了垃圾處理量,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與資源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甸柳第一社區是垃圾分類的示範片區,甸新佳園早在2018年就採用黨建引領垃圾分類方式,廣泛開展全民垃圾分類動員,配備垃圾分類設施,培養居民們的生活新習慣。分別投放了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終端、多品類有害垃圾收集箱,安裝了垃圾分類宣傳欄、指導牌等,營造了良好的宣傳氛圍。目前,在三分類模式經驗基礎上,正在升級到四分類的新模式,將廚餘垃圾準確分類出來,進一步提升居民的分類意識和垃圾分類的準確率。

近期,甸柳一居還成立了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由社區黨員隋新然擔任項目負責人,帶領大家從自身做起,用實際行動率先實施。一方面,在線上、線下宣傳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和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在實施初期監督和引導社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隨後還將聯合運營公司開展「廚餘垃圾一戶一碼」等服務,同時還將注入更多的志願服務力量。

下一步,甸柳新村街道將持續深入開展各類垃圾分類宣教活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採取垃圾分類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方式,從源頭做好垃圾減量化、分類化、無害化,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不「麻煩」就是多備一個廚餘垃圾桶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日常生活中產生最多的垃圾是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分類主要是將廚餘垃圾從其他垃圾中分出來。」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魯斌山提醒,迎接垃圾分類,家中準備「兩桶一點」即可,即其他垃圾桶、廚餘垃圾桶,以及一個擺放可回收垃圾的點。手機電池、燈管等有害垃圾產生量非常有限,一旦有了,在投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時候,順便帶到投放點投進相應的垃圾桶就可以。
  • 這小區的廚餘垃圾桶是一景!降低分類難度,返現購物激勵居民參與
    廚餘垃圾分類後集中收運,可回收垃圾經居民前端粗分,再經分類收運至分揀中心,最後再細分的全鏈條處理方式正在實踐,居民平均參與率達到50%以上。擺放在小區樓門前的廚餘垃圾桶。廚餘垃圾早上放門口 晚上取空桶北六環外的安福苑小區22號樓,16個單元門前都擺放著鐵架子,由綠色、黃色組成的廚餘垃圾桶置於架上,桶上貼著二維碼和相對應的門牌號。
  • 廚餘垃圾桶進家門
    6月29日,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演示把廚餘垃圾小桶放到統一的回收架上。當日,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街道各社區的3000多戶居民領取了用於盛放廚餘垃圾的小桶。居民將廚餘垃圾裝入小桶放置到統一的回收架上,物業部門統一處理後再領回自己家的小桶,以「小桶帶大桶」的形式來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 北京垃圾分類新規實施首日,居民們怎麼說?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立芳)從今天(5月1日)起,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將迎來一項變動,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新版條例)正式實施,將對垃圾產生源頭到末端處理實行全流程分類管理。新版條例實施首日,居民們的感受如何?
  • 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
    原標題: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分類新路徑  「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11月初的一個清晨,在北京瑟瑟的寒風中,穿上黃色反光背心的張青(化名)站在小區門口的垃圾桶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的任務是將廚餘垃圾桶裡所有的塑膠袋重新打開進行「二次分揀」,確保裡面沒有塑膠袋、玻璃瓶等物品。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
  • 廚餘垃圾最後去了哪裡?我市大力規範廚餘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
    華貿天地內100多家餐飲單位都在實施垃圾分類晚上8時30分,市區下角的黎記大排檔送走最後一撥客人後,夥計們熟練地將餐餘垃圾放進專門的垃圾桶。晚上9時,專門回收廚餘垃圾的垃圾車來到店裡的後廚回收,最終駛向廚餘垃圾處理點,利用綠色養殖黑水虻處理廚餘垃圾。 在惠城區,這樣的場景每天在各地上演。
  • 邦必拓智能垃圾桶,讓廚餘變身有機肥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和其他城市一樣,條例雖已正式施行,但仍面臨很多問題,據了解,截至條例施行首日17時,就查出存在問題點位387個,開出323張責令整改通知書。除了垃圾分類知識普及不到位、投放準確率低等問題,廚餘垃圾定時投放成為居民垃圾分類困擾的痛點,給生活帶來種種不便。
  • 發放11.2萬個入戶廚餘垃圾桶,天橋區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
    截至11月底,天橋區共出動作業車輛44627車次,行程763881公裡,共清運生活垃圾約25萬噸,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域全覆蓋。道路精細化保潔進一步提高天橋區環管中心建立了「衝、灑、洗、吸、掃」多元化保潔體系,特別是在治理重點和難點區域,採取「人機結合」的作業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潔質量;採取「歇人不歇車」的作業方式,增加作業時間,提高機械化作業使用率。
  • 幹、溼、易腐、廚餘、其他……垃圾分類到底分了幾種
    6月14日,河南商報記者走進居民家中、各個公司,實地探訪垃圾分類的情況,聽聽他們在垃圾分類中都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疑惑1小區垃圾桶都沒分類,家中分有啥用?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市的利海·託斯卡納小區走訪時看到,絕大部分居民家中都沒進行垃圾分類,有居民這樣說:「樓下的垃圾桶也不分類,而且,需要分類的話,我也不知道咋分呀!」河南商報記者看到,該小區的垃圾桶的確都一模一樣,小區居民基本都是將垃圾袋隨意投放在垃圾桶內。經二路某小區內也是類似情況。
  • 北京備戰垃圾分類大考:廚餘垃圾變身營養土|組圖
    分類垃圾桶安裝了便民拉手。新京報訊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進入倒計時。面對這次升級版垃圾分類大考,北京準備好了嗎?4月28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海澱區二裡莊社區和大工村餐廚垃圾處理廠實地探訪了解垃圾分類工作的各種軟硬體準備情況。
  • 垃圾分類了,為什麼你家門口沒有4個垃圾桶?
    為什麼自己家樓下不是每棟樓都有4個垃圾桶?2020年底,力爭實現全覆蓋;全市3785所大中小幼學校已將垃圾分類納入教育教學體系,覆蓋率達到97%;5217家公共機構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垃圾分類首先是遵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認真落實《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嚴格執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
  • 落葉竟然是廚餘垃圾?垃圾分類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湖北省確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方式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農村分類方式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一場垃圾分類科普活動, 邀請社區居民參與 垃圾分類知識有獎問答。
  • 北京市垃圾運輸車顏色將與分類垃圾桶逐一對應
    在石景山沁山水小區南區,垃圾分類指導員對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進行稱重,居民可獲得積分獎勵攝影/本報記者袁藝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市城市管理委獲悉,為破解生活垃圾「混裝混運」難題,本市將研究制定垃圾運輸車輛標準
  • 跟著垃圾去「旅行」 分類後垃圾去哪了?一起來「追蹤」吧!
    今天 讓我們跟著生活垃圾的軌跡 一起去「旅行」 看一看分類後的垃圾到底去哪了第1步:源頭分類 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每戶交道口轄區居民可自行準備兩個垃圾桶,一個放置廚餘垃圾,一個放置其他垃圾,包裝紙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則單獨裝在一個袋子裡。
  • 「動手分一分 垃圾變黃金」———探訪北京門頭溝區垃圾源頭分類的...
    王平鎮黨委書記耿新民說,我們以垃圾分類作為轉型發展、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抓手,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東馬各莊為何撤掉公用垃圾桶  探訪東馬各莊村垃圾分類試點,還得從一街之隔的西馬各莊村說起。  「過去冬天一颳風,滿屋子聽見譁譁響,全是外頭樹杈上的塑膠袋在作怪!」提起當年的情形,西馬各莊村委會主任李全營感觸頗深:聽都聽煩了!怎麼辦?
  • 東城所有垃圾年內全程實時監管 崇外試點廚餘垃圾不分類不清運
    新世界家園廚餘垃圾分出率突破21%新世界家園小區5號樓樓下,垃圾桶站負責人胡志英正在忙活著,看到前來扔垃圾的居民,胡志英立刻接過垃圾袋檢查,確認袋中全是廚餘垃圾後,才用電子秤為垃圾稱重。然後,將袋內的廚餘垃圾倒入綠色廚餘垃圾桶內,把塑膠袋抖摟乾淨,再扔進灰色的其他垃圾桶裡。「新世界家園小區有600多戶居民,每天大約能產生600多公斤廚餘垃圾。」東城區崇外街道網格中心副主任李濤告訴記者,過去,廚餘垃圾的分出率只有6%,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截至上個月,廚餘垃圾分出率終於突破了21%。
  • 嘉興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評比每月公布 還分「紅黑榜」呢
    自前期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建設以來,已經建成生活垃圾分類亭2個,各個樓道口已配置灰色其他桶和藍色可回收垃圾桶各一個,為方便居民投放有害垃圾,還在各個樓道口的牆上,掛了有害垃圾回收袋。「通過居民自己到社區領取和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發放相配合的方式,給每戶居民發放了一個分類桶和兩份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單。」張亞萍告訴記者。  在查閱相關臺帳資料後,評比組人員分組來到小區的各個角落進行現場考察和打分。
  • 南京強制垃圾分類雙月追蹤|你進階為「會分垃圾的文明人」了沒?
    到2020年12月底,南京全市每天收運廚餘垃圾超過880噸。而11月1日以前,南京收運的廚餘垃圾每天不足百噸。這大有「味道」的增長,是南京市民垃圾分類實實在在的成果。在垃圾源頭的市民,聽不到廚餘垃圾處理終端——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工人的評價:送來的廚餘垃圾分揀質量越來越好,目前已經完全取消了人工分揀,僅靠機器分揀便可滿足要求。南京市民素質太高了!了不起!」
  • 北京西山庭院小區堅持垃圾分類15年,有何辦法?飼養的昆蟲幫大忙
    萬科西山庭院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介紹,西山庭院小區作為北京市垃圾分類的第一批試點單位,從2004年起,就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十五年來從未間斷。李英慶認為,現在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在小區內基本達到了百分之百,有些業主分類已經很專業化了。「總體來說,在源頭分類上,大部分業主自覺參與,還算不錯。我們在進行二次分類時,花的精力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