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貿天地內100多家餐飲單位都在實施垃圾分類
晚上8時30分,市區下角的黎記大排檔送走最後一撥客人後,夥計們熟練地將餐餘垃圾放進專門的垃圾桶。晚上9時,專門回收廚餘垃圾的垃圾車來到店裡的後廚回收,最終駛向廚餘垃圾處理點,利用綠色養殖黑水虻處理廚餘垃圾。
在惠城區,這樣的場景每天在各地上演。為推進全區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工作,惠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惠城區分類辦」)加強頂層設計,聯動惠城區市場監管局,把市場、飯店、食堂、大排檔等集中餐廚垃圾產生的餐飲單位納入收運體系,規範分類收集運輸,為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奠定紮實基礎。
據統計,截至目前,惠城區62個集貿市場已設置垃圾分類桶,8個街道的集貿市場、345家餐飲服務單位已100%完成垃圾分類桶設置、責任牌公示和臺帳記錄等工作,同時協助垃圾分類收運公司與345家餐飲服務單位籤訂了垃圾收運協議。
廚餘垃圾「直收直運」漸成習慣
入夜的惠州,忙碌依舊。晚上10時,專門回收廚餘垃圾的收運車開到了市區佳兆業中心地下停車場,準時停在臨時收運點,工作人員將該商場一天產生的所有廚餘垃圾都搬上了車。
佳兆業中心負責垃圾分類的潘金明告訴記者,商場每個樓層都有垃圾分類負責人,在商場公共區域由保潔人員負責對垃圾進行分揀分類。對商場內的餐飲店員工組織了多場培訓,並有專門的垃圾桶存放廚餘垃圾。「為了不影響環境,廚餘垃圾每天晚上由餐飲商家放到商場負一層的臨時收運點,由收運車統一收走。」潘金明說,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垃圾則在每一層設有桶點,由商場保潔人員負責收放在臨時收運點。
在市區華貿天地一家日式燒烤店內,記者看到餐廳服務員在收拾客人桌面時,會有意識地將廚餘垃圾和其他類型的垃圾分開,廚餘垃圾歸到了專門的垃圾盆內。
該門店店長李國球指著垃圾推車上的分類盆介紹,現在店裡會定期給員工培訓垃圾分類知識,特別是負責大廳的新進員工,讓他們在收拾客人桌面垃圾時,及時將廚餘垃圾分類好,這樣分類的效果更明顯。
「從試點到現在,隨著垃圾分類工作深入開展,大家慢慢養成了分類的習慣。一開始每月收運的廚餘垃圾大概是200噸,現在每月有250噸。」華貿天地物業環境監督委員會工作人員李洪寶告訴記者,目前華貿天地內100多家餐飲單位都在實施垃圾分類,每天下午2至3時和晚上9至10時這兩個時間段,廚餘垃圾收運公司的人會上門收運各個單位的廚餘垃圾。
到345家餐飲服務單位入戶宣傳
除了在大型購物中心的餐飲單位廚餘垃圾得到有效收運管理外,位於惠城區大街小巷的餐飲服務單位也在進行垃圾分類工作。
日前,記者跟惠城區分類辦常務副主任劉菊芳在祝屋巷調研時,隨機走進數家大小不一的餐飲機構,詢問店家有關垃圾分類工作時,他們主動展示生活垃圾責任牌,並能熟悉說出負責收運的企業名字和時間。「街道辦、工商所、分類辦的工作人員來了好幾次,我們都知道廚餘垃圾要單獨裝,我們已經與收運企業籤了協議,他們晚上9時就會來收的。」一位老闆笑著告訴記者。
「餐飲機構產生的餐廚垃圾量較大,實施集中收運,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劉菊芳介紹,要推動這項工作,必須有抓手,學習借鑑其他地市的經驗後,惠城區突出行業管理,由惠城區市場監管局負責規範集貿市場、餐飲單位垃圾分類管理。
「我們基層工商所的工作人員雙管齊下,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走街入戶摸底調查,建立信息臺帳。」惠城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幼聰告訴記者,5月以來,按照《惠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的要求,積極在轄區集貿市場、餐飲服務單位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和摸底排查工作,引導、督促市場開辦方及經營者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了8個街道62個集貿市場、345家餐飲服務單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稱、地址、日均餐廚垃圾量等,並建立垃圾分類信息臺帳,上門向集貿市場和餐飲服務單位張貼、發放垃圾分類宣傳資料3000份,動員、指導他們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責任牌清楚標示投放位置方式
市區下角的德記大排檔的後廚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是專門裝其他垃圾的白色垃圾桶,一個是藍色圓桶用來裝廚餘垃圾。
「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不少小型餐飲單位的生意不好做,為了減輕餐飲單位負擔,不要求他們強行換桶,只要能做好分類就行。」劉菊芳說,另外,惠城區分類辦負責製作生活垃圾分類責任牌以及垃圾分類桶貼,由基層工商所的工作人員送至餐飲單位。
在生活垃圾分類責任牌上,各單位需要明確責任單位、管理單位的責任人,並將名字和電話填在牌子上,確保有專人負責垃圾分類工作;同時,責任牌上對各類垃圾的投放位置和投放方式都清楚標示,商戶可一目了然地了解投放要求;責任牌上還印上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類運輸單位的清運時間、責任人及聯繫方式;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則需要各單位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填寫。「通過這塊牌子,明晰了各單位的責任,各單位遇到問題可及時與收運單位聯繫,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分類、收運模式。」劉菊芳說。
「站在商戶的立場上切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也讓更多餐飲商戶理解並支持垃圾分類工作。」李幼聰說,有些年齡大的餐飲單位經營者,不清楚如何聯繫廚餘垃圾收運企業,工商所的工作人員就幫他們打電話聯繫收運企業,並將聯繫方式都填在責任牌上。
在基層工商所、街道辦、社區幹部、區分類辦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下,345家餐飲服務單位已與垃圾分類收運公司籤訂垃圾收運協議,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垃圾減量化,惠城區市場監管局還開展餐飲業使用公筷公勺、「限塑令」專項檢查行動,從源頭上減少餐廚垃圾和一次性包裝材料的使用。同時對全區餐飲單位開展「文明餐桌」光碟行動,發放和張貼宣傳海報2.5萬份,引導消費者適度點餐、餐後打包,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減少垃圾生產量。
接下來,該局將打造4個集貿市場示範點,將垃圾分類工作融入食品安全管理員培訓,緊抓市場開辦者和餐飲經營者「兩個主體」責任落實,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深入開展。
◎探秘
3家終端企業這樣處理廚餘垃圾
收運好的廚餘垃圾,最後去了哪裡?廚餘垃圾分類終端究竟是怎麼樣的?帶著不少讀者市民的疑問,記者走訪了我市3家廚餘垃圾終端處理企業。
在惠城區小金口街道九龍村的惠州惜福複合農業科研基地,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照料瓜果蔬菜和土雞。在這裡,果蔬的肥料、土雞的飼料,都是利用回收的廚餘垃圾加工處理而成。
廣東惜福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扈華庚告訴記者,收集回來的廚餘垃圾放進接料鬥後,先進行固液分離,油水通過設備分離出油脂,可用來製作生物柴油;固體的廚餘垃圾則經過處理打碎,按一定比例和麩皮、糠混合攪拌,變成供黑水虻食用的飼料。
「黑水虻是一種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通過取食廚餘垃圾不斷生長。這些富含蛋白的黑水虻長大後,將它們製成蟲幹即可作為飼料售賣。」扈華庚介紹,黑水虻吃得多,吸收轉化率高,蟲幹是餵養雞、鴨、魚、蛙等的理想原料。「黑水虻的蟲糞也沒有浪費,可作為蔬菜瓜果的肥料。」扈華庚指著黑水虻飼養大棚旁植株健壯的百香果說。
在市環衛車隊西北角場地,惠州市惠分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也於去年啟動了廚餘垃圾黑水虻生物處理試點項目,對多個街道轄區內的餐飲行業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的廚餘垃圾進行收運處置。該企業的預處理系統和養殖系統使用全自動模式。
「從全國來看,分解廚餘垃圾的方式有很多,希望通過試點不同的方式來找到一條最適合惠州實際的道路,實現市場化、可複製的多方共贏模式。」市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啟動廚餘垃圾專項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中,還引進了水渣油分離式研磨一體化工藝專項處理方式。
在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尚未啟用的垃圾中轉站,記者看到水渣油分離式研磨一體化設備。將廚餘垃圾倒入機器,就能實現油水分離,油可提煉用作生物柴油,汙水處理後可達標排放,廚餘垃圾的幹渣則可變成有機肥料。「這套設備的優勢在於機器佔地面積小,純物理化處理廚餘垃圾。」惠州市長森實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依託現有城區生活垃圾轉運站、環衛工具房、邊緣綠化帶等基礎設施,即可建設小型一體化處理站,實現廚餘垃圾就近處理。試點期間,該公司選擇了15家餐飲企業,每天收集五六噸廚餘垃圾,每噸廚餘垃圾可產生100公斤左右的幹渣,幹渣可製成有機肥。
來源:惠州日報
【來源:市局辦公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