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開始,北京便開啟了垃圾分類的新篇章。目前北京垃圾的分類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廚餘垃圾處理時,因為有些小區的物業嚴格要求居民在傾倒時必須要「破袋」,引發了不少居民的擔心——因「裸投」廚餘垃圾的存在有可能出現的蚊蠅等環境問題。
廚餘垃圾是不是必須要「破袋」?不「破袋」行嗎?
針對居民的這一困惑,環保調研員最近認真翻看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但並未發現其中對廚餘垃圾投放時是否「破袋」進行限定。不過環保調研員也注意到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公布的《北京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辦法》中有這樣的表述:為了切實提高廚餘垃圾的分出質量,交付運輸時應做到「無塑料橡膠」。
目前針對廚餘垃圾投放時是否必須「破袋」,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法規處副處長馬立明解釋稱,廚餘垃圾在投放時,鼓勵居民破袋後投放,而在實施過程中,各區則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來決定。
「破袋」投放意義何在?
北京廚餘垃圾「破袋」主要是用於有氧堆肥和厭氧制沼發電,以實現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由於堆肥就是利用微生物,將廚餘垃圾重新分解之後變為肥料,因此需要清理塑膠袋,避免廚餘垃圾在堆肥時出現「缺氧症狀」,影響堆肥效果。
另外,廚餘垃圾還可用於制沼發電,雖然發電中用到的是厭氧發酵罐,但是在對廚餘垃圾進行擠壓或切碎處理時,一些又大又厚的塑膠袋很可能會纏繞在刀面、擠壓鈍器或轉軸上,誘發機械故障;或有可能會在厭氧罐內形成一層不透氣的膜,導致沼氣發電系統崩潰,造成更大的損失。
因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才會在《北京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辦法》中做出關於廚餘垃圾交付運輸時應做到「無塑料橡膠」的要求。
「破袋」後的異味處理
廚餘垃圾的異味多來自於垃圾中未消除的水分味道,為了防止異味對小區居民造成生活困擾,在《北京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辦法》中就對廚餘垃圾的投放做出投放前需瀝乾水分的規定,剩菜剩飯則要在控幹湯汁後再投放到廚餘垃圾箱中。
廚餘垃圾處理周期
目前,北京市要求各小區需要按照《北京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辦法》規定,將廚餘垃圾「日產日清」。而在在垃圾投放高峰期,小區可以適當增加收運頻次或增加收集容器數量,確保垃圾桶不滿冒,維護小區環境整潔。
附加知識科普:
據悉,目前北京市通州區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已於2018年底投入生產運行。其每天能夠處理600噸垃圾,其中200噸為廚餘垃圾,是全國規模最大,也是唯一可以同時處理廚餘、糞便、汙泥三種不同垃圾的系統。而1噸餐廚垃圾可以產生約120立方米沼氣,通過燃燒可發電約220度。對於廚餘垃圾產生的滲瀝液和在有機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汙水,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在經過生化預處理後,將流入隔壁的汙水處理廠,最終成為中水,實現二次利用。
全國誠招「環保調研員」,主要從事環保法制宣傳、環保課題調研活動、環保項目政策反饋等,有意者可直接在官網下載相關資料。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磚塔胡同56號西配樓205室,郵編:100810。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