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在採訪垃圾分類時發現,不少市民仍未養成「裸投」(將廚餘垃圾倒進桶內,隨後將垃圾袋投入其他垃圾桶內)的習慣。究其原因,不少市民認為,「圖方便,我使用的是可降解塑膠袋,應當可以和廚餘一起降解吧?」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採訪到了一位業內專家,他認為公眾對「可降解」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廚餘垃圾如果用於堆肥,大約1個月時間即可變成肥料,而即便是可降解塑膠袋,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也至少要半年才能充分分解,如果深埋地下,這個時間將更長。」因此,即使是可降解塑膠袋,也沒辦法和廚餘垃圾混裝混運。
有什麼方法能夠替代塑料垃圾袋嗎?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德國、日本等垃圾分類起步較早的國家,政府鼓勵民眾使用可重複利用的布袋、塑料瓶裝垃圾。本市有關單位也展開了行動,與科研高校展開合作,計劃研製出一種可以與廚餘同期降解的垃圾袋。
另外,記者注意到,不少社區為了推廣垃圾分類,經常向居民發放垃圾袋。採訪時,不少市民都表示曾免費領取過這種超薄的塑料垃圾袋,即使參加和垃圾分類不相干的社區活動,垃圾袋也常常被作為紀念品發放。在居民李先生家中,記者見到引人深思的一幕:社區發的超薄塑料垃圾袋塞了滿滿一抽屜。「去年的還沒用完,今年新規實施後,又發一大包。」
李先生所在的小區僅有200多戶居民,早在去年就開始推廣垃圾分類。為了提高參與率,社區給每家每戶都發放了4種顏色的超薄塑料垃圾袋,分別對應4色垃圾桶,鼓勵居民將垃圾分類裝入不同袋子,投放後再由分揀員開袋檢查投放效果。
這種模式出發點很好,聽上去也簡單易行。但記者觀察發現,實際運行時似乎遭遇了尷尬——累壞垃圾分揀員。初夏的清早,氣溫並不高,分揀員王師傅皺著眉,滿頭大汗,居民打包好的廚餘垃圾,他都要逐個解開,倒出裡邊的東西,再使勁兒抖摟抖摟塑膠袋。此番操作的目的只有一個:把塑膠袋從廚餘垃圾中「解救」出來,回到其他垃圾的「正道」上。一對年輕情侶走了過來,檔案袋大小的塑膠袋中只裝了幾塊西瓜皮。王師傅的眉頭更皺了。
記者注意到,早在2007年底,國務院就曾出臺「限塑令」,目的是限制和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汙染」。已經實施近半月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也明確提到,禁止在本市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可見,有關部門提倡公眾減少使用塑膠袋,以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我們將制定更加精細化的領取流程,促使居民用多少領多少,最大程度上杜絕垃圾袋的浪費。」一位負責向居民分發垃圾袋的社工告訴記者。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陳強
編輯 李拓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