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15日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14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14日,記者走進黑水虻繁育基地,只見示範點1000平方米的生物大棚內,立著4排養殖架,每層養殖架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黑水虻。「你看,現在正在猛吃餐廚垃圾的就是黑水虻小幼蟲,是一種腐生性水虻科昆蟲。」漆橋街道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物示範點負責人劉金寶說,廠內大約養殖著1000斤黑水虻,每日可「吃」掉2.5噸廚餘垃圾,能消耗掉漆橋街道每天產出的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廚餘垃圾到達生產車間後,他們會先將雜物與餐廚垃圾分離,再將分離出來的廚餘垃圾進行粉碎處理,顆粒度達到投餵標準後,還要再看垃圾的狀態。如果垃圾溼度過高,則進行乾燥處理,最後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通過泵管輸送到養殖區,餵食黑水虻幼蟲。
據介紹,黑水虻從幼蟲長成成品蟲只需要15天,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可轉化成有機肥,用於果樹施肥。成品蟲富含多種維生素、卵磷脂以及有益礦物質元素,可用於螃蟹、龍蝦等水產養殖,還可以添加到寵物飼料中。
「養殖黑水虻消耗廚餘垃圾屬於生物處理方式,轉化率高,基本可實現『零殘渣』。」劉金寶說,可用於廚餘垃圾生物處理方式的,還有蟑螂和蒼蠅,但這兩種均為害蟲,而且價格昂貴、產出率低。蟑螂大約3個月才能消耗一次廚餘垃圾,蒼蠅幼蟲成本價為10元/斤。黑水虻的產出率大約是蟑螂的6倍,成本價僅為蒼蠅的1/5。50克黑水虻卵孵化出的幼蟲,可處理約1000斤餐廚垃圾,5噸餐廚垃圾可培育1噸黑水虻幼蟲。
隨著南京垃圾分類的不斷推進,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分出量都在上升。為滿足後端處理需求,該黑水虻繁育基地正在擴建,預計7月底生物大棚面積將達2000平方米,每日廚餘垃圾處理量將提升至5噸-10噸。 (白雪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