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水果、爛菜葉、
食物殘渣、廚餘泔水
……
腦補下那散發出的味道
這些令人嫌棄的廚餘垃圾
該如何處理?
廈門創新突破,因地制宜破解農村廚餘垃圾分類難的問題,逐步形成減量化、實用化、生態化、資源化等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既節省了處理成本,又促進源頭減量,提高資源化利用率。
農村廚餘垃圾處理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負責人表示,島外各區、各部門正積極探索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積累一定經驗後,將逐步推廣,為廈門繼續做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供指導,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鄉村顏值越來越高。
減量化
「吃」垃圾「吐」肥料
神奇機器讓廚餘不出村
在翔安區內厝鎮清潔樓
有一臺神奇的設備
它「吃」進去的是廚餘垃圾
「吐」出來的是肥料
這臺機器叫機械快速成肥機
專門用來處理附近村莊的廚餘垃圾
投入廚餘垃圾後,通過機械化破碎、脫水,添加微生物,經過短暫的12小時,廚餘垃圾就可變成粉末狀的有機肥。「分揀後的廚餘垃圾倒入機器,經過一系列生化處理,可以快速變成有機肥料。」內厝鎮環衛所分管領導王琦介紹道,目前機器運行穩定,每天最多可處理廚餘垃圾2噸,每噸產生有機肥0.15噸左右。
內厝鎮清潔樓,工作人員將廚餘垃圾倒入機械快速成肥機中。
他抓起一把剛剛「出爐」的肥料,顏色較深,靠近一聞,帶有特殊的土木味道,全然沒有了廚餘垃圾的氣味。「這些肥料都是優質的有機肥,特別好用,附近的農戶、居民都會主動過來拿回去使用。」
廚餘垃圾經過發酵後變成有機肥,用於改善土壤質量。
在清潔樓的旁邊,是一塊種著各種蔬菜的試驗田。芥菜、捲心菜、蔥……綠油油的蔬菜在陽光下顯得清新誘人,這些蔬菜在生長過程中施用的都是機械快速成肥機製造的有機肥。「施用快速成肥機生產的肥料種出的蔬菜,不僅長得好看,而且長得快。現在大家都搶著用。」一位前來領取肥料的村民也贊道,「這些有機肥料質量確實好,家裡種的花花草草都用它施肥,長得很好。」
機械快速成肥機啟用後,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內厝鎮趙崗、曾厝、美山村莊的廚餘垃圾得到了大幅的減量。環衛工人說,原本三個村每天約產生廚餘垃圾500多公斤,採用機械制肥後,大大減少了廚餘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汙染和轉運成本。廚餘垃圾不出村,就地減量,這三個村的廚餘垃圾每日可生產出近100公斤的肥料。
資源化
秸稈粉碎發酵
變成有機肥還田改良土壤
秸稈是田間地頭中常見的垃圾。莊稼收割過後留下的許多秸稈,讓不少農民犯了難,以前的處理方法大多是一燒了之。但焚燒秸稈,不但會降低空氣品質,還容易引發火災,滾滾濃煙更會給周邊群眾的健康帶來較大影響,這樣的做法已經被明令禁止。不少農戶就隨意地把秸稈堆放在田頭,任其自然腐爛。
廈門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防是翔安區新圩鎮面前埔村的種植大戶,生產的蔬菜供應廈門各大超市,深受市民的喜愛。他說,「秸稈扔在田間地頭,也是一種汙染,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我一直在想辦法,讓秸稈成為可利用的資源。」
對有機肥發酵技術一直很感興趣的他,在網上看到了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案例。於是他嘗鮮購買了一臺秸稈粉碎機,在自己的設施大棚裡開始了摸索。
工人操作機器將秸稈、尾菜、豆渣和有機肥運到攪拌機裡攪拌。
走進郭防的設施大棚,只見工人抱著秸稈送進秸稈粉碎機,通過機器處理,秸稈成了碎末,細膩鬆軟。雖然設施大棚裡堆滿了秸稈、尾菜、豆渣和有機肥,但卻沒有刺鼻難聞的味道。介紹起這臺「新寶貝」,郭防很興奮:「真好用!它可以把秸稈快速粉碎,粉碎後的秸稈添加蔬菜分揀和豆腐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後,經過生物菌發酵,成了有機肥。」
工人操作機器將秸稈、尾菜、豆渣和有機肥運到攪拌機裡攪拌。
面前埔村是廈門主要的蔬菜專業生產村,以蔬菜為主的農作物年播種面積約3000畝,年產生秸稈1500噸,其中包含辣椒、茄子等難於處理的蔬菜秸稈。因此,做好秸稈的回收利用有一定緊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郭防的合作社每個月已經可以處理近200噸的農業廢棄物。他說,合作社目前也開始探索採用秸稈兌換有機肥的方式,每噸秸稈可與合作社兌換200公斤至250公斤的有機肥,以此提高農戶處理秸稈的積極性,增加土壤有機肥使用,提升耕地土壤質量。
生態化
小蚯蚓展身手
「零廢棄」農場形成立體循環
每天,農場工人會把地裡的爛菜葉、水果皮等廚餘垃圾投到堆肥池裡,再搭配畜牧或家禽糞便、紅糖、水、分解菌一起發酵。1個多月後,這些廢棄物就成了有機肥,為農場裡的農作物提供養分。
這處被稱為「零廢棄」的農場,就是翔安區大霧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豬小惠生態農場。農場佔地500畝,每年可處理200噸以上農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製成的有機肥基本可以滿足合作社果樹、蔬菜的有機肥施用需求。
豬小惠生態農場利用玉米秸稈等覆蓋在土上起到保溼作用。
「農場的循環模式就是建立立體生態鏈,以此維護各個生態鏈上的關係與平衡。」負責人黃永修介紹,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種養結合,打造立體循環的模式,採用綠色防控技術,儘可能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品相好的產品可以銷售,差一點的產品做成加工品,再差一點就是雞鴨牛羊的飼料,做到物物有用處,不對環境造成汙染;而雞鴨牛羊的糞便又可用作農作物的肥料,改善土壤質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這段時間,黃永修正在研究《齊民要術》,他說,以前,農業生活中產生的廚餘、家畜糞便等有機物最終都能變成有機肥返回到農業種植中,形成生態系統的循環,力爭做到廚餘垃圾「零廢棄」。
為了提高土壤的活力,黃永修在農場裡養殖蚯蚓,他說,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小蚯蚓可以展現大身手。「蚯蚓及其糞便,能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菌群,可以讓土壤更健康,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此外,用蚯蚓作飼料,還可以養殖動物,有利於動物補充蛋白質。再用農業廢棄物和動物糞便養殖蚯蚓,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循環。」
豬小惠生態農場的立體生態循環模式已經取得了實際成效。黃永修說,由於整個農場不施除草劑等化學農藥,自然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吸引了大批的螢火蟲在此自然繁衍。「螢火蟲對生活環境要求極高,農場裡,一到夏天的晚上,就能看到螢火蟲飛舞、亮如繁星的美景。這是對我們農場生態環境最大的肯定。」
實用化
尾菜做酵素
三個月後變身蔬果「美食」
在農村的廚餘垃圾中,尾菜佔了很大一部分。所謂尾菜,就是在採收、加工、運輸、售賣時必須去掉的殘老菜葉,或者是有不同程度凍傷、壓傷、擠傷的蔬菜。在農業生產中,尾菜被當作蔬菜垃圾棄之不用。
但在集美區捷聖生態農業種植園,尾菜成了「寶」——蔬菜葉,水果皮等蔬菜垃圾被用來製作酵素,成了園區裡最環保的肥料。
走進捷聖生態農業種植園,可以看到多個巨大的容器,裡面裝的就是尾菜製作的酵素。負責人鍾俊傑打開一罐已經發酵好的酵素,一股酒香撲鼻而來。容器裡,一顆顆紅色番茄浸泡在酵素裡,鮮紅可愛。
集美區捷聖生態農業種植園負責人鍾俊傑介紹,加入酵素進行澆灌後,蟲害少了,果蔬長勢更好。
鍾俊傑介紹說,以他的100畝基地面積計算,每個月產生約2噸廢棄的果皮菜葉。以番茄為例,每次採收的量大概在5000公斤左右,有四分之一是次品,不能上市。「這些次品番茄如果扔掉,就是大量的尾菜垃圾。我們就嘗試用來製作酵素。」他說,用尾菜來製作酵素,大概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因為尾菜量大,他特別添置了大型容器來製作酵素。他說,「按一定比例加入尾菜、水、紅糖,裝滿約六成,攪拌均勻,讓尾菜全部浸入在液體中。旋緊塑膠罐蓋後,置於陰涼、通風之處。此後第一個月,每天旋鬆罐蓋排氣,釋放發酵產生的氣體,繼續靜置至三個月期滿就可以使用。」
在鍾俊傑的基地,酵素成了很好的肥料,用稀釋後的酵素噴灑菜地,不僅實現尾菜垃圾的再利用,還可以預防西紅柿病毒病、豆角炭疽病、白菜蚜蟲、捲心菜菜青蟲等,一舉兩得。
下面用一組數據
向大家展示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探索
機械快速成肥機每天最多可處理廚餘垃圾2噸,每噸產生有機肥0.15噸左右。
機械快速成肥機啟用後,內厝鎮趙崗、曾厝、美山村莊的廚餘垃圾得到了大幅的減量,這三個村的廚餘垃圾每日可生產出近100公斤的肥料。
面前埔村以蔬菜為主的農作物年播種面積約3000畝,年產生秸稈1500噸,該村的廈門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每個月已經可以處理近200噸的農業廢棄物。
廈門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探索秸稈兌換有機肥,每噸秸稈可與合作社兌換200公斤至250公斤的有機肥,以此提高農戶處理秸稈的積極性。
豬小惠生態農場佔地500畝,每年可處理200噸以上農業廢棄物。
廚餘垃圾變肥料
變廢為寶無汙染
為這些積極探索點個讚或在看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廈門日報記者:吳曉菁 攝影:張奇輝
編輯:盧婷雯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晚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標星+置頂廈門晚報
一秒找到晚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