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幼蟲吃廚餘垃圾,長為老熟幼蟲後,可以作為飼料去養殖羅非魚。吃不掉的纖維質以及黑水虻產生的糞便,就用來製作有機肥。」萬科西山庭院小區進行垃圾分類後,將廚餘垃圾和殘枝落葉就地處理,變廢為寶。這個小區從2004年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如今已是第十五個年頭。
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垃圾分類被納入了業務部門的考核評分項。自2017年在全市機關推行垃圾分類以來,北京一中院嚴格落實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垃圾分類管理已實現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
據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消息,今後,北京學校、醫院、商業辦公樓宇、旅遊景區、酒店等將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北京市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達到90%以上。時間緊,任務重。那麼,已經在推行垃圾分類的小區及單位是怎麼做的?是否有值得借鑑的經驗?
西山庭院小區 垃圾分類15年
亮點
廚餘垃圾不出小區,殘枝落葉化作肥料
6月1日,記者走進西山庭院,在小區隱蔽的位置,有一個特別的垃圾處理室。十餘平方米的房間內,放置了一個塔狀的「有機垃圾消化器」,它分為8層,每一層裡都養殖了黑水虻幼蟲。管理人員根據幼蟲的成熟度將它們向上挪移。在黑水虻長為老熟幼蟲時,就變為羅非魚的飼料。養殖羅非魚的魚缸也是一個循環系統,羅非魚的糞便又可用來種養魚缸上方的有機蔬菜。
在小區內,還分布著十餘個堆肥箱,在這些箱子裡,園林廢棄物也變成了有機肥。「小區內的落葉、枝幹等經過粉碎後在箱子裡進行堆肥。我們會進行實時溫度監測,當它完全變成腐殖質後就可以用了。」萬科西山庭院小區環境負責人李英慶告訴記者,在今年四月份,他們邀請居民一起用這些有機肥在小區中種植了50多處鄉土花卉。
「在垃圾分類時,有些居民會疑惑,說我前期分好類了,在後端處理的時候,是不是又給我混到一起處理了?所以我們讓業主參與進來,讓他們知道自己做的垃圾分類讓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李英慶站在花壇旁告訴記者,他身旁剛種下的花卉開出了零星的小花,到了夏天這裡會變得更加繁茂。
萬科西山庭院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介紹,西山庭院小區作為北京市垃圾分類的第一批試點單位,從2004年起,就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十五年來從未間斷。李英慶認為,現在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在小區內基本達到了百分之百,有些業主分類已經很專業化了。「總體來說,在源頭分類上,大部分業主自覺參與,還算不錯。我們在進行二次分類時,花的精力也不多。」
居民李女士告訴記者,小區物業之前宣傳垃圾分類時,給每家每戶免費發放了三個垃圾桶,上面分別寫有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每個垃圾桶的顏色都不一樣。「好幾年了,我們家也一直都在用這幾個垃圾桶,這樣在家裡垃圾分類更方便。我們家住一層,有一個小花園,現在我們自己也會在家裡進行堆肥。買了堆肥箱,有時候也跟物業他們要一點酵素,現在我家的廚餘垃圾都用來養自家小花園裡的花草了。」
點評
小區近7成垃圾問題來自「廚房」
零廢棄聯盟政策顧問、環境史博士毛達認為,西山庭院小區的垃圾分類作為一個示範,主要作用在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閉合循環模版,也重塑了信心。「它的重要意義不在於證明其經濟可行性,在一個小規模的循環中,單位的投入肯定是偏高的,但是它為接下來的嘗試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這種垃圾處理的技術可大可小,適用於一個社區,也同樣適用於多個社區的聯合,甚至是一個街道。西山庭院在小區內形成廚餘垃圾的閉合循環,這也給相關管理部門一個信號,這種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方式是可行的。」
海澱和諧社區發展中心研究員張麗曼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廚餘垃圾約佔生活垃圾的60%至70%。將廚餘垃圾就地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不出社區,這對改善生態環境帶來的價值也是巨大的。西山庭院通過飼養黑水虻來處理廚餘垃圾,效果很顯著,值得肯定。但可能一些老舊小區內不具備養黑水虻的條件。「用黑水虻處理廚餘垃圾,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個設備會佔用一定空間,並且因為黑水虻會產生不太好聞的氣味,還需要做一定的隔離。對於空間緊張的老舊小區,還需要摸索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張麗曼認為,不管是廚餘垃圾,還是落葉,在小區內處理、堆肥,遠比清運到垃圾填埋場更加節省成本。「我所知道的一個小區,一年要產生30至40車落葉,每車消納費至少1500元,每年光處理這些綠植垃圾就要花五六萬元。但如果在小區內把落葉進行發酵製成腐殖質用於改良土壤,成本比送到填埋場低得多。只需要買一臺樹葉粉碎機,便宜的兩三千元,可以長期使用,加上一點耗電,勞動力工資大約兩萬元左右,就可以使綠植垃圾不出社區得到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市一中院餐廳 人人都是分揀員
亮點
注重源頭減量,垃圾分類納入工作考核
5月31日中午,記者來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食堂。此時正值午飯時間,法院的工作人員用完餐後,端著盤子來到殘食臺,他們並不需要食堂工作人員的提醒,自然地先放置好碗筷,然後將剩餘食物傾倒到標有「廚餘垃圾」的垃圾桶中,同時把喝過的酸奶盒和用過的紙巾扔到「其他垃圾」的垃圾桶裡,最後才將盤子遞給站在殘食臺後的垃圾分揀員,轉身離開。這只是一中院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縮影。
「食堂就餐的這種垃圾分類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目前一中院每天產生約700公斤垃圾,其中近500公斤來自於食堂,所以一中院把食堂的垃圾分類視為重中之重。我們在殘食臺設立垃圾分揀員,讓他們以自身行動來引導用餐人員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用餐的同事看到引導員在這幫你分揀,一段時間後就會自覺地做好垃圾分類。」一中院機關後勤服務中心副主任柴傑告訴記者。除了進行垃圾分類外,還注重源頭減量。機關後勤服務中心經過約兩年的統計分析後,根據季節、菜品和用餐人數精確採購每天的菜品原料,也儘量採購健康、產生垃圾少的淨菜。
跟一般居民小區不一樣,機關事業單位主要的垃圾除了餐廚,就是廢棄的辦公用品。「在對待辦公垃圾上,首先我們特別注重厲行節約,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比如,耐用品能修則修,易耗品儘量節省,紙張兩面列印,不用一次性用具辦公等,推行無紙化辦公。在對待有害垃圾的處理上,我們實行了交舊換新,比如領取新的印表機墨盒,需要拿著用過的舊墨盒換領。同時我們還把垃圾分類的考核納入業務部門考核評分項,對沒做到垃圾分類的同事,要進行提醒和扣分處理。」一中院機關後勤服務中心主任王璐告訴記者。
王璐告訴記者,一中院領導十分重視垃圾分類工作,制定下發了具體規定和實施方案,投入專項經費提升硬體設施條件、規範垃圾分揀員的設置,共添置統一標識的分類垃圾桶132個。「垃圾分類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樹立每個人的分類意識,這也是一中院推行垃圾分類最大的難點。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一方面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宣傳以及召開會議組織培訓,強調貫徹相應考核機制。另一方面,我們將依託全院辦公信息化大數據系統,研發對諸如辦公用品消耗、食堂原材料消耗等數據信息的統計分析系統,進一步對產生的各類垃圾處理工作進行預判和有效合理應對。」
點評
制度化才能讓好的做法持久
企事業單位如何推進垃圾分類?毛達認為:「在已經有一些比較好的摸索之後,還要注意持久性的問題。如果要保持一種長久的狀態,這就需要制度的建立。」
張麗曼認為,首先要節約資源,做到減量化。其次,重複利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製品。第三,一定要把有毒有害的垃圾首先分出來。「有毒有害垃圾無論是焚燒、填埋都會造成汙染,所以一定不能把它們和其他垃圾混合處理。而且,在有害垃圾這個類別裡,還應該進行細分,不宜使用一個垃圾箱混合投放。因為有害垃圾品種很多,所含的有害物質林林總總,混在一起投放容易發生有毒化學反應,還容易互相碰撞擠壓,造成汙染物的滲漏。例如含汞螢光燈管、體溫計等玻璃製品,如果與其他有害垃圾混合投放,一旦破碎,裡面的汞就會很快蒸發,使人發生汞中毒。」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謝宇航 文並攝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