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近日,東城區印發了《東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和相關實施辦法。按照實施辦法,東城區住宅小區垃圾分類投放模式可分為固定式、流動式兩類,一些小區也可採取二者的組合模式。
《東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社會單位垃圾分類全面實施, 所有街道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
垃圾如何分類?
主要分四類,醫療垃圾單獨收集
東城區黨政機關、社會單位垃圾分類暫行的實施辦法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的標準和要求,黨政機關、社會單位垃圾分類基本品類主要包括: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在四分法的同時,要求醫療垃圾單獨處置。
廚餘垃圾主要指黨政機關、社會單位在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渣、食品加工廢料,包括剩菜剩飯、菜根菜葉、骨骼內臟、果皮等。
可回收物主要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回收後經過再加工可以成為生產原料或者經過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其中,廢棄電器電子類產品包括報廢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傳真機、掃描儀、投影儀、電視機、空調機等;其他可回收物包括公開發行的廢舊報刊書籍、廢塑料、廢包裝物、廢舊紡織物、廢金屬、廢玻璃等。
有害垃圾主要指《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的品種,包括廢電池(鎘鎳電池、氧化汞電池、鉛蓄電池等),廢螢光燈管(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溶劑及其包裝物等。
其他垃圾主要指不能歸類於以上三類的垃圾,包括衛生紙、餐巾紙、汙染紙張、灰土、陶瓷碎片等。
實施辦法還規定了其他情況,醫院醫療垃圾要單獨設置相應收集容器,按照醫療垃圾相關規定要求處置;學校、科研院所產生的危險廢棄物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要求處置。
小區垃圾如何收集投放?
分為固定式、流動式兩種
按照東城區住宅小區垃圾分類暫行的實施辦法,住宅小區垃圾投放模式主要分為固定式和流動式兩類。
其中,固定式主要包括固定桶站、專人值守的分類驛站等。專人值守的分類驛站可按照每300至500戶居民設置。
流動式主要包括上門收集和定時收集兩種方式。上門收集是指收集人員與居民住戶採取一對一服務的方式,按照約定的時間和地點收集。定時收集是指垃圾收運車輛在指定時間定點收集或巡迴收集。
有的小區也可以採取流動式和固定式的組合模式。
怎樣扔垃圾才合格?
廚餘垃圾瀝乾水分,做到「三無」
垃圾分類堅持「乾濕分開、資源回收」。實施方案要求,廚餘垃圾應從產生時就與其他品類垃圾分開,投放前瀝乾水分。切實提高廚餘垃圾分出質量,交付運輸時應做到「無玻璃陶瓷、無金屬雜物、無塑料橡膠」。有包裝物的過期食品應將包裝物去除後分類投放。
可回收物分類投放時,應儘量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汙染。廢紙應保持平整;立體包裝物應清空、清潔後壓扁投放;廢玻璃製品應輕投輕放,有尖銳邊角的應包裹後投放。
有害垃圾投放應保證器物完整,避免二次汙染。
廚餘垃圾收運時,作業人員應對所收運廚餘垃圾進行質量認定,並進行稱重計量,做到「日產日清」。
可回收和有害垃圾怎麼收?
每小區至少一個投放點
按要求,每個住宅小區須至少設置一處可回收物收集點,應當選擇住宅小區內較方便位置設置,如:居民出入道路兩側、公共休閒區等。如果住宅小區內已建設分類驛站等「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可替代可回收物收集點。
可回收物可採取自行交投、預約上門的方式回收,由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採用專用車輛收集運輸到區域分揀中心進行分揀、打包處理。對於未提供上門回收或定時定點回收服務的居住小區,應在垃圾分類投放站點合理設置可回收物容器。
每個住宅小區至少設立一個收集有害垃圾的專門場所或容器,對不同品種的有害垃圾要進行分類投放收集暫存,並在醒目位置設置有害垃圾標誌。
各街道應設置有害垃圾暫存點,將有害垃圾交由具備危廢運輸處理資質的機構進行收運處置,根據有害垃圾的品種和產生數量,合理約定收運頻次。
如何減少垃圾量?
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免費提供塑膠袋
東城區垃圾減量的目標是進入垃圾焚燒和填埋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處理量增速逐步放緩,2020年控制在4%左右。實現源頭減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限制過度包裝、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開展舊貨交易、實施「光碟行動」、推行淨菜半淨菜上市等。
東城區生活垃圾減量暫行的實施辦法提出,禁止在東城區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應當在符合保密規定的前提下推行無紙化辦公,提高再生紙的使用比例,不使用一次性杯具。餐飲經營者、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和旅館經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洗漱用品等,並應當設置醒目提示標識。
東城區還將加強對果蔬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的管理,推行淨菜半淨菜上市,有條件可採用相對集中或就地資源化方式處理果蔬垃圾。
■ 探訪
疫情期間對垃圾收運車及垃圾桶進行消毒
王進軍是東直門街道的一名環衛工人,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堅守在一線。每天早上5點半,他穿上橙黃色環衛服,戴好口罩、手套並檢測體溫後,便開始了一天的清掃收運作業。他負責的區域位於東外大街社區,每天要不間斷地對路面以及路邊的綠化帶進行清掃,保證道路乾淨整潔。此外,他還要每天3次收運轄區內21組垃圾桶的垃圾,並對垃圾收運車及垃圾桶進行消毒。在日常清潔的基礎上,他還加強消毒力度,增加噴灑消毒液頻率,對轄區內設備設施、車輛進行100%消殺覆蓋。
據了解,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東直門街道每天出動清掃人員110餘人次,清運110餘車次,清理大件垃圾5車,消殺作業出動消殺人員16人次,每日定時對轄區生活垃圾、道路、居民樓道等場所進行消殺、清理。隨著返京人員增加,東直門街道嚴格做好隔離人員的垃圾收運工作。街道要求,隔離觀察人員需將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打包2層並封裝。在收運過程中,保潔員會對垃圾進行再包裝並噴灑消毒液,靜置20至30分鐘後清運,並對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滅菌處理。清運過程中,保潔員全程不打開垃圾袋包裝,以免對周圍環境、空氣造成二次汙染。
4月2日,朝陽門街道環衛工人陳青鳳一早來到廚餘垃圾臨時分揀點,等垃圾收運車完成消毒後,駕駛收運車駛向自己負責的史家胡同。史家胡同共有12個廚餘垃圾收運站點,每到一個站點,陳青鳳都要停留10分鐘,因為要時刻注意站點的垃圾是否進行了分類。如果發現袋子裡的垃圾沒有進行分類,陳青鳳還要將垃圾挑出來分類投放。
據了解,東城區環衛中心每日出動作業車輛160餘輛,收運生活垃圾650餘噸、餐廚垃圾60餘噸、廚餘垃圾30餘噸。在日常運行監管方面,東城區每日出動指導員1300多人次,每日至少2次對轄區內4700多組垃圾分類桶、617輛收集清運車、各臨時中轉點及小區、街巷等進行消毒消殺,對收集的廢舊口罩進行重點消毒消殺,做到分類垃圾桶無滿冒、日產日清無滯留,保持環境乾淨整潔。
「疫情防控期間,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選擇便於收集、寬敞的點位,收集社會單位、小區物業集中轉運的再生資源,做到隨收集裝車隨運輸、再生資源點不停留,車輛進出場進行消毒消殺。未來將根據疫情防控情況,逐步恢復居民上門回收工作。」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東城區將繼續加強防疫期間全區垃圾分類工作,籌劃新修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實工作。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 丁天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