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鳳凰蟲」如何催生萬億級產業

2020-12-26 中國科學報

作者 |秦志偉

「你聞聞,有味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黃勇平抓起一把黑水虻幼蟲食用溼垃圾後產生的蟲糞,請前來參觀的人過來聞,這些人為無異味而感到驚訝和好奇。

這一幕和三年前黃勇平剛接觸黑水虻時的情景如出一轍。但那時,並沒有人清楚黑水虻幼蟲的「工作原理」。

從事昆蟲研究的黃勇平沒有僅僅停留在驚訝和好奇上,決定一探究竟。此後兩年來,黃勇平團隊對黑水虻基因組展開系統研究,開始了探究黑水虻幼蟲 「工作原理」的徵程。

彼時,遠在江蘇南京的升申(江蘇)生物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升申環境)董事長唐斌正為剛接手的採用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處理餐廚垃圾的試點項目犯愁。

早期的黑水虻生物轉化溼垃圾技術預處理成本高企、養殖方式粗放不可持續、產能得不到保證、對環境影響無法有效控制,這些都使項目隨時面臨「休克式死亡」,為此唐斌總是提心弔膽。

2019年末,一次偶然的機會,唐斌走進黃勇平團隊的實驗室後,重新看到了希望。那時,黃勇平團隊正在實驗室開展規模化示範試驗。

技術方案逐漸成熟

2017年,中國最早研究黑水虻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喻子牛也是抓了一把黑水虻幼蟲的蟲糞,讓黃勇平聞一聞,同樣沒有異味。帶著好奇,黃勇平與喻子牛以及國外學者Jeffery Tomberlin教授迅速組建了攻關團隊。

作為從事昆蟲研究的專家,黃勇平對黑水虻並不陌生。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

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能夠取食並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是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後產生的主要產品是蟲糞和幼蟲蟲體。

蟲糞可直接當做有機肥使用,收穫的幼蟲可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添加劑,因此黑水虻幼蟲又被稱為「鳳凰蟲」。

升申環境之所以養殖黑水虻,也是看中了它的價值,但對黑水虻的機理不清楚,這也是黑水虻養殖戶共同的認識盲區。

對此,黃勇平團隊在全球率先開展了黑水虻全基因測序與基因功能注釋研究,建立了基於CRISPR/Cas9黑水虻早期胚胎基因編輯平臺,為黑水虻功能基因組的研究與商業化育種提供了理論與技術基礎。

「目前已實現了對黑水虻幼蟲個體大小、眼色與成蟲翅膀發育等形狀的定向改造,並且正在利用前期開發的平臺開發生長發育速度更快、轉化效率更高的品種。」黃勇平說。

在此基礎上,黃勇平團隊設計出一套技術方案,可將含水率在65%~90%的餐廚垃圾不經任何脫水、脫油、勻漿化等預處理工藝的情況下,直接投餵給黑水虻幼蟲,後續生物轉化過程也不需要任何人工或機械操作。

「在經過8~10天的處理後,餐廚垃圾一方面轉化為受市場極大歡迎的蟲體飼料,另一方面轉化為可作為有機肥料原料的蟲糞。」黃勇平說。

漸漸地,黃勇平團隊也摸清了適合於城鎮處理系統的黑水虻垃圾資源化處理工藝中的各環節參數與技術條件,包括溼垃圾儲放條件、幼蟲接種量、蟲苗孵育技術、合適的轉化環境條件等,為該系統的標準化、集約化、模塊化奠定了基礎。

工藝系統處處體現「精準」

令唐斌犯愁的事情之一是,收回溼垃圾後,需要按照傳統方法,對回收的垃圾進行離心、分層、脫水與勻漿等預處理,這是造成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難題也隨之出現,依照愈發嚴格的環保要求,預處理後廢水排放怎麼辦?

唐斌所遇到的難題,在黃勇平這裡變得簡單了。

黃勇平團隊率先採用標準化、模塊化的箱體對機廢棄物進行黑水虻生物轉化有。

即按日處理30噸溼垃圾為一個模塊來進行設計,計劃建設用房共2500平方米。

其中,黑水虻轉化恆溫車間1000平方米、種蟲繁育恆溫車間400平方米、溼垃圾桶存儲與垃圾發酵車間400平方米、產品加工車間500平方米、倉庫200平方米。

這就是該團隊探索建立的黑水虻生物轉化溼垃圾技術方案工藝系統,具體包括溼垃圾收運系統、溼垃圾傾倒系統、生物轉化系統、產品加工系統、乳酸菌擴培系統、廢氣處理系統、種蟲繁育系統。

「我們對每一個工藝環節都進行了系統化與定量化的探索,並制定了最適合的參數指標與相關評價指標。」黃勇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例如,在黑水虻蟲苗孵育環節對蟲苗進行精準定量,與後面的接種蟲苗與輔料環節各條件參數完全匹配,同時採用一次性投餵方式,減少操作環節;將餐廚垃圾經乳酸菌與酵母菌混合菌液預處理1至30天,可降低餐廚垃圾的pH值,有效控制餐廚垃圾存儲過程與黑水虻取食餐廚垃圾過程中的臭味氣體排放,同時可使黑水虻幼蟲更易攝取餐廚垃圾中的營養。

針對唐斌擔憂的溼垃圾預處理後廢水排放難題,黃勇平團隊通過對蟲苗數量的精確定量保證餐廚垃圾處理的周期,並通過對輔料添加的精確定量來控制最終餐廚垃圾與輔料混合物的含水率,使其更適合黑水虻取食,同時避免了垃圾中廢水的排放。

「這種系統化與標準化的流程,可減少利用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的成本,並提高黑水虻轉化餐廚垃圾的效率。」黃勇平表示,他們通過這一整體的工藝配套方案,提升黑水虻將餐廚垃圾轉化為自身生物質的能力,實現對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據悉,該套技術工藝方案目前已在升申環境落地,並達到了預期效果。

算清投資回報那筆帳

成蟲交配環節150萬元、種蟲孵育環節150萬元、大型機械環節320萬元、自動化環節380萬元、基礎建設費用500萬元,唐斌和黃勇平以建設日均處理30噸溼垃圾的示範試驗基地為標準,預估了固定資產投資為1500萬元,並結合參數指標與相關評價指標,進行了投資回報評估。

最終,該團隊按年處理10950噸溼垃圾計算,估算出營業收入可達1189.9萬元,扣除成本,可實現453.8萬元營業利潤。「預計三年多就能收回投資。」唐斌告訴《中國科學報》。

就營業收入來源而言,其來源主要是黑水虻蟲體飼料和昆蟲糞便。以蟲體飼料為例,原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頒布的飼料原料目錄明確規定,昆蟲粉可作為含油脂蛋白原料納入飼料原料,主要用於替代魚粉使用,並且不設生產許可證管理要求。

「黑水虻蟲體風乾樣粗蛋白質高達40%以上,粗脂肪達到15.94,接近於國產魚粉,跟一級豆粕含量接近。」黃勇平說。

因此,黑水虻所生產的昆蟲蛋白可作為飼料原料銷售。據統計,我國蛋白飼料原料進口量全球第一,對外依賴程度超過70%。由於國際海洋漁業萎縮以及目前複雜的國際形勢,魚粉供應不足,價格不斷上升。

黑水虻蟲體效用不止於此。抗菌肽、中鏈脂肪酸廣泛存在於黑水虻幼蟲中,成為近年來生物醫藥領域研究熱點。「若能在生物醫藥領域有所突破,將為該技術帶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黑水虻預蛹蟲殼也是一個寶。黃勇平介紹,預蛹蟲殼所含有的大量殼聚糖在醫藥、食品、化工、化妝品等諸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針對患者,殼聚糖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已有研究報告。同時,殼聚糖被作為增稠劑、被膜劑列入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我國每年溼垃圾約1.6億噸,畜禽排洩物約38億噸,再加上工業生產排出的約6000萬噸發酵殘渣,總數約為40億噸。

「如果利用這些有機廢棄物的10%,則能夠產生8000萬噸鮮蟲和1億噸優質有機肥的原料性產品,再將這些原料進行一次性深加工,總產值達到萬億級不是問題。」黃勇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黃勇平的重點不是放在掙多少錢上。他和合作夥伴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將讓人頭痛的各種有機廢棄物轉化成新的資源。

「與傳統的填埋、焚燒、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法等相比,利用黑水虻幼蟲處理餐廚垃圾具有成本低、轉化效率高、無二次汙染、資源化程度高等特點。」黃勇平表示,而與蚯蚓、蟑螂、黃粉蟲、蠅蛆等低等動物的生物轉化媒介相比,黑水虻的優勢明顯。

黑水虻一方面對高鹽、高油、水分含量高的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力與生物轉化效率;另一方面不攜帶人或動物致病菌,沒有生物安全方面的風險。

至於黑水虻為何不攜帶致病菌、還能降解抗生素,黃勇平團隊正聯合其他科研院校協同攻關,並致力於黑水虻蟲體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

《中國科學報》 (2020-12-25 第3版 轉移轉化)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相關焦點

  • 小小「鳳凰蟲」如何催生萬億級產業|廢水|飼料|黃勇平|中國科學報|...
    蟲糞可直接當做有機肥使用,收穫的幼蟲可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添加劑,因此黑水虻幼蟲又被稱為「鳳凰蟲」。升申環境之所以養殖黑水虻,也是看中了它的價值,但對黑水虻的機理不清楚,這也是黑水虻養殖戶共同的認識盲區。
  • 【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蟲糞可直接當做有機肥使用,收穫的幼蟲可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添加劑,因此黑水虻幼蟲又被稱為「鳳凰蟲」。  升申環境之所以養殖黑水虻,也是看中了它的價值,但對黑水虻的機理不清楚,這也是黑水虻養殖戶共同的認識盲區。
  • 報導|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蟲糞可直接當做有機肥使用,收穫的幼蟲可加工成動物蛋白飼料添加劑,因此黑水虻幼蟲又被稱為「鳳凰蟲」。 升申環境之所以養殖黑水虻,也是看中了它的價值,但對黑水虻的機理不清楚,這也是黑水虻養殖戶共同的認識盲區。
  • 5年內河南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黃奇帆:產業網際網路已成新藍海,未來或將產生幾十家萬億級企業
    在當前時代下,產業網際網路就是一個風口,會催生出更多的獨角獸企業,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更像是「小鍋菜」。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的一刀切,每個行業都需要定製型的模式,因此更需要在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中摒棄消費網際網路的發展思維。此外,對於如何打通創新鏈條培育獨角獸、如何用資本市場給其賦能,以及如何通過推動建設科學技術轉移機構來提高發明創造的轉化效率,黃奇帆都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
  • 河南發文: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萬億級市場規模告訴你所不知道的「智慧可見光」
    LED照明集成可見光通信帶來的「綠色照明+綠色通信+光聯萬物」理念,有著節能環保、無電磁輻射、抗電磁幹擾等特點,應用範圍更加寬廣,將帶來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 老齡經濟催生萬億產值 中俄西伯利亞白樺茸產業持續看好
    據統計,2018年中國老齡經濟相關產業規模超過3.7萬億元,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100萬億元,屆時將佔GDP三分之一以上。落接老年健康需求 中俄企業跨境合作「應對人口老齡化,最重要的是解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日前表示,這也成為中俄白樺茸企業跨境合作的重要契機。
  • 紅旗渠畔「無中生有」,小小微米如何築起電子級玻纖大世界
    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製造、智能製造,把我國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扎紮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如今,一年時間過去了,河南製造業轉型升級成效如何?有哪些突出成績?目前,河南已形成了裝備製造、食品製造、電子製造、新型材料製造和汽車製造等五大主導產業。這些產業,撐起了河南製造業的脊梁。
  • 2022年,中國超高清產業總體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
    花果山變身千億級超高清視頻小鎮,3D光子透明屏、超高清演播廳、4K/8K+5G展示體驗中心……老廣們熟悉的「花果山」( 廣州廣播電視臺舊址),在經過一年多總投入3億元的改造升級後實現華麗變身,一個撬動千億級產業的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正在崛起;珠江岸畔,「小蠻腰」旁,廣州國際媒體港不僅是廣州廣播電視臺新址,也是一批媒體和網際網路企業總部、4K龍頭企業和媒體廣告龍頭企業的聚集地,
  • 廣西文旅產業發展催生新動能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實施「建設大項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產業」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化召開全區文化旅遊發展大會為抓手,形成了「舉辦一屆文旅發展大會,打造一個旅遊精品,助推一地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建設大項目。全區把項目建設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恆大、萬有、融創等企業在廣西投資大健康旅遊產業,計劃投資7000多億元。
  • 仁和你好青春膠原蛋白肽酵素強勢出海,掘金萬億級大健康市場
    受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健康問題開始困擾著現代人士,這樣的一種現狀也催生了「大健康」這一黑馬產業。相關機構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大健康市場的規模將突破14萬億元,如何才能夠抓住這一波市場機遇,成為了諸多人士所關注的話題。
  • 仲愷正繪製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的新藍圖
    ,仲愷高新區正繪製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的新藍圖。 功能 加速電子信息產業集聚 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群,是惠州市委市政府賦予仲愷高新區的重大使命。 產業強則經濟強。
  • 這裡藏著一個新藍海,未來或將產生幾十家萬億級企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產業網際網路是新風口,將會出現新的獨角獸。獨角獸的企業概念,雖然是近10來年提出來的,但這個現象本身早已存在。 事實上,我們回顧經濟史,每一個時代的風口都會催生一批獨角獸,工業產品的風口,所謂的一個個時代,大體上可以用20年劃一個時代。
  • 產業創新公地 賦能佛山製造
    聯合研究院定位於推動寧波打造萬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的創新引擎之一,並與這裡的其他產業載體構成貫通的生態體系。一片「產業公地」的雛形在寧波高新區顯現。在這樣一個區域,從科技研究能力到產業孵化能力、從生產製造能力到檢測服務能力等功能齊備,正是哈佛大學教授加裡·皮薩諾等倡導的產業公地。「十城演義」調研組發現,一股產業公地建設的熱潮正在全國湧動。
  • 人民國肽集團李建琪:生物活性肽產業,下一個萬億級「產業風口」
    「十二五」以來,隨著現代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快速發展,基因測序、細胞治療、健康大數據等現代生物技術突破與產業化快速演進,生物經濟正加速成為及信息經濟後新的經濟形態,為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生活質量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時也催化了一批新興生物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生物活性肽產業就是其一。
  • 綜合 協調 經濟 創新 打造萬億綜合交通產業「浙江樣板」
    新空間 新動能 新支撐  綜合交通產業迎來「萬億」新機遇  培育綜合交通產業是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之舉。早在2017年1月16日,省委、省政府就正式提出「培育綜合交通產業發展新優勢」。2020年4月17日,交通強省建設動員大會上進一步提出「做精做優萬億級綜合交通產業」的明確要求。  從2011年至今,全省綜合交通建設投資額從1000億元跨越至3300億元,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6萬億元。萬億規模投資為交通強國發展提供了新空間,新基建為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 小小分子篩「催化」大產業 遼寧打造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這些納米級的分子篩,中心孔道可促進化學藥劑充分反應和保證化學介質的通暢性。  「我們生產的所有產品,此前都被國外壟斷。」李永賓為我們算了一筆帳:2012年前,中國從美國進口鈦矽分子篩同類產品的價格是225萬元/噸,還需提前6個月預付款,且無售後服務。2013年中觸媒自主研發的TS-1上市後,售價僅80萬元/噸,且有全程售後服務。這一價格隨著產能的繼續加大將調整至60萬元/噸。
  • 尹浩院士:5G要與行業緊密結合 培育殺手級應用
    他表示,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能顛覆一些傳統產業,升級變革一些產業,並孵化新的應用,催生新的業態。  尹浩院士認為,5G這個強大的網絡平臺很重要,但必須跟行業緊密結合才能應用,其它信息技術共同去聚合、發酵,產生「核聚變」才能成為殺手級應用。
  • 綜合 協調 經濟 創新 打造萬億綜合交通產業「浙江樣板」_杭州網
    2018年,浙江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綜合交通產業發展規劃,對全省綜合交通產業做了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綜合交通發展受到世人矚目,也為全國各省的綜合交通發展提供了樣板。新空間 新動能 新支撐綜合交通產業迎來「萬億」新機遇培育綜合交通產業是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