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948年,有一個叫程開甲的年輕人被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以年薪750 英鎊的待遇聘請為研究員。
當他第一次拿到工資的時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要給自己的妻子買一件禮物,他來到商店看中了一件皮大衣。
但等到他把支票拿去結帳的時候,商店的老闆卻走了出來,用輕蔑的眼光看著他,因為他不能相信居然有黃皮膚的中國人能買得起皮大衣。
為了核實支票的真偽,老闆還專門給銀行打了電話,直到對方說程開甲是高薪聘來的研究員時,才把皮大衣賣給他。
這件事讓程開甲的自尊心被深深的踐踏了。
他回想起剛來英國的時候,有一次去海灘遊泳,幾個中國留學生剛下水,英國人就立即上岸,還指著他們說:「有一群人把這裡的水弄髒了。」
這些經歷讓程開甲內心苦悶,他說,「中國人在國外沒有地位,人家根本瞧不起你。我再努力,最多也只能是一個二等公民的科學家。」
經歷了多次冷眼後,程開甲決定回國,成為了為國鑄盾讓美、蘇顫慄的「核司令」。
1918年8月,程開甲出生於江蘇吳江,在小的時候他可是學校裡的「老大難」,因為不愛學習,程開甲一天到晚就知道瘋玩,因為成績差,他小學二年級整整讀了三年,所以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年年老闆」。
眼看著孩子在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家裡人商量了一下,由程開甲的姐姐把他接到了自己任教的學校,親自監督他學習、吃飯,慢慢的程開甲學習成績上去了,到後來直接奮起猛追,跳級進入了著名的嘉興秀州中學。
幾年後,他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浙江大學物理系,成為了束星北、王淦昌、蘇步青等一代大師的學生。
後來,他又幸運的成為被稱為「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玻恩教授的學生。
波恩一生只帶過4位中國學生,其中兩位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另兩位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英國,程開甲在生活並不開心,因為他經常會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受到異樣的眼光。
他說,「看不到中華民族的出頭之日,海外的華人心中都很悶、很苦。」
直到1949年4月的一天,程開甲看到了新的希望。
「那是4月的一天晚上,我在蘇格蘭出差,看電影新聞片時,看到關於『紫石英』號事件的報導。看到中國人敢於向英國軍艦開炮,擊傷英國軍艦『紫石英』號,我第一次有出了口氣的感覺。看完電影走在大街上,我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中國過去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我感到現在開始變了。就是從那天起,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從那天開始,程開甲動了回國的念頭,這時他的同學過來勸他留下說:「中國窮,中國落後,中國沒有飯吃。」
聽到這句話後,程開甲馬上改變了態度,發了脾氣。
「不看今天,我們看今後!」
而他的恩師玻恩教授聽說過這件事後,雖然支持他回去,但也給他打了一針預防針:
「中國現在很苦,你回去會吃許多苦頭。」
教授看到學生去意已決便跟提醒他說,「你回去的時候多帶一些吃的回去吧。」
程開甲沒有聽話,他把行李的份額都留給了妻子那件皮大衣和固體物理、金屬物理方面的書籍和資料。
回國之後,他開始在高校教書,同時協助施士元教授出版了國內第一本固體物理教材《固體物理學》。
他在學術舞臺上十分活躍,但沒過多久,人們發現這個在學界叱吒風雲的學者消失了,而且一消失就是幾十年。
原來,他被錢三強親自點將,從一名教師成為了核試驗研究所技術副所長。
為了把原子彈搞成,程開甲把自己駐紮在了被冒險家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
他開始把自己擅長的理論科學變為試驗,為此他日夜研究,有一次,他的警衛員看到他實在辛苦,就給他做了一碗荷包蛋麵條,還催他趕緊吃,但程開甲沒有搭理警衛員依舊埋頭算著,結果到了晚上警衛員,看著麵條沒動就又給他熱了一遍,後來警衛員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那碗麵條還在桌上放著沒動。
他為了掌握地下核爆炸的第一手資料,在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後便決定和朱光亞等科學家們一起進入地下爆心進行考察。
程開甲穿著防護衣、安全帽,頂著超過40度的高溫爬進了被爆炸波擠扁的洞口。
其實,在這個時候進入地下爆心是一定會受到核輻射的,但這批科學家們顧不上這麼多了,他們只想抓緊找個珍貴的時間查看著試驗中所發生的問題。
那時,很多技術人員是反對他們進去的,因為那個洞口可能隨時坍塌,但程開甲卻說:「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嗎?我只有到實地看了,心裡才會踏實。」
即便進洞後隨身攜帶的放射性劑量探測筆叫個不停,程開甲也覺得值得。
後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開展核試驗不管前面有多危險他都要堅守在第一線。
就這樣,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響。
資料記載,法國第一次核試驗沒拿到任何數據,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的數據,而我國首次核試驗中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據完整、準確。
1967年6月,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
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
1978年10月14日,中國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成功。
1984年,堅守羅布泊20年的程開甲回到了北京,他共主持決策了30多次核試驗,成為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被人們譽稱為「中國核司令」。
離開核一線後,程開甲沒有停下腳步,他開始不僅在抗輻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努力,還在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新的研究方法。
他還和大女兒一起合著了《超導機理》,他自己在電腦上打出英文書稿,女兒協助做計算和校對,20萬字的英文專著出版後,女兒又幫他用中文整理出版。
對於晚年的成就,程開甲很謙虛,「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1999年9月18日,程開甲終於從幕後走到了臺前,他和其他22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他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
有一次,記者問他,「當初決定回國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程開甲說:「對於這個問題,剛離開英國時,我想得並不多。但回國後,尤其是到了晚年,在總結自己人生的時候,我很感慨:我如果不回國,可能會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個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學家,絕不會有這樣幸福。而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2018年11月17日,101歲的程開甲走完了他的一生。
那一年,他也當選了感動中國人物,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於無聲處起驚雷!
一片赤誠、一生奉獻,一切都和祖國緊緊相聯。黃沙百戰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