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東、程開甲……聆聽科學家精彩故事 領略非凡科學人生

2020-12-03 新華社客戶端

葉培建

吳文俊

南仁東

顧方舟

程開甲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的盛大活動中,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顧方舟、程開甲等5位科學高峰的勤奮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這個樸實而崇高的稱號一方面折射出他們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奮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詮釋了他們科學為民的濃鬱家國情懷。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精彩的科學故事,領略他們非凡的科學人生。

葉培建:志在九天 暢遊星海

「那天,您用兩個皮球,為我們講解地球、月球的自轉公轉關係;您用一把雨傘演示太空中的飛行器天線接收信號的原理……」

這是浙江杭州一所學校的學生日前寫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的一封賀信,祝賀他榮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兩年前的5月,學生們在「與院士爺爺見面會」上,聆聽了葉培建講述的中國航天科學課。

1945年1月,葉培建出生於江蘇泰興。他從小就按父親讀書報國的教誨,刻苦鑽研,努力進取。1962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學無線電系。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航天部衛星總裝廠,從此與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緣。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帷幕,葉培建很快走出國門,赴瑞士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立即歸來報效祖國,歷任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在各號嫦娥方案的選擇和確定、關鍵技術攻關、大型試驗策劃與驗證、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0年9月1日,「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首發星順利升空。葉培建在從發射基地乘車趕往機場並轉往指揮控制中心的路上,獲知衛星運行過程出現意外情況,他的心一下子緊張起來,這是他掛帥研製的第一顆衛星,難道剛上天就出問題了?面對突發狀況,葉培建很快冷靜下來,沉著尋找原因並斷然處置,衛星隨即迅速調整姿態,恢復正常。最終,這顆衛星在太空裡遨遊了4年零3個月,實際壽命超過原先設計壽命一倍多,成為當時中國壽命最長的傳輸型對地遙感衛星。

葉培建是中國衛星事業的功臣,他的名字更多的與月球和中國「嫦娥工程」聯繫在一起。很多人記得這一幕: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穩步降落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落月的那一刻,葉培建走向掩面而泣的嫦娥四號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緊緊握住她的手,表示熱烈祝賀和熱情鼓勵。作為領銜參與「嫦娥工程」的老一代航天人,葉培建當然理解中國航天新生代擔綱大任取得重大勝利時的激動心情。

2007年10月,葉培建親身感受過類似的欣喜與激動。彼時,嫦娥一號成功實現繞月探測,中國航天事業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又實現了一次重大突破。葉培建兼任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和總設計師深諳成功背後的艱辛和付出,作為國際航天的後來者,中國航天每邁出的一步都是辛勤攀登的結果。隨後葉培建領銜參與實施的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連戰連捷,中國月球探測成就贏得全球讚譽。(張亞雄、陳海波)

吳文俊:數學「頑童」 算法人生

在人工智慧大熱的當下,有個人的名字時常被提及。他就是著名數學家、中國人工智慧先驅——吳文俊。他由於在數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榮獲國際自動推理的最高獎Herbrand獎。2000年,吳文俊和袁隆平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19年,吳文俊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世家。4歲時,他就進入了小學。直至上初中,數學都不是他青睞的學科。高中時,他逐漸對數學、物理,特別是幾何與力學產生學習的興趣。1936年,吳文俊中學畢業,因為家境困難,而學校提供的獎學金要求他必須報考上海交大數學系。由此,他進入名校。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初念數學系並非吳文俊的本意。沒想到,這是命運造成的一個美妙的「錯誤」。在大三的時候,他接觸到英文著作《代數幾何》並深深地迷上了數學。大學畢業後,吳文俊由於在數學方面的突出表現,經引見認識了蘇步青、陳省身等當時數學界的大家。後來,他進入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受教於陳省身,穩穩地踏上了數學研究的道路。

上世紀50年代,吳文俊譽滿天下,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吳文俊的工作被公認為50年代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果被5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引用。1956年,吳文俊與錢學森、華羅庚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次年,他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在計算機工廠勞動的吳文俊切身感受到計算機的巨大威力,意識到將數學與計算機結合起來的必要性。已年近六旬的吳文俊決定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轉而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研究領域。他一頭扎進機房,學習算法語言,編制算法程序。很快他就找到了中外古今數學的結合點:用中國傳統數學思想方法,在計算機上實現幾何定理的證明,進而推動數學機械化,建立機械化數學。這一理論後來被應用於多個高技術領域,解決了曲面拼接、機構設計、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高技術領域核心問題,成為當代數學發展中,一個引人矚目的新裡程碑。

2009年,90歲高齡的吳文俊開始研究世界級難題「大整數分解」。這是當今使用最為廣泛的密碼的安全性的數學基礎。2010年,因他在數學領域的付出,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第7683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2017年,「吳文俊應用數學獎」設立,以此推動數學與其他學科交叉領域的發展。「我此刻可以算個老人了,走過了人生的90多年,好長好長的一條河道呀。講述這些舊事,有點像一個頑童,順著河水撿拾石子,左一個,右一個,色彩斑斕的,外形怪異的,或者普通得沒有一點耀眼之處的,形形色色,各色各樣……」吳文俊在回憶一生時如是說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供稿)

南仁東:廿年追趕 「天眼」觀星

有個美妙的聲音,來自一顆星星的問候,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了FAST首批成果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中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的成果。而「天眼之父」南仁東卻沒能和大家一起聆聽這穿越1.6萬光年的問候。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因肺癌病情惡化,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病逝,享年72歲。

1963年,南仁東以吉林省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並攻讀北京天文臺天體物理專業的研究生。他曾前往荷蘭、蘇聯等國的著名天文臺考察,還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過客座教授。他決定開啟屬於中國的「天眼」卻始於對「差距」的認知。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建造更精密先進的射電望遠鏡設備,中國在這一領域卻遠遠落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僅有25米。南仁東決心在祖國的土地上建造一個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他說:「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這一試,便是整整22年。

首先是啟動FAST的選址工作。歷經十餘年的跋山涉水甚至數次遭遇險情,南仁東終於找到了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最適合FAST建設的臺址——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接著是進入工程建設。從開工之日起,南仁東的身影就時常出現在施工現場。他給團隊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工作之餘,南仁東還與工人攀談家長裡短,平易近人。

從選址、開挖工程,到安裝圈梁、饋源支撐塔、索網,鋪設面板……直至竣工。俯瞰起來,FAST恰似一朵花,從含苞待放,到絢爛盛開。南仁東用自己最後20餘年的生命,創造了這個足足有30個足球場大的工程奇蹟。於他而言,FAST不僅僅像他的孩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說:「如果將來項目沒成功,你怎麼交代?你是欠了國家的、鄉親的。」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的落成啟用,對中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意義重大。作為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FAST將讓中國在此領域在未來的一二十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從「時代楷模」到「改革先鋒」,如今又獲得「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透過「天眼」,人們窺見的是一位天文學家鞠躬盡瘁的奮進之路。

南仁東曾說:「這個東西(FAST)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回首往事,有苦有甜。它不是我個人,有點關係,不大。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FAST矗立大地,在天文學領域挺起了一個民族的脊梁,南仁東魂歸天宇,化作天上的一顆星,用閃爍的光芒引領著中國天文學家們,繼續探索宇宙最深處的奧秘。他的精神也將被後來人永遠銘記。(侯豔)

顧方舟:鞠躬盡瘁 澤被子孫

提及顧方舟的名字,也許有些人印象不深,但提起糖丸,提起小兒麻痺症疫苗,很多人並不陌生。一顆小小的糖丸使中國進入無脊髓灰質炎時代,避免了無數家庭和個人的悲劇。而它的研製者,就是中國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長顧方舟。

1926年,顧方舟出生在浙江寧波,早年喪父,母親為了養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學習助產,後來又拖家帶口移居天津,掛牌營業成為助產士。受母親的影響,1944年顧方舟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大學畢業後,顧方舟進行病毒學研究,投身公共衛生事業。新中國成立後,顧方舟被派往蘇聯深造,取得了蘇聯醫學科學院副博士學位。回到祖國後,他被派往北京昌平的流行病研究所,主攻腦炎的研究。

1955年,江蘇南通爆發了脊髓灰質炎疫情,俗稱小兒麻痺症。顧方舟旋即被國家有關部門賦予專門研究攻克該病的重任,並被派到蘇聯考察針對該病的滅活疫苗。他經過研究認為,滅活疫苗雖然安全,但成本高、須多次接種,不符合中國當時的條件,口服的減毒疫苗效果好、成本低但安全性存疑。

顧方舟隨後與團隊進駐雲南昆明建立了猿猴實驗站,克服各種困難,生產出第一批疫苗並在猴子身上通過了動物實驗。接下來的臨床試驗受阻,顧方舟和同事們帶頭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試藥。不僅如此,為了測試幼兒接種該疫苗的安全性,顧方舟偷偷地給自己不滿1歲的兒子服下疫苗溶液,之後他的同事們也紛紛讓自己適齡孩子服藥試驗。試驗期過後,孩子們都安然無恙。一向堅強的顧方舟和同事們抱在一起激動得流下熱淚。此後,疫苗轉入2000名適齡兒童的第二期試驗和450萬名適齡兒童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均順利通過。疫苗由此開始向全國推開。

1962年,顧方舟帶領團隊研製出脊灰疫苗改進劑型即固體糖丸,免疫方式得到更好更快推廣。2000年7月21日,74歲的顧方舟在衛生部舉行的「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籤字儀式」上莊嚴的籤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國正式成為消滅「脊灰」的國家。

1985年,顧方舟開始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從事行政工作之後,他大力推進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院校在食管癌、肝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及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有4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顧方舟堅持八年制醫學精英教育,推行臨床實習階段「導師制」;實行開放政策,增強國際合作,為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顧方舟80歲的時候,學生給他出了一本書,名為《使命與奉獻》,這是他自己想的名字。他始終帶著一種莊嚴使命,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華奉獻給國家和人民。

2019年1月2日,顧方舟因病逝世,享年92歲,他的夫人李以莞給他的輓聯上寫道:「為一大事來,鞠躬盡瘁;做一大事去,澤被子孫。」這是顧方舟一生的真實寫照。(張雅)

程開甲:大愛無言 戈壁驚雷

「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於無聲處起驚雷!一片赤誠、一生奉獻,一切都和祖國緊緊相聯。黃沙百戰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是2018感動中國人物的一段頒獎詞,獲獎者就是被譽為「中國核司令」的程開甲。他曾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八一勳章」以及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等。

1918年8月,程開甲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1937年他考取浙江大學物理系公費生,在這裡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和蘇步青四位教授的訓練。1946年,程開甲獲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考入愛丁堡大學,師從有「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之稱的玻恩教授。1948年,他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並獲得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

1949年4月的一天晚上,程開甲通過電影新聞片了解到「紫石英」號事件,振奮不已。他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敢於向幹預中國革命的英國軍艦開炮,擊傷「紫石英」號,感到特別揚眉吐氣,認為這是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強烈信號:中華民族不可欺。他由此看到了國家振興的希望。此後,程開甲更加頻繁地給國內的家人和同學寫信,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了解國內局勢特別是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0 年,程開甲婉拒玻恩教授的挽留,放棄英國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員的優厚待遇、科研條件,毅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開啟了他報效祖國的人生之旅。他先在母校浙江大學任教,後調入南京大學。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他主動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論轉向理論與應用相結合,並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教科書。

1960年,程開甲調入北京,開始從事中國核武器研究,從此,他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跡二十多年。兩年後,44歲的程開甲成為中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踏入了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開始在新疆的核試驗基地工作。他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增強型原子彈、兩彈結合等在內的30多次不同試驗方式的核試驗任務,帶領科技人員建立發展了中國的核爆炸理論,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核試驗科學體系作出了傑出貢獻。

二十餘年後,程開甲離開新疆的試驗基地回到北京,轉入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2015年10月,97歲的他光榮退休。

程開甲一生獲獎無數。1999年,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4年,他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7年,他榮獲「八一勳章」。2018年11月17日,程開甲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1歲。11月21日上午,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門口,來自社會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了長隊送別這位「兩彈一星」元勳。 (文心)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逝世,享年72歲
    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昨晚因病情惡化逝世,享年72歲。本文圖片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仁東介紹南仁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1994年始,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選址、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主編科學目標,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2016年9月25日,舉世矚目的「大射電」竣工。
  • 南仁東事跡讀後感 南仁東現金事跡心得體會2篇
    南仁東事跡讀後感 南仁東現金事跡心得體會2篇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歲,他主持建設的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小編盤點了南仁東事跡心得體會2篇,歡迎網友們參考。
  • 追記「中國天眼」之父、遼源籍科學家南仁東 簡歷資料照片
    如今,這是許多人在緬懷和追憶南仁東時內心發出的深情和敬意。  童年的南仁東創造力和記憶力更是了得,具有超強的邏輯推理能力。  南半球的星星是什麼樣子的?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嫦娥……在同齡孩子眼中,南仁東眼光長遠,對科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我喜愛的好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
    我喜愛的好書RECOMMEND BOOK南仁東是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天眼」巨匠,他為科學事業奮鬥終身,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了精彩的科學人生。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南仁東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 全情詮釋「中國式科學家」 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首發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新書研討會現場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 應妮)「這本書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正的中國式科學家。」在18日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新書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如是評價這部報告文學。
  • ——程開甲、蘇步青兩位科學家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反思
    11月17日,是「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去世兩周年的日子。程老以101歲高齡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人生道路。這位「兩彈一星」元勳,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可謂功勳卓著。
  • 科堂|科學家故事大回顧(上)——鑄國之重器
    科堂YA說科學家的故事在過去的半年裡,YAYA共給大家帶來了12位為新中國做出傑出貢獻的卓越科學家的故事,講述他們的智慧果實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的同時,更想讓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成為引領發展的信念之光,讓更多人感受到光芒的照射。那麼現在,就是隨堂小測的時間了。跟著YAYA一起回顧一下,他們的風採吧!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2020-09-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程開甲:浙江大學畢業,中國偉大的當代科學家!
    中國擁有現在的地位和現在的科學技術,離不開中國偉大的科學家和科學工作者,中國在創立之初就有一大批無私的科學工作者投入到偉大祖國的建設之中,他們不計回報,不糾結於利益,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祖國更加強大,他們的名字大半生都被隱藏,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做大無畏的精神,也就是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偉大科學家,才造就了現在的盛世中國
  •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出版,再現「天眼」之父南仁東一生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書封 出版社供圖「每一種『國之重器』,為之奮鬥者都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有很多人。有很多失敗鋪墊出通往成功的路。在新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一書中,作者王宏甲這樣闡釋「中國天眼」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等人的偉大胸懷:「像王選、南仁東這樣的人,他們所做的事業都不是為了他們自己。」《中國天眼:南仁東傳》由北京聯合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作者是國家一級作家、著名學者王宏甲。
  • 讓美蘇喪膽的中國核司令程開甲:我不回國,也只能是個二等公民科學家
    這些經歷讓程開甲內心苦悶,他說,「中國人在國外沒有地位,人家根本瞧不起你。我再努力,最多也只能是一個二等公民的科學家。」 經歷了多次冷眼後,程開甲決定回國,成為了為國鑄盾讓美、蘇顫慄的「核司令」。
  • 今天,緬懷「中國核司令」程開甲!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程開甲的自尊——「中國人在國外沒有地位,人家根本瞧不起你。我再努力,最多也只能是一個二等公民的科學家。」即使個人在學術界功成名就,也只能因祖國的孱弱而受盡冷眼。1950年,程開甲婉拒導師玻恩的挽留,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開啟了報效祖國的人生之旅。回國的行囊中,除了給夫人買的一件皮大衣外,全是固體物理、金屬物理方面的書籍和資料。
  • 科堂|為國鑄「甲」的核司令——程開甲
    科堂YA說科學家的故事科堂2.0新推出「科堂YA說科學家的故事」,每隔周周五,YAYA會為大家帶來新中國做出傑出貢獻的卓越科學家的故事,講述他們的智慧果實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的同時,更想讓愛國、創新、求實、
  • 程開甲:此身已許核裂變
    程開甲7歲喪父,畢業於家鄉淘沙弄小學,1931年考入浙江嘉興秀州中學。程開甲來到秀中後,受教於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十分出色的教育家顧惠人校長,從此開始了他的人生道路。在秀州中學,程開甲讀了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巴斯德、居裡夫人、詹天佑等名人傳記。科學家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程開甲。他處處以科學家為榜樣,在學習上刻苦鑽研,肯動腦筋,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 「兩彈一星」百歲元勳程開甲:我是徽州人,很想回家看看(圖)
    他們中有項目第一尋根人蕪湖市徽州商會副會長周國松;課題組顧問黃山市程氏文化委員會會長、原市政協副主席程伯孚;黃山市社科聯原主席、原《徽州報》總編輯陳平民;安徽省文史館員、國家徽州文化課題組負責人方利山教授;績溪縣《仁裡村志》主編耿培炳;徽州古建築攝影師張建平;徽州尋根館館長吳琳;程氏文化委員會秘書長程月進、副秘書長程於民、家譜專家程志平等。
  • 【視頻】天眼巨匠南仁東,22年造天眼之軀,72載築起天眼之魂
    由中國科學院出品的四集系列微視頻《天眼巨匠——南仁東》,將南仁東72載人生路與中國天眼(簡稱FAST)22年建成史有機地結合起來,細微之處見真灼。天眼之魂、之妙、之魅、之傲,是南仁東與FAST的不解情緣,也是國之重器在當代中國頻頻亮相併震驚世界的縮影。這是獻給逝者的敬意,這是激勵後輩的號角,這也是新時代的豐碑……致敬這個時代的「南仁東們」!
  • 【小康故事】中國天眼:南仁東最好的紀念碑
    王宏甲在書中解讀道:「每個人都會有人生理想。南仁東自小喜歡繪畫,有美術家的夢想;考大學時報考建築系,有建築家的理想;清華把他錄取到了無線電系,改變了他的『專業』,但並未改變他的理想,只是讓他多了一個科學理想。最終,他把自己一生鍾愛的三大理想——美術、建築、科學——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臺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中,此開闊地將地球、人類同宇宙聯繫在一起。這真是一個非常之人。」
  • 有關程開甲的幾個小故事
    「核司令」走了,我們永遠要記住他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於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301醫院病逝。
  • 科學網—程開甲: 以身許國鑄核盾
    如今,已是95歲高齡的程開甲院士仍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不輟,仍在為我國國防現代化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常有人問我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說,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祖國的需要,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是我的信念。正因為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將精力全部用於我從事的科學研究和事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