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新書研討會現場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 應妮)「這本書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正的中國式科學家。」在18日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新書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如是評價這部報告文學。
南仁東生於1945年,是新中國培養的博士、科學家。他的一生與新中國的艱難曲折同呼吸、共命運。作為一名有遠大理想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南仁東痛心於中國在科技方面的落後狀況,痛心於中國在諸多方面長期滿足於從國外一味「引進」,尤其在十多年爭取「大射電」國際項目所經歷的困境中,使他認識到找回「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認為,新中國早期,曾憑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搞出了「兩彈一星」,現在更應該憤然而起,堅定而自信地找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造一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作者王宏甲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是他耗時一年精心寫就的長篇報告文學。為創作這部作品,王宏甲赴南仁東生活、學習、工作過的地方,進行了長期而細緻的走訪,在南仁東生前的同事、學生及親朋好友那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有力回答了為什麼是南仁東建造了「天眼」,而不是其他人;為什麼是中國建造了「天眼」,而不是其他國家。
李敬澤說,這本書是2019年中國主題出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穫。他認為,全書展現了一個中國式科學家的典型形象,「身上著工裝,手上有老繭,吭哧吭哧拼命幹,從生活中磨鍊出來,也和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由此決定他們的志向、精神的高度和面貌。他們懷著求知求真的科學精神,同時支持著他們生命的,還有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責任感。這樣的科學家,我覺得真是我們這一代的中國式科學家。」他還從文學角度指出,這部作品敘事考究、時序交錯,在報告文學領域作出了非常寶貴的探索。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書封 鍾欣 攝
「我作為南仁東生前的科學助理,長期參與『中國天眼』FAST工程的從立項到後來的建設事務,所以書中的文字讓我想起曾經走過的苦難歲月,勾起我記憶中的畫面,我徹夜難眠。」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原南仁東科學助理張承民感慨萬分,天眼項目的地理跨度從北京到貴州,還有南仁東參與國際合作以及海外工作學習的經歷,從中國到歐洲,又從歐洲到全球,作者把南仁東放在這樣一個浩瀚空間去書寫,讓讀者讀來盪氣迴腸。他說這本書不僅寫了南仁東,以及南仁東建設者的主線,還將科技、社會、文化、人文等諸多因素巧妙的交織在一起,展示中國精神的宏大主題。
王宏甲坦言剛接到寫作任務是「誠惶誠恐」,「南仁東已經去世了,這麼重要的人物我採訪不到他,我深恐會辜負。」他說自己接到任務第二天就買票去了南仁東工作的地方,「我相信一個偉大的生命,不會因為他身體的失去而完全消失,我看到了很多給我講述的人,他們說南仁東活在他同事的身上,活在他學生的身上,甚至活在那些農民的身上。」在寫作過程中,王宏甲全情投入到「我寫他一邊看一邊吐血,感覺我自己也滿口血腥味」。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是一部文學性、思想性很強的作品。作品明確指出「天眼是國之重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更寶貴的國之重器」,這在當下是具有積極重大的警醒和啟示意義的。追思「中國天眼」艱苦卓絕的建造歷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項科技創新成就,而是找回「自力更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