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百歲元勳程開甲:我是徽州人,很想回家看看(圖)

2021-01-21 安徽門戶網站

徽儒雞年聚會助將軍尋根

當日,與會成員均為徽州文化專家學者和程氏宗親。他們中有項目第一尋根人蕪湖市徽州商會副會長周國松;課題組顧問黃山市程氏文化委員會會長、原市政協副主席程伯孚;黃山市社科聯原主席、原《徽州報》總編輯陳平民;安徽省文史館員、國家徽州文化課題組負責人方利山教授;績溪縣《仁裡村志》主編耿培炳;徽州古建築攝影師張建平;徽州尋根館館長吳琳;程氏文化委員會秘書長程月進、副秘書長程於民、家譜專家程志平等。

據黃山市政協常委、安徽省徽學會副秘書長、黃山市程氏文化委員會執行會長同時也是課題組組長程景梁介紹:此次會議是繼去年4月27日召開的程開甲尋根討論會後的又一次重要信息交流會議。自去年初,程開甲將軍授權蕪湖市徽州商會副會長、國松茗茶總經理周國松先生(祁門籍)負責開展徽州尋根工作。一年來,在黃山市程氏文化委員會的統籌安排和幫助下,在眾多的徽學專家等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調查,目前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

程於民在會上說,程開甲祖輩從徽州外出經商,其祖父名叫程敬齋,從事過典當行業,且練就一手算盤書字左右開弓的絕活。辛亥革命後,程敬齋在上海遇挫,回盛澤毛家弄經營一家煙紙店。根據周國松提供的信息,程於民自去年4月份以來,多次到休寧各地開展尋根調查工作。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信息,終於發現上海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振中的文章《清末徽州學生「庚戌袖珍日記」》中有:「程敬齋,休南汊口上村,崇基堂。南通州源大典。」的歷史記載。程於民進一步考證了辛亥革命前後,南通源大典與上海源大衣莊,在時間以及業態上的關係,進一步兩相比較:盛澤程敬齋與休寧汊口程敬齋之間,具有姓名相同、年代相近、職業相符、以及經商軌跡相吻合等諸多相似的特徵。為此,程於民還邀請程鳴,就程志平在汊口走訪所了解的情況,作了進一步核實,初步認定程敬齋為徽州休寧縣汊口上村人。由於汊口上村程氏宗譜在文革期間被毀,這一認定目前未能獲得譜系的確證。儘管目前不能認定南通源大典的程敬齋就是江蘇盛澤的程敬齋,但是,從以上信息不難看出,程敬齋是徽州人的歷史脈絡已經基本清晰。

為了更加精確地查找到程敬齋家的宗譜,蕪湖市徽州商會副會長、國松茗茶總經理周國松先生認為還須從查找宗譜入手。去年6月20日,他和課題組的同志一起到黃山市檔案館,查找無獲後,又去了黃山學院圖書館,在《敘倫堂程裡族譜》複印件裡面,查到有六十三世「敬」字輩份。6月23日周國松又趕赴績溪縣,在績溪縣政府副縣長柯寧寧協調下,梳理到了績溪程裡(仁裡)村與盛澤的經商軌跡。《仁裡村志》主編耿培炳在績溪仁裡協助周國松查找程氏宗譜起到關鍵性作用,期間耿培炳先生先後與周國松到了程福如女士家中看到了《敘倫堂程氏宗譜》全套,接著在村幹部程加明的引導下,邀請了程源峰來村委會對接資料,通過程源峰的收藏宗譜手抄本比對,發現「敬」字輩份和宗譜的順序有著一定脈絡關係。在梳理前期的收集時與搜集到的史料過程中,周國松先生還到吳江盛澤鎮調閱了史料《吳江盛澤鎮徽寧會館緣始碑記》。非常遺憾的是,所有資料當中沒有找到「程敬齋」的任何歷史記載。

相關焦點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丁格、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談起晚年的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程開甲,是中科院院士。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八一勳章獲得者程開甲:他的事業驚天動地,讓中國穿上核鎧甲!
    他是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是我國核武器事業開創者、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建者之一,他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功勳。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想讀好書,就要儘可能的保證不餓肚子,倘若溫飽都不能解決,那讀書這件事就顯得困難許多。第二點就是上面提到過的人口遷移。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多北方的才子都來到南方,在這裡紮下根來,有的到私塾裡做了教書先生、有的在這片文化氛圍濃厚的江南水鄉安心定居。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程開甲、蘇步青兩位科學家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反思
    11月17日,是「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去世兩周年的日子。程老以101歲高齡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人生道路。這位「兩彈一星」元勳,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可謂功勳卓著。
  • 看看這位老人你就知道分量有多重!
    ▲上圖為八一勳章其中有一位「八一勳章」獲得者——程開甲,引起政在協商(cppcc_china)的注意。記者梳理發現,程開甲與政協淵源匪淺。1953年,他加入九三學社。1964年起,被推選為第三屆、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熟悉的人知道他是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正軍職常任委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程開甲,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 「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病逝,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位偉大先驅?
    就在昨天,即2018年11月17日上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程開甲於北京病逝,享年101歲。或許,有許多年輕人會對程開甲這個名字感到陌生。有句俗話說得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而程老無疑便屬於後者!一位理應被歷史銘記,永遠活在所有中國人心中的偉大先驅!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資料圖:1984年于敏(右)與鄧榢先在核試驗基地。來源:光明網 記者 陳海波  突破中子彈技術  「不破樓蘭終不還」  20世紀80年代,在原子彈、氫彈等技術相繼突破後,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勳等曾經共同奮戰在核武器研製一線的骨幹相繼離開九院。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我研究核彈是為了世界和平
    聽眾朋友,我是央廣記者王銳濤,今天我們邀請軍史專家董保存繼續為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故事。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只是士兵的他為何能與「兩彈一星」元勳齊名?他的軍銜比將軍稀有
    在那一次的十位「八一勳章」獲得者中,還有被稱為中國核司令的「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中國電磁彈射之父」海軍少將馬偉明、兩次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等其他九人。在軍隊中,只有進入尉官的人才能被稱為軍官,而王忠心作為一名士官長是這十人中唯一的一名士兵,為何一名能獲得中國軍人的最高榮譽勳章呢?
  • 有關程開甲的幾個小故事
    「核司令」走了,我們永遠要記住他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於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301醫院病逝。
  • 「兩彈一星」元勳少年時的生活場景
    」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永懷教育學院同步舉行揭牌儀式。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拍攝的郭永懷故居。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人們在參觀郭永懷故居。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人們在參觀郭永懷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