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用行動踐行「載人航天」精神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黨總支成員合影。

風雲三號C星太陽輻射監測儀。

  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載人航天」精神,詮釋著安心致研、無私奉獻、刻苦攻關、勇於創新的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並時刻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他們來自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黨總支,該黨總支於不久前被評選為中科院先進基層黨組織。空間一部是一個以研製民用航天光學遙感儀器為主的工程研究部室,其中黨員50人,佔總人數的57%。

  空間一部黨總支書記方偉研究員是長春光機所黨委委員、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她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道:「空間一部黨總支委員中有三個是研究室主任,併兼任三個黨支部書記,總支成員政治素質高,均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負責人,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策劃開展主題活動

  根據部門航天工作特點,空間一部黨總支圍繞部門中心工作,有針對性地策劃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

  比如,黨總支組織摩爾拓展訓練,增強黨員拼搏精神、協作能力、凝聚力、信任感、歸屬感;請老黨務工作者作報告,介紹「如何開展基層黨組織的黨務工作」;開展「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領導工會組織戶外活動,積極參加所裡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取得多項優異成績。

  空間一部還建立了部門微信群和黨總支及各支部微信群,很多學習資料和交流溝通都在平臺上發布。「緊跟中央精神,我們結合主題教育和學習策劃開好『三會一課』,即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按時上好黨課。」方偉告訴記者。

  其中,黨總支組織三個黨支部分別召開「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由研究室主任進行不嚴不實的自我批評,並提出整改措施,會議中所有參會黨員積極發言,對研究室建設及黨支部工作提出了批評及多項有益建議;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每位黨員逐條逐句通讀黨章,每個書記都準備講一個專題黨課。

  開拓創新 勇於攻關

  方偉指出,空間一部的黨政工作緊密配合,結合長春光機所科技創新工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培育形成一批對未來發展影響重大的新的學科生長點,積極申請多項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空間基礎設施等課題,為「創新2020」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多項重大型號任務中,空間一部的黨員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關鍵任務,嫦娥三號衛星搭載了多個國際上首次應用於月球的探測器。其中,由長春光機所研製的極紫外相機被稱為嫦娥三號看地球的「眼睛」。

  極紫外相機項目負責人是空間一部優秀共產黨員陳波研究員,他告訴記者:「極紫外相機是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表面著陸的極紫外波段的成像儀器。」

  方偉是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太陽輻射監測儀的主任設計師,她說:「該監測儀是世界首臺高精度帶載太陽自動跟蹤測量儀器。」

  為了將太陽輻射監測儀推向更高水平,她帶領團隊研製了風雲三號(02批)C星改進型太陽輻射監測儀,增加了精密溫控與精確太陽指向功能目前,該儀器已在軌連續良好運行兩年多,數據與歐美同類儀器變化趨勢幾乎完全一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她表示:「我們還將在風雲三號(03批)項目中與瑞士、比利時進行國際合作,同星同步觀測,表明國際同行專家對我們的高度認可。」

  此外,中科院十大傑出婦女王淑榮研究員率領團隊,研製成功並搭載於風雲三號衛星上的臭氧垂直探測儀,填補了國內空白,使我國航天紫外遙感技術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

  空間一部黨總支引導員工積極參與研究所KPI改革,各個支部形成競爭機制,比學趕幫超,在工作中開拓創新、勇於攻關,保證了在研的工程項目進展順利,並積極論證爭取新項目,已落實2016年工程項目合同額5億元。

  面向未來,空間一部黨總支將帶領廣大黨員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積極投身到中科院「率先行動」中,把思想統一到建設精密儀器與裝備創新研究院中,聚焦地球觀測與導航這個重點領域和方向,在空間絕對輻射定標等戰略必爭領域搶佔制高點,在輻射、計量與空間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領跑者,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

  舍小家 為大家

  方偉告訴記者,空間一部的各位同仁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夜以繼日忘我工作,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換來了任務的圓滿完成。

  2015年9月,方偉手指骨折,手術後18 天就提前拔鋼釘,為的是第二天能按計劃去瑞士和比利時商討進一步國際合作。

  在整星聯調出現質量問題的當天,空間一部副主任葉新往返上海、長春,然後連夜調試,確保第二天正常裝星。他積極要求加入共產黨,即將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RHU熱源是放射性同位素核源,作為質量師,極紫外支部書記劉世界認真學習研究發熱原理及防護設計,克服恐懼心理,進行了發射前的核源安裝操作,保證了產品的順利發射。當劉世界及時趕到發射場,完成火工品質量評審、性能檢測和安裝過程質量控制時,他手術住院的妻子卻無人看護。

  超光譜支部宣傳委員藺超在超光譜聯調中,連續20多天參與通宵試驗,吃睡均在實驗室。如今,剛30歲的藺超已經成長為碳衛星項目的第二負責人。

  在空間一部,還有一群以方偉為首的讓人尊敬的「女漢子」。紫外支部宣傳委員王金玲從懷孕直到臨產,一直挺著肚子參加調試,產假沒休完就返回工作崗位,哺乳期出差帶著吸奶器,吸完用冰箱冷凍,回家時行李裡裝的滿滿都是儲奶瓶;王雪剛來所工作就很快掌握了多項技術,在整星和基地連調中,自己一個人從頭堅持到尾,經常連著幾個白天黑夜不休息。在空間一部,這種感人的場景隨處可見。

  方偉說:「我們的黨員同志處處帶頭爭先,團結協作,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真是舍小家,為大家。」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7-18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在移民的監獄裡,錢學森遭遇了法西斯式的刑訊逼供,他們妄圖用武力逼迫他屈服,可是在滿腔的愛國熱情面前,一切暴力威脅都顯得那麼無力。在洛杉磯移民局法庭上,美國檢察官吉爾訊問其歸國原因時,錢學森堅定地說:「我是中華民族子孫,我是錢氏家族的後代,我的根在中國,中國是生我養我的土地,我只圖報答她。」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特別」二字的豐富內涵,意義十分重大。
  • 戚發軔院士對話南開師生 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10月10日,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這位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人」,結合一生所伴的航天事業,向200餘名南開師生講述了「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60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戚發軔院士講述了中國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奮鬥歷程。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康師傅於10月16日在浙江展覽館舉行為期9天的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通過科技感爆棚的互動體驗和航天大咖的知識分享,為浙江省的「大小朋友們」獻上一場炫酷的「太空盛宴」。此次科普展是中國航天基金會與康師傅展開「新三年」合作後的首次大型航天科普活動。
  • 載人航天:中國太空人整裝待發
    1999年11月20日,多年來秘而不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熊熊烈焰中發射升空。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又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世界各地媒體都在傳播這樣的新聞:「中國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舉世矚目,更成了老百姓的熱門話題。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10月17日 中國新聞網)    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堅實一步。航天讓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從夢想走進現實,見證了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奇蹟。祖國航天路上的徵程詮釋了航天人愛國和創新的真諦,這種時代精神讓國人得以鼓舞和振奮。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航天人借用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次艱難的遷移行動為這枚還沒有誕生的火箭命名———「長徵」號。70年代到90年代:「長徵」號火箭在多次失敗和成功中日益成熟1970年1月30日,為發射衛星做準備而實驗發射的第一枚「長徵」號火箭獲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載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
  • 【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
    【致敬】30多次與「魔鬼」較量,中國「核司令」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國的偉大誓言!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這些科學家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讓他漸漸萌發了要當科學家的理想。
  • 學習航天精神勇擔時代重任
    &nbsp&nbsp&nbsp&nbsp全國政協委員、航天英雄楊利偉是我國培養的第一批航天員,2003年他執行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實現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航天英雄翟志剛於2008年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是我國首位完成太空出艙任務的航天員。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電影在中國上映之後,最獲得觀眾注意的,其實是當中的中國元素,在這場太空援救當中,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拯救關鍵,中國捐出了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幫助NASA發射新的救援火箭。究竟助推器是個什麼東西?中國航天技術在世界上目前處於什麼地位?太空人又是怎樣甄選的?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正是憑藉務實的精神、紮實的作風、篤實的幹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才書寫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傳奇  6月16日18時37分,搭載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點火,頃刻間直衝雲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追溯中國載人航天史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0年7月1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不久,科學家就上報了關於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當時的人們,給中國規劃中的宇宙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