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我國14位院士離世,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2020-11-22 騰訊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0日訊 據「東華大學」微信公眾號4月12日消息:鬱銘芳,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隨著鬱銘芳院士的離去,2020年以來,我們已相繼痛失14位兩院院士。

毫無疑問,在新中國70年奮鬥史中,在科技強國道路上,這些謝幕轉身的科學家們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印上了自己的足跡,他們習慣將名字深埋於泥土,卻聯手塑造了你我今日的世界。

斯人遠去,風範長存。他們才是我們最應該追的星。

蔣洪德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方微信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

「要勤勤懇懇、有恆心和毅力,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

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歲。

他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對我國發電設備製造業和電力工業技術進步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次。

作為老師,他時常教導學生安心科研、心繫中華:「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能源工業,其市場不能完全被外國佔有,需要不斷地自主創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勤勤懇懇、有恆心和毅力,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最終給國家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池志強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

「工作和做研究必須嚴謹,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

著名神經藥理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池志強,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7日1時4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池志強是我國神經藥理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在抗放射損傷藥物、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一生奮戰在科研一線,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二等獎、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書、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他曾說:「工作和做研究必須嚴謹,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

方守賢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

「科學也需要決策,特別是大工程」

1月19日上午9時31分,87歲高齡的我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守賢院士在京離世。

方守賢長期從事加速器科學技術前沿研究,是我國高能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領導團隊建造了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開啟了我國基於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實驗研究。曾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78年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2013年國際粒子加速器大會終身成就獎等獎項。

他曾說:「科學也需要決策,特別是大科學工程。這就像找礦,必須得找得準。」

李方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生活傾向簡單,工作主張認真」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方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月24日21點2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公開資料顯示,李方華先生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小晶體結構測定、原子解析度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她曾說:「生活傾向簡單,工作主張認真。」

孫儒泳 圖片來源:華南師範大學官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

「從不左顧右盼,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孫儒泳,因病於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孫儒泳常年從事生態學教學和科研,撰寫和參與撰寫的專著、譯著、高校教材等共16種,所著的《動物生態學原理》獲第二屆高校教材評審全國優秀獎和1992年全國教學圖書展一等獎。他以8個季節的實驗資料,證明地理上相距僅110公裡的兩個種群間存在著靜止代謝率的地理變異,從而為獸類提供了地理物種形成假說的生理生態學證據;同時,提出了地理變異季節相的新概念。

他曾評價自己「不是天才,甚至算不上聰明。優勢只在於一旦確定目標就兢兢業業,從不左顧右盼,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段正澄 圖片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官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2020年2月15日因新冠肺炎救治無效而逝世,經享年86歲。

公開資料顯示,段正澄教授在自動化、數位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模、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段正澄說,從事科學研究,貴在長期堅持,不折不撓。

周同惠 圖片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

「藥物分析工作者要博採眾家之長」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分析化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同惠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23日5時58分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95歲。

周同惠長期從事藥物分析方法學的基礎研究,開展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分析與鑑定方法的研究,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創建興奮劑檢測中心,兼任主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亞運會歷史上第一個由承辦國獨立進行興奮劑檢測的國家。他組建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為發展我國自己的創新藥物發揮重要作用。

他認為,藥物分析工作者要不斷努力充實自己,博採眾家之長,緊跟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才能充分發揮分析化學作為科學技術的「眼睛」和「先行官」的作用。

沙慶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

「我覺得為國奉獻永遠是我的天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公路工程領域著名專家沙慶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23日20時58分在京逝世,享年89歲。

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他曾在亞非6國進行了7次援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裡,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祖國贏得榮譽。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先後主持了「七五」至「十五」期間的多項國家和行業科技攻關項目,自主研發了路面材料強度測試儀器及試驗方法,首次根據我國工程實驗數據完成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瀝青路面設計,並創立了我國高速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強基、薄面、穩土基」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其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公路建設領域的諸多空白,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實現我國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他曾有一個習慣,只要是他設計的公路,都要自己走一遍,以檢查路面質量。由於瀝青路面吸熱,夏天的地面溫度能達到60℃,他穿著四五斤重的特製厚底鞋,一走就是十幾公裡。他曾說:「我覺得為國奉獻永遠是我的天職,路永遠走下去,讓它在我的腳下不斷地伸延,伸延。」

蔣亦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一個人要把自己的一生看作一個整體」

我國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24日16時18分在哈爾濱不幸逝世,享年92歲。

蔣亦元院士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長期在科研教學第一線,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及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農業機械學報》與《農業工程學報》副主編、國家級農業機械化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

回顧一生經歷時他說:「一個人若能夠把自己的一生看作一個整體,就能夠激發出自身潛在的勇氣和能力,就能夠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正確選擇,把握自己的命運。」

寧津生 圖片來源:武漢大學官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

「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寧津生院士是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被譽為「大地之星」,他編著了《測繪學概論》等多部教材,並曾參與編寫「院士科普書系」、《中國大百科全書》、《大辭海》等,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獎。

他長期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他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與人合作編著和翻譯出版教材、專著和外文文獻15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寧津生常說。重力測量涉及數學、物理等,學生學起來感到很困難,但寧津生能深入淺出地講述這些高深枯燥的問題。

李道增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是最根本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道增,因病於3月19日在北京去世。

李道增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他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

1980年,為填補國內空白,他開設環境行為學、西方劇場發展史兩門研究生新課程;提出「重視生態在規劃中的作用」等新觀點;為我國建築師執業、建築學本科生學位制國際化進行鋪墊。

他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他曾表示:「文化是建築的靈魂,是最根本的。」

周俊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

「研究植物的科學是美麗的科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27日12時39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9歲。

周俊院士率先在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研究,對人參、重樓、天麻等屬的100餘種植物三萜、甾體、酚類、環肽、生物鹼及配糖體的結構進行研究,發現新化學成分500餘個,研究了植物系統及地理分布的關係,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編著出版了《橡子》和《中國油脂植物》。所研究的盾葉薯蕷、秋水仙鹼、天麻素、宮血寧等成果已實現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三、四等獎、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吳徵鎰植物學獎傑出貢獻獎等獎項。周俊院士創立了我國植物化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學術帶頭人,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曾表示,自然科學有成千上萬的科學門類,其中,最美麗的是植物,「研究植物的科學是美麗的科學」。

盧世璧

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我走的快一點,或許就能多救一個人」

骨科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於2020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0歲。

他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首先開展了火器性神經損傷自體神經束間移植術及周圍神經再生趨化性研究;研製了化學去細胞神經移植並應用在臨床;首創脊髓後根切斷對不同方法修復神經後,神經錯接率的定量觀察;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第一個研製成功國產CPM機;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在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等。

他先後參與了1966年邢臺地震、1975年營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是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自進入災區,盧世璧已馬不停蹄地檢查、救治了幾百名傷員。但他還總埋怨自己行動太慢:「我走得快一點,或許就能多救一個人。」

鬱銘芳 圖片來源:東華大學官方微信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專家鬱銘芳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鬱銘芳,1927年10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鄞縣。1948年畢業於上海私立東吳大學。曾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20世紀50年代,參加籌建我國首家自行建設的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紡出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學纖維,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1960年起先後主持多種化學纖維的研製,並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學進步獎。在反覆論證、多方準備的前提下,率先提出關於噴絲成布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的建議。

1990年投身於92、93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年產7萬噸聚酯切片的建設工作,該項目對於根本改變上海紡織化纖原料依靠外來供應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在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後,他曾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過去的50多年裡,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

當他們逐漸遠去,將時代和歷史交到我們手中。

接過大師手中的火炬,期待一代又一代的大師繼往開來,探索真理,永不停息。

閃電新聞記者 梁金鳳 報導

相關焦點

  • 2020默哀,30位院士的離去是我國最慘痛的損失
    #2020年10月17日20時武漢。張俐娜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離世。至此,整個2020年已經有30位院士離開我們了。對於他們除了脫帽致敬別無他言。相比那些中外名人和網紅,院士們總是默默無聞的對我國科研、學術做著卓越貢獻,他們的一生普通人近乎沒有了解。而最後留在老百姓心中的也許只是一竄名字,可是他們帶來的科技水平卻一直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 28位院士逝世!老一輩離世,新生代不願回國,我國人才青黃不接
    兩天之內,我國兩位院士相繼辭世!至此,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有28位院士與世長辭。北京師範大學張新時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新時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國逝世。
  • 72.5萬人捨生忘死,14億中國人淚目:這才是我們最該追的星!
    而這背後,是令14億人淚目的默默付出,是我們最該追的星! 他們連續搶險8小時, 才終於吃上一口飯, 帶著滿身泥濘席地而坐,
  • 5天3位院士離世……
    又有3位院士離世……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逝世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生態學家張新時院士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時,因病醫治無效,於當地時間2020年9月24日14時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鬱銘芳不幸離世!痛心,近期多位大師離我們遠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已有多位國寶級的專家院士離我們而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盧世璧,因病於2020年3月28日在北京去世。
  • 噩耗傳出,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已是今年離世的第15位院士
    就在5月3日20時33分,突然傳出一個噩耗,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物理化學家張乾二離世,這意味著又一個共和國「巨星」隕落,成為今年來離世的第15位國寶院士。張乾二院士出生於1928年8月15日,福建惠安人,從其出生的年代可以發現,他的同年成長歲月正趕上了國家戰火不斷、內外交困的時期,但即便如此,張乾二依然堅持上學尤其偏愛化學;1947年,成功考上廈門大學化學系;1951年,又考上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
  • 張存浩、程開甲……他們才是最該追的星!
    導讀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是一位在美留學的高材生,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他毅然回到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祖國。
  • 他們才是年輕人應該追的「星」
    在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於北京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共同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前腳剛獲得獎金,錢七虎轉手就將800萬元獎金「花」了。
  • 院士蔣亦元逝世,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近2天3位大師離世
    延伸閱讀:中國今年已痛失9位院士 近2天3位大師離世大師遠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同惠,因病於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95歲。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公路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沙慶林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23日20時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兩天內,共和國痛失三位兩院院士。2月14日和15日,也先後有兩院院士離去。
  • 2020我國已痛失36位院士 為他們發條微博,轉發致敬
    2020念念不忘【2020我國已痛失36位院士 為他們發條微博,轉發致敬!】2020年以來,我們已送別 36位兩院院士。他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大師遠去,榮光猶存!請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留下的輝煌壯闊的事業!
  • 2020年,我國已痛失19位院士
    2020我國已痛失19位院士】7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逝世;6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2020年已有19位院士去世.包括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
  • 2020年以來,我們送走了9位院士
    「韶光易逝,勸君惜取少年時」,孫儒泳院士在高中生物教材上的寄語言猶在耳;段氏伽瑪刀的受益者,感念著段正澄院士的艱辛付出;神經藥理學的學子們手捧教材,正沿著池志強院士的教導前行……而這些院士們,已經在2020年遠去。
  • 又一院士離去,2020年我國已痛失了15位院士!
    2020年5月4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發布了一則訃告:我國著名理論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先生於2020年 5 月 3 日 20時 33分安詳辭世,享年 93歲。張乾二出生於192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後來一直在廈門大學任教,1978年被評為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乾二院士的離去是張乾二院士的辭世,是我國理論化學界、化學教育界和廈門大學的重大損失。
  • 2020年離世的12位中國院士,他們的偉大事跡,讓人感動和淚崩
    距離2020結束,沒幾天了。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艱難的一年,大部分人過得並不輕鬆。面對疫情的考驗,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陳薇院士等科研專家和醫護團隊,迎難而上,護一方安穩。有一群可愛的人,帶給我們太多感動,他們就是:中國院士。可以說,院士在抗疫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他在國內率先展開「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為確定我國大地的地心坐標和橢球定位提供了依據。經過團隊一年多的努力,我國的大地原點被確定在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從此,我國新的大地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建立了。
  • 大國明星│2019年離世的院士
    2019,痛別32位院士 2019年逝世的科學家似乎格外多 截至目前,我們已送別32位院士!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他在國內率先展開「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為確定我國大地的地心坐標和橢球定位提供了依據。經過團隊一年多的努力,我國的大地原點被確定在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
  • 【巨星墜落】我國又一位院士逝世,今年已經逝世了30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他在國內率先展開「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為確定我國大地的地心坐標和橢球定位提供了依據。經過團隊一年多的努力,我國的大地原點被確定在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從此,我國新的大地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建立了。
  • 別刷明星了,2020 年中國已痛失 26 位院士,你知道嗎?
    歲月更迭,時光無情,2020年確實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別的不說,截止今年9月份,我們已經送別了26位院士!我想大家可能對這些院士都沒什麼特別印象,甚至今年去世的這些院士加一塊也沒有一個明星網紅在網絡上的影響大,但他們都是國之棟梁,國之股肱,每一位的故去都是中國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