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之內,我國兩位院士相繼辭世!至此,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有28位院士與世長辭。
北京師範大學張新時院士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新時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國逝世。
張新時院士是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植被數量生態學實驗室,為我國荒漠化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讓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沙退草進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戴元本院士
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戴元本院士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創造了「奇異位勢散射振幅的雷其行為"、"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結構模型"、"非Abel規範理論中形狀因子高能行為的六階計算"、《相互作用的規範理論》等一系列成果。
今年以來,包括張新時、戴元本在內,我國已有28位院士辭世,他們是各自領域的領路人,為我國在相關領域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們在感激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的同時,也在感嘆:如今,有多少青年才俊能夠肩負起國家科發展的重擔呢?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曾說「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
數據統計也顯示,我國在美國留學的博士居世界之最,而這些留美博士,選擇回國的只佔到8%,超過92%的選擇了留在美國工作學習,居全球第一。其中不乏各領域的佼佼者,如生物科學領域的顏寧,數學領域的許晨陽,材料科學領域的楊培東等都是本科畢業於國內,到美國留學深造,最終選擇在美國定居工作。
人才流失,已經成為我國科研發展最大的絆腳石。
如今,心懷祖國的老一輩科學家已經日薄西山,相繼離世,而新生代卻不願回國,我國人才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效力祖國的院士是國家脊梁、華夏英雄,值得我們追思,希望國內年輕才俊快速成長,迅速接班,像這些老院士一樣成為「頂梁柱」,更希望那些在國外的學者能夠心懷祖國,回國效力。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
老師認為,在基礎學科方面要拔優選能,培養出一批解決國家卡脖子的人才,但同時也要加強基礎教育,保證每一個人都有科學素養,這就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思瑪德教育作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教育機構,一直堅持教育扶貧,不僅給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帶去亟需的物品,還帶去了優秀的教育資金、先進的教育理念,幫助他們從思想上脫貧,讓他們也有機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未來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