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睞(1907.11.23-2001.5.5),福建金門人,生物化學家,中國近代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主要研究酶化學與營養代謝,對維生素、血紅蛋白、琥珀酸脫氫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酶朊與FAD是以共價鍵結合,並受底物與磷酸鹽等物激活,這項工作是該酶研究的重要突破。成功地組織了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基礎性工作。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王應睞在鼓浪嶼英華書院畢業,接著進入福建協和大學學習。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轉入南京金陵大學攻讀化學。
1929年(民國十八年),王應睞畢業於金陵大學後留校工作。
1931年(民國二十年),他得了肺結核,休養了2年。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他進了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研究生院,從事氯仿、甲苯對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漿與牛奶消化率的比較等研究。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他再一次病倒,被迫休養。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病剛痊癒,就接受金陵大學的聘請擔任講師。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他考取庚款留英,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在LJ海裡斯博士(Harris)指導下從事維生素研究。於1941年得到生化博士學位。
1941年(民國三十年),王應睞受聘於劍橋大學Dunn營養實驗室,繼續從事維生素研究。他和Moore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合成的純維生素A過量時有毒性,在英國生物化學雜誌上發表了《維生素A過多症》一文,引起各國學者的重視。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王應睞到劍橋大學Molteno研究所,在國際著名生化學家D凱林教授(Keilin)領導下工作,對血紅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王應睞乘船取道印度回國,被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聘請為生化教授。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王應睞應林可勝和馮德培的邀請離開中央大學到上海的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擔任研究員,從事胺基酸代謝與維生素的關係及酶研究。
1950年,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王應睞擔任該所的研究員兼副所長。
1955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生化大會上,王應睞宣讀了研究的論文。
1958年,王應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
1963年,他擔任人工合成胰島素協作組組長,組織協調與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的合作。
1965年9月,王應睞領導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島素。
1977年起,又挑起了整個科研工作的協作組組長的重擔,在制定各單位分工,確定酶法合成與化學合成的關係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協作組成立了RNA連接酶製備、長片段連接和活力測定三個研究組,大大加快了步伐,終於在1981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
1981年,王應睞領導中國科學家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
1984年,王應睞退居二線,擔任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領導一個課題組,並親自選定方向,對近年來國際上分子生物學中的前沿課題——酶與核酸的相互作用開展研究。
1987年,在王應睞的積極倡導下,召開了由中國生物化學學會組織的國際生化會議(IMB)。王應睞作為會議的主席,在確定大會報告人,邀請國外學者參加等工作中起了主導作用。
2001年5月5日,王應睞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王應睞為人謙和敦厚,一生心懷祖國生化事業,為新中國的生化科學事業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