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科學家
張衡
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張衡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他還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飛行數裡的木鳥等。
祖衝之
我國南北朝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他寫的《綴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他還創造了《大明曆》,最早將歲差引入曆法。祖衝之還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知道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環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
沈括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人。晚年撰寫了《夢溪筆談》。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數「(二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法)、」會圓術「。在地質學方面,他對衝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在天文學方面,他曾經創造國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渾天儀、表示太陽影子的景表等。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沈括史」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和」中國科技史上的裡程碑「。為了紀念他,1979年7約1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在1964年發現的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小行星。
李四光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最大的貢獻史創立了地質力學 ,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和新華夏結構體系的特點,分析中國的地質條件,從理論上推翻中國貧油的結論。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裡,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不朽的功勳。
竺可楨
又名紹榮,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
侯德榜
我國重工化學的開拓者。他於20世紀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立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四五十年代又發明生產純鹼和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鄧稼先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兩彈元勳「。領導並參加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華羅庚
著名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一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華氏算子「等。
蘇步青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他是我國第一位研究「K展空間」的專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著在國際數學界不可爭辯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榮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
錢三強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和奠基者,」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其妻何澤慧也是物理學家。)
錢學森
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制論的創造者,是20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惹人物—堪稱20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其」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
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王淦昌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雷射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創始人之一。2007年5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1997年11月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王淦昌星」。
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士;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吳文俊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
王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稱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