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友好的豐碑——那爛陀玄奘紀念堂

2021-01-11 澎湃新聞
跨越千年友好的豐碑——那爛陀玄奘紀念堂

2021-01-06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玄奘是中國和印度兩國人民都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為中印兩國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西遊記》中西天大雷音寺的歷史原型——印度那爛陀寺(Nalanda Mahavihara)遺址的不遠處,矗立著雄偉的玄奘紀念堂,是見證中印兩國跨越千年友好的豐碑。

玄奘紀念堂位於印度比哈爾邦那爛陀(Nalanda, Bihar),始建於1960年,由中國和印度政府合作於2007年建成。紀念堂佔地4.5公頃,內部有中國唐代建築風格大殿一座,坐西朝東,由印度著名設計師曼辛·拉納(Mansinh M. Rana 1921-2012)和中國兩名建築設計專家共同設計。

紀念堂院內矗立著一尊玄奘法師的青銅塑像,高3.5米,重2.5噸,是中國政府於2006年「中印文化年」中贈送給印度的國禮。

紀念堂正面右側矗立著一塊重達十噸、由一整塊漢白玉雕刻的「玄奘紀念碑」,這是由中國政府贈給玄奘紀念堂的重要的禮物之一,在玄奘西行取經的出發地——西安加工完成。有趣的是,2006年11月26日立碑時,按照中國的傳統,需要在碑的基座下面埋藏一些鎮碑之物,安裝紀念碑的中國工程師翻遍了隨身的行李箱,找到了孫悟空的京劇臉譜和幾枚硬幣,便將其埋在碑身下。就這樣,《西遊記》神話世界中的孫悟空在現實中也守護著西天大雷音寺中的師父。

玄奘紀念堂的誕生大有來頭。1954年,周恩來總理和印度總理尼赫魯互訪,共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闢兩國友好關係新局面。佛教界亦為之歡喜振奮。當時,那爛陀學院院長迦葉波首倡共建玄奘紀念堂,以緬懷先驅,中國佛教界代表趙樸初居士訪印積極回應。此舉獲兩國政府大力支持,周總理也曾多次關心此事。1957年,中方在那爛陀向印度政府贈送一份玄奘頂骨舍利、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譯著、一部《磧沙藏》,一份玄奘紀念堂設計草圖和三十萬元人民幣以作修建之資。2005年,溫家寶總理與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會晤,發表聯合聲明,修繕玄奘紀念堂被列入兩國文化交流項目。同年11月,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代表團訪印,與印度玄奘紀念堂修膳委員會商談修繕之事。作壁畫、立展櫃,展示大師生平;塑銅像,樹碑銘,建鍾亭,唱響和平之聲。受大師風範感召,國內多方響應,中國西安大慈恩寺、成都文殊院、大慈寺、洛陽白馬寺、趙州柏林寺等共同出資,助力玄奘紀念堂修繕。

(周恩來總理和尼赫魯總理共同促成玄奘紀念堂項目)

玄奘紀念堂正堂的抱柱楹聯最好詮釋了玄奘的偉大:西天取經,三界垂範,譽為法門領袖。東土弘佛,千秋載德,尊稱民族脊梁!

(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玄奘紀念堂牌匾和西安大慈恩寺提供的抱柱楹聯)

【本文來源:「中印梵華」微信公眾號,有部分刪節】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2007年,中國和印度建成玄奘紀念堂,落成典禮當天,陰雲忽然散去
    在遊歷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後,玄奘回到那爛陀寺,他潛心學習,獲得更大聲譽。640年未,戒日王會見了玄奘。戒日王606—647年在位,是戒日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為中國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遊的緣故,而單就印度歷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響的帝王之一。他的帝國僅僅延續了三十多年,但在這短暫的時期中,他使北印度統一,同時,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使那爛陀寺名揚四海。
  • 一代名僧唐玄奘,其實是個無籤證、無保鏢、無裝備的「偷渡者」?
    公元631年得到十月初秋,玄奘終於抵達了他嚮往的北天竺摩揭陀國(今印度中部)的那爛陀寺。這條路,他花了五年才走到,即便是今時今日,我們也不難想到這條路,有多麼危險!他又經歷了多少困難!》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玄奘通曉三藏,17年取得真經在到達北天竺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後,玄奘潛心研學佛學經典、遍訪各國高僧名師、四處論經講法,最終通曉三藏、名震五印,被大乘佛教尊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尊為「解脫天」。
  • 中佛協純一副會長、王健秘書長出席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紀念堂暨...
    阿底峽大師紀念堂暨舍利塔奠基現場榮獲「阿底峽大師世界和平金獎」參觀阿底峽大師的故鄉阿底峽大師紀念堂暨舍利塔奠基友誼長青佛教在線海外訊 應「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副主席、孟加拉國佛教復興會會長、孟加拉佛教僧伽大導師蘇塔難陀大長老座下邀請
  • 逸聞趣史|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走出茫茫沙漠,玄奘來到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高昌王國,《西遊記》裡火焰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王太佩服玄奘了,決心把玄奘留在高昌。他每天用最好的吃喝招待,就是不讓玄奘走。玄奘無奈,只好用絕食來顯示自己的決心。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恰逢唐武德年間外來僧侶來華,在與之會晤之後玄奘決心西行求法,並且表明要前往天竺那爛陀寺探尋《瑜伽師地論》三昧。在未獲唐王批准的情況下,玄奘還是毅然決定私自出境,在九死一生之後終於抵達天竺,並且遊遍了大大小小的邦國,深入學習了大小乘諸多學派的經典。
  • 玄奘:17年暴走五萬裡,19年翻譯千卷經,你不知道他一生多彪悍!
    佛典能像儒學那般注釋統一該多好?玄奘想做這件事,卻千頭萬緒無從下手。直到626年,他在長安街頭遇見一個印度和尚。印度和尚告訴他:那爛陀是世界頂級佛學院,戒賢院長是世界頂級佛導。玄奘的內心,頓時如明鏡般清澈。我有一個夢想:我要去總部培訓!我要拿到一手材料!我要親自翻譯!我要統一中國佛學!那一年,玄奘24歲。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玄奘與《心經》之緣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玄奘法師很想前往印度看一看原始的經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 玄奘:一個偷渡的思想者(下)
    印度修士,其修行多居石窟,不但佛教有佛窟,耆那教和印度教等也都各有其石窟。佛窟之代表,為阿旃陀窟,如果以佛教史來化分,可分為小乘與大乘兩個時期,若據王朝來看,則從孔雀王朝到笈多王朝,最早鑿於公元前二世紀阿育王時期,終止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前後約900來年。七世紀初,玄奘曾來此朝聖,《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記述了摩訶剌他國東部阿折羅伽藍及石窟,所謂「阿折羅」,亦是「阿旃陀」相近的音譯。
  • 在好大學中讀爛專業,在爛大學中讀好專業,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新高考選科時很多孩子也面臨這種類似情況:那就是為了將來專業選擇自己不擅長的科目,還是不考慮將來專業,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新高考的家長孩子們又該如何抉擇?生活中有人寧願坐在寶馬中哭泣,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
  • 白英,千年不爛心
    整個植株都是毛茸茸的,葉也是比較特別,琴形,不過也有心臟形,而在中國植物志也有分另外一個種「千年不爛心」,貌似就是這種葉的區別,貌似也有說合併掉了,吃瓜群主就看個好看就好。它也算當年大一植物學實習時候,記得為數不多的植物,那時候也記得有個「千年不爛心」的別名,延續至今,記植物名得講個故事才好,當年的金線吊烏龜、魚腥草都是如此。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她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保存有當年好履長波、跨越江海、勢若飛虹的雄姿。橋頭古老的榕樹,枝繁葉茂,千古長青,像一把巨大的傘罩著,仿佛是悉心呵護著榕樹下的石碑,和那見證著洛陽橋建造的歷史文化、亭臺、巨石。我靜靜地置身於橋上,放眼遙望,橋兩側的紅樹林一眼望不到邊,仿佛與天際相接,茂密碧綠,在煙雨中更顯綠的光亮新色。
  • 田邊的一種櫻桃,常被當雜草,但價值卻很高,俗稱「千年不爛心「
    導讀:田邊的一種櫻桃,常被當雜草,但價值卻很高,俗稱「千年不爛心」在農村野外,最常見的東西莫過於野生植物了,尤其是野草,那更是常見,無論是房前屋後,還是路邊、田邊,亦或是山野林區,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大多數野生植物對於農民們沒什麼影響,因為它們都是生長在深山老林裡,但有一些卻讓農民們十分頭疼,那就是生長在田邊的那些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生長在田邊的野草不僅難以除盡,還會跟農作物搶資源,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很多生長在田邊的野草,都被農民朋友們當成了害草、雜草。但這些野草就真的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