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育灃(1899年12月22日—1982年5月18日),浙江鄞縣人,有機化學家。研究領域涉及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天然產物化學,尤其畢生以研究嘧啶化合物著稱。其用經典方法對一些中草藥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鑑定,屬於首次研究。
1917年,紀育灃入滬江大學讀書,畢業後獲學士學位。
1921年—1922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化學碩士學位。
1922年—1923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任演講助教。
1923年—1924年,在美國耶魯大學讀書。
1924年—1926年,回國在武昌大學任教授。
1926年—1928年,又赴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哲學(化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嘧啶化合物結構測定的研究」。
1928年—1933年,分別在東北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授。
1933年—1934年,在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1932年—1936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兼秘書。
1936年—1945年,分別在廣西大學、上海醫學院、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
1945年—1946年,任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1946年—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系教授。
1949年—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研究員。
1951年—195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學系主任,研究員。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1982年,紀育灃任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化學學報》、《藥學學報》編委。
1982年5月18日2時,紀育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紀育灃為發展中國化學科學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多年從事嘧啶及其他雜環的天然有機產物研究和生化試劑以及抗癌藥物方面的合成研究,有80餘篇論文發表在國內外雜誌上。紀育灃早在三十年代就參加中國化學會,參加學術活動。在建國初期參加了中國科學規劃的制定,並在有機化合物命名工作中也有不少成績。他是中國老一輩的化學家,在國內外化學界享有一定的聲譽。